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观 健康老龄化
2021-03-08黄石松伍小兰李龙
黄石松 伍小兰 李龙
[摘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从相对慢速转为相对快速的重要变轨期,也是北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十四五”期间,北京老年人口既呈现规模继续增长、增速加快、老龄化水平提升等趋势,又具有性别结构失衡缓解、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等特征。北京应抓住“十四五”重要窗口期,引导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助力健康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关键词] “十四五”; 积极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C92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2-0082-04
“十四五”时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窗口期,北京应紧扣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围绕“七有”目标“五性”需求,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社会各项政策中,从增强首都竞争力、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内在活力的战略高度,谋划未来5年老龄事业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经济社会韧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北京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趋势
本文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作为预测基年的主要参数来源,借助最新版Spectrum软件驱动下的队列要素方法,通过依次设定与Spectrum软件相结合的队列要素方法所需要的起始人口规模和结构参数以及死亡、生育、迁移水平与模式参数,对“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作出预测模拟。1
老年人口规模增长、增速加快。“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口总体规模将会延续增长的主基调。2020—2025年预计增长约10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4.5%,明显超过“十三五”时期。预计到202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跨上500万门槛,到2025年时将接近520万人,届时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23.9%左右。“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出生高峰期的60后群体从2020年开始大量步入老年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北京市预计将有69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527万人左右。预计“十四五”时期之后的10年间,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北京市将分别增长约176万人和168万人,相较于“十四五”时期,增速有所放缓。
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在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的推动下,预计“十四五”期间,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累计提高4.2个百分点,到期末2025年时升至近24%。从2025—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还将保持与“十四五”时期大体上相当的增速水平,累计提高约9.5个百分点,到2035年达33.4%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大规模青壮年人口流入做大分母、稀释老年人口所占份额的传统作用逐渐消解,“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将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转变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而言,“十四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从相对慢速转为相对快速的重要变轨期,对北京市而言,这种转折同样十分突出,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窗口期。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总体将表现为两头缩、中间扩。从年龄结构看,“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口仍将以60—69岁低龄段为主,各年龄占比均超过55%,但所占比例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70—79岁中龄段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到2025年时将上升到30.4%左右。此外,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同样略有下降,从而使得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整体显示出中段增大、两端减小的态势。因此,“十四五”时期,需要对中龄段70—79 岁老年人的状况和需求给予更为深入的研究和重视,精准施策,为未来高龄老年人口浪潮的到来做好准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结束后,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攀升势头将愈加强劲,2035年将突破100万人。伴随着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人口队列步入高龄期,高龄老年人口比例在经过一段时间徘徊后也将显著上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四五”时期是高龄化的相对缓进期,也是应对高龄化的窗口期,在促进中低龄老年人口的健康维护和社会参与的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长期照护体系。
“十四五”时期北京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十四五”时期,北京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将表现在4个方面。
20世纪60年代出生人口成为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老年人口内部群体更替,“十四五”时期,60后一代将成为老年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例将从2020年的不足10%大幅升高至2025年的约36%。到2025年时,50后老年群体所占比例与60后老年群体所占比例的差距将显著缩小。因不同老年群体自身特征以及所经历的生命历程显著有别,这决定了老年人口需求格局也将随之发生明显变化。
老年性别结构失衡缓解,但女性规模最高仍将多出26万人。在性别结构上,“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性别比预计略有上升,从2021年的约88.5上升为2025年的约90.4,这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口性别结构失衡的情况。不过,由于北京市男女两性预期寿命仍然相差较大,未来老年人口性别结构将长期保持失衡状态,女性老年人口规模在“十四五”时期各年都比男性老年人口多出约26万人,占同期女性老年人口总量约10%。因此,要高度关注老年妇女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求差异,精准施策,切实维护老年妇女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两性教育差距持续缩小。“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升,预计到2025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6年,同时老年人口两性教育差距也在不断缩小。老年人口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带来需求层次的普遍提升,而且有利于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政策的推进实施。
