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对外汉语学科名称的变化看文化交融下的词语命名

2021-03-08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命名名称汉语

李 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命名越来越成为一门学问,事物的命名究竟有没有理据,要根据不同种类的事物、事物的发展阶段而论。一般来说,专业术语是要求精密准确的,其他事物的命名相对自由。事物的命名是概念而不仅仅是名称[1]。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狂潮,“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崭新的学科迅速发展。然而,“对外汉语教学”由于学科命名的局限,在现行的学科体系内找不到合适的定位,影响了学科发展。张孝飞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始于1950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迄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讨论文章众多,涉及“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使用背景、新名称的使用建议、“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发展方向等。如潘文国的《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周健的《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与潘文国教授商榷》等。中国人最讲究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是这种思想最好的阐释。世界上某些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定名是为了区分事物,指称明确。在信息化时代,重要领域内出现指称不明,可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名称不当”的窘境不仅仅是个例。与“对外汉语教学”相似,在命名过程中,同样面临学科名称适用范围小、学科特质不明显问题的还有“语文”学科的命名。

一、对外汉语、语文学科命名的嬗变

(一)对外汉语名称的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最早见于1983年,它是为筹备建立全国性对外国人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3]。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名称的内涵外延不足以显示学科的特点且容易引起汉语有“对内”“对外”之分,为此,有关方面学者积极献言献策,为“对外汉语教学”合理正当的命名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刘珣从教育学的角度提出“对外汉语教育学”这一名称,潘文国教授从现行学科体系方面考虑提出“对外汉语学”这一名称。潘文国先生就曾提到:“发展对外汉语专业,首先有个为‘对外汉语’‘正名’的问题。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本身就不合理或不‘科学’,则这个专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4]张建在肯定潘文国教授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地位呼吁的同时,委婉提出“对外汉语语言学”这一名称,关文新及其他学者分别提出“华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名称。在没有对“对外汉语教学”合理的命名形成一致意见时,暂时使用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名称,并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名称更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但是,这一名称过长,不适合在正式场合使用,受用领域狭窄。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起步较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有70多年的历史,现在普遍使用的学科名称是“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专业名称争议的出现是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也表明了教育要实现现代化、与世界接轨,必然要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学科分类原则。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科命名需要紧跟世界的步伐。

(二)语文学科名称的变化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分类的争议是近代教育在东西方交融影响下产生的,语文这一学科的命名在分科之初也经历了漫长的“正名”过程。“语文学科的名称,从最初的群名到‘国文’,到改‘国文’为‘国语’,到部分恢复为‘国文’,到改‘国文’和‘国语’为语文,到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最后完全恢复为‘语文’”[1],经历了百年的漫长过程,以叶圣陶先生为代表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观点基本实现“语文”定名这一学科的名称定性。“语文”学科命名的曲折过程表明,虽然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可是符号一旦进入语言的系统,就要受到其他语言符号的限制。

教育学术界是为新事物命名争议最多的领域,原因在于这一领域内的事物命名必须紧密结合国内国外发展趋势,学科的定位和命名需要综合考虑内外因素。除学科专业命名之外,某一学科内部专业术语的选择、争论也有不少,从这种争议里,更能清晰地看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痕迹。“上世纪5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发生了两件大事,即主语宾语问题的讨论和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两次讨论都主张根据汉语的特点用新兴的结构分析法来研究汉语,反对用‘印欧语的眼光’来观察汉语的结构。”[5]15“汉语中我们一直使用的‘词’,是从印欧语借用过来的术语,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指出:印欧语言中word(词)这一级单位在汉语里没有确切的对应物。”[5]13从赵元任先生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为汉语中不存在的概念取名为“词”,至少从命名的角度来讲是站不住脚的。这个例子可以看作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为新词语命名的争议。

“对外汉语教学”、语文课程名称的正名、现代汉语里学术术语的争议都是在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学科分化产生的。东西方认识世界的方式是有区别的:东方注重感性思维,从总体上把握认识世界;西方强调理性思维,注重精密严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人民一直努力,使自己融入世界这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中,努力追赶世界发展的脚步,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矛盾、摩擦,这就是现在面临的时代背景。

二、新词语命名产生争议的原因

(一)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新词语命名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东方与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汉语是表意文字,注重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对象,是从感性的角度认识世界的。老子的一篇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就能把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观念展现出来,其中,对宇宙万物之间的思考显示出独特的“中国特色”,与西方重理性、严谨、缜密的推理方式不同,他们更喜欢运用数字和公式。并且,人为的为事物命名具有主观性,人们对事物概念只是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客观标准。所以,运用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就可能对这些模糊事物确定不同的命名。近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汉语在某些领域内为事物名称的定名出现摇摆不定、自相矛盾的情况,但这也正显示了汉语在积极调整自身,使其更符合世界多元化文化发展背景下语言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为汉语发展开拓更广大的空间。

(二)表意型语言的独特性

汉语是表意型语言,汉字的书写形式与字义直接联系,表意性更强;印欧语是表音文字,字形与字义通过语音间接联系,表意没有汉语简练。汉语中人名、地名的命名称为“取名”,而印欧语中英语等部分语言的人名、地名的命名称为“给名”。其中,“取名”的意思是汉语中对于人、地的命名,人们会从众多汉字中找有美好寓意或者能表现志趣的名字作为名称,称为述志型,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联系密切;“给名”则是直接、完整地以别人名字作为自己名字,称为纪念型,书写形式与意义之间无直接联系。正是因为印欧语和汉语语言类型不同,对于事物命名的方式存在差异,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印欧语中的英语等部分语言为新的广告商标命名面临挑战。由于商品越来越多,商标又不容重复,商标法的限制迫使印欧语中的英语等部分语言放弃了习惯的以现成词做商标的方式,他们不得不从“选名”转向真正的“命名”,实际上是向汉语的命名靠近了一步。这也正是表意型语言的优异性所在。汉语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然保持着巨大生命力的语言,在当今激烈的文化竞争、语言文字竞争中仍然具有无限的活力和创造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他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联合国工作办公室用不同语言记录的文件,汉语记录的文件总是比其他语言记录的文件薄一些,这从侧面表现了汉语“短小精悍,凝练简洁”的特点。

三、结语

词语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紧密,能较快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新时代,为事物命名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当中,为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命名,不能像传统做法一样,遵循“约定俗成”的策略,而是要遵循分类原则,针对不同领域内的事物采取“分别对待”的态度,给不同领域内的新名词、新词语找到一个合适的名字。

猜你喜欢

命名名称汉语
学汉语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追剧宅女教汉语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
沪港通一周成交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