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流体验为主导的知识型APP体验设计研究

2021-03-08杨泽航朱文涛

设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游戏化学习界面设计用户体验

杨泽航 朱文涛

摘要:探究可提升知识型APP用户体验的设计策略。从心流的视角出发,以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两类心流体验前因模型为基础,并通过研究用户在知识型APP体验过程中的心流引发要素,构建出基于心流理论的知识型APP设计模型。总结出心流体验为主导的知识型APP设计策略。为知识型App体验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流体验 知识型APP 用户体验 界面设计 游戏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1) 03-0041-03

引言

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创造了更多可能性。2020年初,CNNIC发布了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大中小学推迟开学,知识型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知识型APP的移动化特性为知识获取创造更多机会,其数字化特性也丰富了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拓展了用户对于学习任务的掌控度。但同时带来的复杂性和信息多样化,势必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和焦虑感。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心流理论的引入,对知识型APP的使用体验与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流理论的概述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75)提出“流动状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术语来描述人们在日常活动中拥有的良好感觉或“最佳体验”。Mihaly (1990)概括总结了引发心流的九个必要方面:1.明确的目标;2.即时的反馈;3.个人技能与任务挑战相匹配;4.行动与意识的融合;5.高度专注;6.增强掌控感;了.逐渐失去自我意识;8.时间感知的变化;9.自发体验。[1]Novak,Hoffman& Yung (2000)将这9个特征归结成条件、体验、结果三类因素。‘2]如表l。Rodriguez-Sanchez和Schaufeli (2008)将先前的维度简化为三个关键方面,即全神贯注、享受、内在兴趣。

二、心流體验于知识型APP的意义

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传统的知识获取方式不再满足现代人与日俱增的学习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在碎片化的时间和非正式的学习场景中使用知识型APP。而知识的获取需要消耗人们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消耗的过程常伴随着认知负荷和焦虑感,所以在帮助用户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学习体验是知识型APP体验设计的重要目标。

在知识型APP设计中引入心流体验,可将用户之于界面操作所消耗的认知资源尽可能降到最低,以达到无意识认知的自动化操作状态。用户便可以将更多的有意识认知资源应用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中。将通道模型和PAT模型的心流引发因素映射到知识型APP设计中,得到可控并有利于用户获得心流体验的机制,对知识型APP的使用体验与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基于心流的知识型APP设计模型

关于心流模型,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两类分别是: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通道模型和Christina Finneran&张平提出的PAT模型(Person-Artifact-Task Model)。通道模型认为技能和挑战平衡是心流引发最重要的前提条件。PAT模型认为心流体验主要受人(P)、工具(A)、任务(T)三类因素以及三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3]

根据前文对心流理论及其模型的阐述,将两类心流模型与知识型APP的用户体验要素相结合,得到心流体验为主导的知识型APP设计模型,如图lo该模型以PAT模型为基本框架(P指知识型APP用户、A指知识型APP、T指学习行为),用户体验五要素自下而上的建设为思路,通道模型提出的三个前因为基本要素构建而成。根据模型中三者的交互关系来总结心流体验主导的知识型APP设计策略,即明确而清晰的目标、即时而有价值的反馈和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在设计中创造和控制这三个前因可以有效地减少用户注意力的分散,以达到心流的状态。

用户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通过知识型APP的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转化为清晰明确的、可执行的学习任务。用户学习任务执行情况通过知识型APP恰当的反馈可以不断获取用户的注意力;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奖励机制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达到自发内心的参与感。知识型APP用户的技能水平包括APP使用水平和学习能力。个性化调节任务难度,可达到技能与挑战的动态平衡,使用户获得潜在的控制感知;减少用户在工具使用上的认知资源消耗,尽可能让其进行无意识认知的自动化操作,可以使其达到行为与意识的融合、自我意识的丧失和时间感的扭曲。

四、心流体验主导的知识型APP设计策略

从战略层出发,在满足应用知识传播等产品目标的基础上,应针对各目标人群的学习需求,根据知识接受和传播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产品定位。战略层到范围层再到结构层,则是将用户的学习需求提炼成一系列知识型APP的核心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按优先级有序地组织进一个清晰的信息架构。

(一)清晰明确的、不断发展的学习目标:用户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通过知识型APP的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转化为清晰明确的、可执行的学习任务。清晰明确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可以起到引导学习、激发兴趣、维持状态等作用。契合用户心理模型的呈现模型,可以减少交互操作的理解成本,便于用户全情投入到学习任务中。

1.清晰的信息架构、契合用户的心理模型:清晰的信息架构、契合学习者心理模型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快速上手操作,减少用户在界面操作上消耗的认知资源,聚焦实现学习目标。为了提升用户的学习表现,知识型APP的信息架构要符合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系列能力目标,从简单的辨别技能到复杂的问题解决技能。[4]通过渐进呈现将用户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根据其信息量和复杂程度逐渐呈现,有效防止因信息超载带来的认知负荷产生的挫败感中断心流体验。