常住与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将基本持平。“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年人口的迁移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事实上,这种变化趋势从“十三五”时期就已经显现。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人口迁移流动模式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同其他年龄常住人口一样,北京市常住老年人规模也处于减少趋势。因此,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和户籍老年人口在规模上愈加趋向一致。需要说明的是,常住老年人口规模接近于户籍老年人口规模并不意味着不再有市外流入老年人口,因为户籍老年人口当中有一部分并不常住在北京,特别是对于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而言。当常住京外的户籍老年人口与京外流入老年人口两者规模大致相当时,就会出现常住与户籍老年人口规模趋向一致的情况。
“十四五”时期北京老年人口需求特征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关注老年人需求、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积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健康养老需求。健康和功能完好是个体生活质量的基础。长寿时代背景下,活得健康、活得长寿成为老年群体的最大愿望。一方面是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需求,即在日常生活照料基础上,提供延缓慢性病发展和维护身体功能的护理康复,即便失能失智后仍能尽量延续原有生活模式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对老年健康、生命安全的需求,即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个体功能发挥和社会参与。“十四五”期间,需要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无疑必须是整合型的,前端为健康教育、初级预防功能,促进健康、预防保健、减缓失能;中间是急性期的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稳定期的长期照护服务;后端衔接安宁照顾、临终关怀。要以老年人为中心提供整合性服务,进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福祉和生活质量。
精神文化和自我实现需求。60后老年群体的整体经济实力、教育水平、健康状况明显提升,自主意识更高,消费意识也更强,更加看重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生存型、基本保障型需求。“十四五”时期,一方面,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比例将明显增加,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条件下,老年人对居家照料、巡视探访、上门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将更大。另一方面,老年人更加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和教育活动,需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辅助引导,需要社会参与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
适老宜居环境需求。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最广泛、最直接,老年人希望生活环境更加适老宜居,日常生活中少些风险和不便,多些安全、便利和舒适。同时,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北京应围绕老年人居住环境、出行环境、健康支持环境、生活服务环境中的突出困难和障碍,完善升级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养老服务环境。
同时,不同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存在显著异质性。北京还应密切关注城乡老年群体、残健老年群体、不同性别老年群体等之间的差别,基于老年群体更替现象来进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构建。这就对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公平可及、综合连续、就近便利提出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
抓住窗口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面临的基本国情,也是贯穿21世纪首都北京的基本市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被纳入法治轨道,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所有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1“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龄工作创新发展的新部署、新要求,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既是补齐短板、夯实基础的窗口期,也是未雨绸缪迎接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战略储备期。
强化树立积极老龄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这个重要论述构成了积极老龄观的基本内涵。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就是要看到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全局的、积极的视角来重新思考老龄社会治理的战略布局,主动以制度变革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积极看待老年人,就是要真正把广大老年人当作社会的宝贵财富,当作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当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积极看待老年生活,就是要把老年期当作个人生命中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階段。
北京市老龄政策正在逐步由主要覆盖养老政策制度,向统筹财富、生育、就业、养老、科技、环境政策制度综合协调转变,从主要关注物质保障向同时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因此,“十四五”期间,要以积极老龄观为引领,构建一个积极的能动的老龄政策体系。所谓积极的是指乐观的、不悲观的,扭转消极老龄观,实现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发展。所谓能动的是指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弘扬养老孝老尊老的家庭传统,着力满足老年人用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培育老龄产业新增长点,最大限度地激发老龄社会的内生活力。这是首都特色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老龄社会治理站上新起点的重要标志。
全面推进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国际社会最早提出来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政策理念和框架。健康老龄化并不只是躯体健康、生理健康,健康老龄化要求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潜能,成为一种资源。世界卫生组织于2015年10月发布《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进一步诠释了健康老龄化的概念内涵和政策导向,健康老龄化被定义为发展和维护老年健康生活所需的功能发挥的过程。“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要着力推进健康老龄化,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助力健康中国首善之区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陆杰华,阮韵晨,张莉.健康老龄化的中国方案探讨、主要障碍及其方略[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5).
(作者简介:黄石松,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伍小兰,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李龙,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 / 曹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