APP下载

2020年山西河津市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与防治策略

2021-03-08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越夏条锈病田块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西宽27.5 km,南北长35 km,总面积为593 km2。小麦种植面积在158 hm2以上,小麦生产对河津市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麦条锈病是世界性重大真菌病害,在中国小麦生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穗部、颖壳、麦芒,蔓延速度快、成灾频率高,呈现大区域流行特征。该病菌主要通过夏孢子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是典型远程气传病害,在病害流行年份小麦减产10%~20%,特大流行年份减产可达60%以上,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2020年,河津市5个乡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小麦条锈病,对当地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指出了2020年河津市小麦条锈病具有发病时间早、扩展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特点,并从寄主、病菌、环境条件等角度分析了发病原因,提出了如加强病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做好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

1生物学特征

1.1活体营养,专性寄生

条锈菌为活体严格专性寄生菌,不能进行人工培养。条锈菌主要寄生在小麦上,可侵染大麦、黑麦及多种禾草寄主,如山羊草属、鹅冠草属、冰草属、雀麦属、披碱草属等。

1.2喜冷凉,不耐高温

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15℃,侵入适宜温度为9~12℃,夏孢子萌发和侵入需湿度饱和或叶面具水滴(水膜)。超过23℃,夏孢子则不能存活,在36℃下生存2 d即失去生活力。

1.3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组成复杂

条锈病菌群体由不同生理小种组成,生理小种由鉴别寄主进行划分。中国先后鉴定出34个小种、40多个致病类型,目前已进入以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为优势小种的新时期。

1.4需在2种亲缘关系完全不同的植物上完成生活史

夏孢子可反复侵染小麦,生长发育后期产生的冬孢子不侵染小麦,但可侵染小檗。夏孢子在小檗上通过有性杂交产生锈孢子,再重新侵染小麦。研究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小麦条锈菌可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是条锈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途径。

1.5繁殖迅速,可远距离传播

夏孢子在侵染小麦后,一般8 d可产生新的夏孢子。1个夏孢子一代可产生100多个夏孢子堆,1个夏孢子堆每天可产生约2 000个夏孢子,连续10 d可产生200万个以上的夏孢子,直接导致小麦条锈病爆发。夏孢子个体很轻,可在附近田块传播,也可通过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造成大区间流行危害。

2发生特点

2.1发病时间早,扩展速度快

2020年河津市小麦条锈病春季始发期为4月7日,较上年(4月29日)早22 d,较历年(5月5日)早28 d。始发点为小梁乡中湖潮村,随后快速蔓延。4月10日,柴家镇苍头村、樊家峪村、城区办东关村、吴家关村发现发病田块,4月16日在小梁乡、柴家镇、城区办、阳村乡、清涧办等5个乡镇发现发病田块,5月8日为小麦条锈病发病高峰期,比历年高峰期5月18日提前10 d。2020年,河津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时间较早,扩散速度较快。

2.2涉及范围广,发生程度重

2020年内,河津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总面积为140 hm2,涉及5个乡镇、12个村,共33个发病地块,防治面积达530 hm2。重发田块主要为汾河滩涂及黄河滩涂的小麦田。平均病株率为14.4%,重发地块病株率达65.5%;平均病叶率为17.3%,一般田块病叶率为5.3%~30.1%,重发田块病叶率为25%~42%,病叶率最高达74%;平均严重度为6.9%,一般田块严重度为4%~20%,重发田块严重度为35%~58%,严重度最高达80%。2020年是河津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严重的一年。

3发生主要因素

3.1病菌特征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病菌、寄主和环境条件。中国越夏区是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易变区,也是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目前,中国条锈菌优势小种为条中34号(V26菌系),致病性强、寄生适合度高、潜育期短、产孢量大,对抗病基因Yr26、Yr10均具毒性,近年来田间毒性频率迅速上升,逐渐成为优势小种。2019年,条锈病在越夏区和冬季繁殖区秋季发病重、越冬菌源量大,是引起2020年春季流行区发病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3.2品种抗病性差

优势小种毒性谱较宽,对河津市当前小麦主栽品种致病性较强,使大多数小麦品种丧失抗病性,品种抗感比为24%:76%。河津市小麦存在较多染病品种,整体抗性及遺传多样性单一,有利于条锈病害的发生。

3.3气候条件适宜

2019年,秋季降雨充分、土壤墒情好、冬季气温偏高,西北越夏区菌源量增大。越夏区及冬季繁殖区药剂拌种面积较小,条锈病菌增殖速度较快。河津市属于条锈病春季流行区,2020年,河津市春季气温偏高、雨量适宜,有利于夏孢子萌发侵入。3月,河津市平均气温为12.3℃,3月2日、3月26~27日出现降水;4月,河津市平均气温为16.1℃,4月1~2日、4月10~11日、4月18日出现降水;5月,河津市平均气温为22.7℃,5月7~9日、5月25日、5月30日出现降水。3~5月,河津市平均气温为17℃,降雨量为71.8 mm,温湿度适宜,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流行。

4防治策略

4.1加强监测,准确预报

关注西北越夏区菌源量及秋苗发病情况,作为预测来年春季流行区发病程度的重要依据。同时,在3~4月条锈病由冬季繁殖区向春季流行区传播,田间侵染速度加快。应充分利用河津市现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体系,发动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组织、农业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和广大农户开展田间“带药侦查”工作,结合气象预报及时发布病虫预测,做到发现病情后迅速响应。

4.2合理利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针对不同区域病害流行特点,种植不同的抗病基因品种,形成大区间生物屏障。在春季流行区应种植不同于越夏区机冬繁区的抗病品种,如慢条锈品种或含有Yr18、Yr36、Yr45、Yr53、Yr59、YrXZ等成株期抗病基因的品种。

4.3化学防治措施

药剂拌种。药剂拌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明显推迟小麦苗期发病现象,降低病菌量,起到“压前保后”的作用。同时应适当晚播,播期在10月中上旬为宜。使用药剂包括三唑酮、烯唑醇、三唑醇、戊唑醇、丙环唑、立克锈等。实施叶面喷施时,需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需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使用药剂包括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烯肟·戊唑醇等。

4.4加强指导,统防统治

做好技术下乡服务,加强对经营主体、种植大户和农民群众的技术指导。实行包片负责制,确保病情信息上报畅通。充分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的作用,及时开展重发田块的全面防控,做到应防尽防、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遏制条锈病扩散蔓延。

(山西省河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贺振东)

猜你喜欢

越夏条锈病田块
小麦叶锈菌越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
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天使候补生
坝上高寒区大棚彩椒越夏栽培技术
啤酒大麦科学施肥保品质
一种越夏小黄瓜防虫的新技术
1月粮油作物农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