APP的交互逻辑与网页的交互逻辑不同。在网页操作时,用户基本上可以快速地从此时所在的位置前往任何他想去的位置;而在APP操作时,其交互逻辑相对严格的遵循着树状的层级关系,所以用户从一个较深的层级前往其他层级时,就需要进行多步操作。因此,知识型APP的交互逻辑架构应尽可能扁平化,以免用户在操作上耗费太多时间精力还要承担“迷失”的风险。

当一个知识型APP的交互系统概念模型因其内容和功能需求,无法避免地变得相对复杂时,界面操作应当作为一个优先于内容的学习目标,以免用户在学习中对界面产生困惑和焦虑,从而把对内容的注意力转移到工具上来。界面操作的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动画或者视频完整的展示一个任务的操作流程,利用代替性经验培养用户的自我效能。二是通过对一个模拟任务所需要进行的所有操作进行分步指导,完成任务后及时进行反馈与奖赏,提升用户的成功体验。

以tag Design工作室做的一款中国传统民艺知识科普APP折扇为例,它以四条清晰的任务线为导向全方位介绍关于扇的知识。其中“工艺”任务线以游戏化的方式让用户亲自全流程地制作出一把属于自己的扇子,制作过程中的交互手势也契合用户的心理模型,如图2。

2.连贯的任务流、直观的视觉引流:复杂的长期目标由一系列连续的简单短期目标组成,有序达成这些子目标所需要执行的任务形成任务流。视觉目标的识别可分为有明确目标识别和无明确目标识别。对于无明确目标的新手用户而言,为了减少其主动寻找目标、识别任务所消耗的注意力资源,知识型APP的界面设计要预设用户可能会使用的目标,并通过视觉设计手段主动有序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比如利用人们反射性注意的认知原理和优先处理差异信息的注意机制,知识型APP可以通过动效和差异化视觉信息设计手法,例如使用CTA按钮(Call to Action)等,引导用户顺利进行初次学习体验;对于有明确目标的用户而言,知识型APP的设计目标是将符合用户习惯和外显记忆的视觉元素以合适的方式展现给用户,如通过图形、色彩、对比、排版等视觉方式进行引流,使用户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专注,为获得持续性心流体验奠定基础。图形可视化的目标浓缩大量信息,能更高效地将当前任务的进展以及当前任务所处于目标的阶段等信息进行传达,减轻了短期记忆的负担且更容易被感知。

以Vito Technology开发的一款应用增了强现实技术的登月历史知识科普应用,Moon Walk为例。登月路径的目标以进度条和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始终处于屏幕顶端,传达给登月者体验者当前所处阶段。每完成一格进度所需要执行的操作,通过显眼的颜色、直观的图形隐喻和动效引导用户发现目标、执行学习任务,如图3。在用户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后给予即时和准确的反馈,是保证任务流连贯且持续的关键。

(二)准确、即时的学习反馈:清晰的信息架构和明确可执行的任务流为用户指引学习方向,即时准确的、有价值的学习反馈为用户提供学习动力。知识型APP中有助于引发心流的学习反馈主要分为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过程反馈实时传递当前学习进度的信息,通常是非模态反馈;结果反馈给予学习结果评价和奖励。两者相辅相成让用户获得潜在的控制感和源源不断的积极情绪。

1.多感官的非模态反馈:学习反馈的形式时刻影响着用户的注意力,为了让用户专注于学习任务,知识型APP应采用多感官的非模态反馈形式。富视觉非模态反馈就是是一种重要的无模态反馈形式。用户不需要分散注意力做特殊的交互手势或者转换模式,就能及时轻松地通过屏幕上丰富生动的视觉信息了解学习任务当前进程的状态。听觉反馈和触觉反馈同样也是非模态反馈,可以通过提示音和震动给用户传达信息。多感官反馈的叠加可使用户“逐渐失去自我意识”,沉浸于学习活动中。

例如THIX团队开发的一款面对17岁以上人群的、关于生命的知识型APP。生命LIFE是一款人体沙盒模拟器,在这个应用中你可以进行药物试验或者外科手术,而这些操作的反馈都是通过直观的非模态形式呈现出来,如呼吸频率我们可以通过数据的情况、肺的图形变化以及呼吸的声音节奏来监测,如图4。其富视听觉的反馈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帮助用户更好地实时监测生理变化。

2.游戏化的奖励机制:结果反馈在用户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之后,通常以评级、评分等形式反映学习者对目标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用户的学习动力,分为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内源动力主要来自用户的兴趣和认知需要,外源动力主要来自于监督、竞争、奖励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所以,当用户在学习过程中消耗过多的内源动力时,知识型APP的结果反馈可以通過游戏化的奖励机制,为其提供外源动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最终使其达到自发内心的参与感。游戏化的奖励机制的优势在于,无论表现情况如何,始终以各种丰富有趣的反馈形式作为情绪奖励,激发用户的能动感,让用户渴望再次尝试。在学习挑战难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在失败后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情绪鼓励可以强化用户对学习的掌控感,使其沉浸学习本身不再畏惧失败。MoonAR探月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以探月工程四阶段任务为索引,引导用户层层通关了解星体知识,完成任务后奖励解锁更多有趣的星体探险,如图5。

(三)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积极的反馈只能一定程度上弥补技能和挑战失衡时所带来的无聊感或焦虑感,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也是知识型APP心流引发必不可少的条件因素。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是指用户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略高或略低于学习任务的难度。当然除了用户和学习任务的平衡,用户和学习工具的平衡也不能忽视。

1.构建学习情境:J.S.Brown等人于1989年提出并界定“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即知识本质上是具有情境性的,要受到所使用的活动、情境和文化的影响[5]。现代认知心理学将广义的知识分为两种类型: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语义式,包括事实和规则的知识。(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关于如何执行动作的知识,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因此也难以用语言来传授。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故事化的设计构建学习情境,故事情节结合可视化手法呈现的知识便于用户理解和记忆:程序性知识则可以营造知识具体的使用场景便于用户实践、反复练习并掌握。根据信息认知的平衡定律,一些面向中低龄人群学习任务难度不高的知识型APP,可以通过AR或VR技术为用户实现了一些以往无法或不便身临其境的情境化学习体验,以达到信息认知的平衡。

以VirtuaIBedrooms为例,这是一款可以身临其境体验Vincent van Gogh画作的应用。它可以配合VR眼镜,让用户身处虚拟的画作场景,获得更强的沉浸感。WWF Free Rivers是一款应用了AR技术的河流知识普及APP,游戏化的任务模式与增强现实场景建立了学习内容和学习场景的有效映射,给用户情景化的学习体验,便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图6。

2.可调控难度的学习任务:由于各类知识型APP受众的需求、年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人格特质等存在诸多个体差异,其界面操作技能和挑战难度感知也因人而异。知识型APP可通过前置的知识能力测评任务,帮助用户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或对其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并调节任务难度,以实现技能与挑战的匹配。始终保留用户的控制权,即用户可依据其自身的情况调整任务。以多邻国为例,这是一款在线语言学习APP。用户在首次注册后进入APP会进行一个基础语言能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用户推荐适合的学习内容,当然后续用户也可以参与跳级测试解锁更高与语言关卡,如图7。

(四)合理分配注意力:Novak等人将心流特征里“注意力集中”这一项归为体验因素,而不在条件因素里。实际上,知识型APP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注意力”这一因素,使其达到集中的状态。由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知识型APP设计需要合理分配用户之于界面的注意力,将更多的工作记忆资源留给知识信息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注意力引导,主要是根据大脑信息处理有优先顺序这一规律,通过运动信息、声音信息和差异化的图像信息主动引起用户的注意。这种主动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在入门使用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可当用户熟悉操作以后它就会变得和模态反馈一样,容易打断用户当前的操作,不利于心流体验的产生。且当这种刺激频繁出现时,用户可能会逐渐习惯、敏感度降低并弱化对其的注意,也可能因不断被打断而造成厌烦的情绪。所以,在知识型APP的注意力引导设计中,应以自上而下的引导为主,自下而上的引导为辅。

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引导,主要是利用内隐记忆进行自动化加工,它几乎不消耗用户的注意力资源。这种无意识的操作也有其规律,在知识型APP设计中常见的就是古腾堡“Z”字型法则。吉腾堡法则是指,人们受书写和阅读训练的影响,在观看内容同质且平衡分布的信息时,视线追随的一种模式。人们的视线会沿着左上逐步向右下移动,右上和左下区域如无特殊强调容易被忽视。在知识型APP界面布局设计时要遵循这一法则,将当前学习任务、学习进度等信息置于屏幕左上,将当前任务完成后需要进行的操作位于屏幕右下,便于用户在学习前明确目标,学习后操作便捷地衔接到下一学习任务,有利于心流的引发。

结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知识学习效率的焦虑。将心流模型引入到知识型APP设计中,形成知识APP设计的模型和策略,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帮助用户更有效率的获取知识,并提升知识认知过程中的体验。.

基金项目:201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艺术联觉”观念与设计方法谱系》(课题号:18YJC760157)。

参考文献

[1] CSIKSZENTMIHALYI, MIHALY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 New York: Harper&Row.1990

[2]NOVAKT P,HOFFMANDL Measuring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in Online Environments:a StructuralModelingApproach[J]Markeling Sclence,2000,19(1):22—42

[3]代宝,刘业政.互联网中的心流体验研究综述:概念、前因与后果[J]信息系统学报,2015 (01):84-98.

[4]朱晓菁.基于沉浸理论的网络教育游戏关卡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贺蔷锟,何人可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学习应用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 (04):188-192

[5] Brown JS, Collins A, DuguidP Situai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

[6]殷悦.游戏心流[D]上海师范大学,2019

[7]王林,蒋晓.反馈机制在移动互联網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3,34 (16):75-78

[8]麦戈尼格尔简.游戏改变世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9]陈佩琳,殷晓晨,刘靖.基于PAT模型的移动阅读应用设计研究[J]设计,2019,32 (09):100-103

[10]欧细凡,谭浩.基于心流理论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 (04):70-74

猜你喜欢

游戏化学习界面设计用户体验
中国传统元素在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界面设计中的图形创意方法
新媒体界面设计对当代报纸版面设计的启示
介于多设备时代下的界面设计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性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
一次游戏化的探究式化学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