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守节与司马贞同为张嘉会弟子考
2021-03-08王亚桥
王 亚 桥
(南开大学与深圳市史志办联合培养博士后流动站,广东 深圳 518048)
一、泷川资言的猜想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与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都是唐代的《史记》注书。宋代二书与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被合刻刊行,世称“《史记》三家注”,历来为《史记》研究者所重视。据《新唐书·艺文志二》说:“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开元润州别驾。)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1]1457司马贞、张守节在新旧《唐书》中均无传记,记载二人生平事历的文献极其有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序》中自称:“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河内司马贞。”[2]4015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序》自称,“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于“开元廿四年(736)八月杀青斯竟”。[2]4029-4030
前人学者从文献中爬梳整理,对二人生平事历有以下考证。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说:
《高祖本纪》:“母刘媪。”《索隐》云:“近有人云母温氏,贞时打得班固《泗水亭长古碑》,其字分明作温字、云母温氏。”贞与贾膺复、徐彦伯、魏奉古等执对,反覆沈叹。膺复,当是膺福之讹。先天二年、为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以预太平公主逆谋诛,见《唐书公主传》。今河内县有《大云寺碑》,即膺福书也。徐彦伯卒于开元二年,见《唐书》本传。贞与贾、徐诸人谈议,当在中、睿之世。计其年辈,盖在张守节之前矣。[3]110
钱大昕认为司马贞与张守节两人大致生活在同一时代,而司马贞又年长于张守节。钱氏论证翔实,其说可信。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后序》直言:“崇文馆学士张嘉会独善此书,而无注义。贞少从张学,晚更研寻。”[2]4018张守节与司马贞同朝为官,亦都精于《史记》。张守节并未像司马贞那样直言师从张嘉会,但是,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曾出现过“张先生”“先生旧本”云云。如下两例。
甲:《史记·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史记正义》曰:“张先生旧本有‘士’字,先生疑是衍字,又不敢除,故以朱大点其字中心。今按: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是士人,太后与通乱,其义亦通矣。”[2]2088
乙:《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题下《史记正义》曰:“今第五十者,先生旧本如此。刘伯庄《音》亦然。”[2]2879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总论》根据《史记正义》中出现的“张先生”,猜测说:“张守节不名其师。笔迹所存、一朱点且不敢忽之。其尊师重史,诚可尚也。所谓张先生,无乃《索隐》所谓嘉会乎。则马、张二人同其师也。”[4]5403因为没有可以证明二人师出同门之直接证据,泷川资言未敢下断言,而用猜测的语气留待后人考辨。
另,国内学者杨海峥较早指出:“这里的‘先生’,指的是谁,现在还无定论,学者们多倾向于指唐崇文馆学士张嘉会。”[5]161-162今人张大可、袁传璋等学者同意泷川资言的观点,认可张嘉会为张守节之师。(1)相关论述参见张大可《司马迁生年十年之差百年论争述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袁传璋《宋人征引史记正义佚文考索及相关问题讨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等文章。遗憾的是,泷川资言的猜想是否是史实,在此之前并无确切的文献证据可资考证。因此,张守节生平事历及其与司马贞二人的关系问题,尚待进一步发掘史料加以考证。
二、《张守节致仕诏》中的张守节生平事历
唐肃宗李亨(2)唐肃宗李亨(711—762),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至德元年(756)至宝应元年(762)在位,上元(760—761)是其第三个年号。《张守节致仕诏》是鲜见的关于张守节的文献。此诏文见于《全唐文》[6]546,亦收录于《册府元龟》。《册府元龟》是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下诏王钦若、杨亿等修历代君臣事迹。前后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书成。该书广泛取材于正史、实录。其中唐代、五代史料极其丰富。
现存《册府元龟》有明抄本及刻本多种,但多已残缺。堪称足本、善本者现存台湾明抄南宋刻本,另有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残本。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现以明刻本《册府元龟》为底本,参以明抄本《册府元龟》二种加以考证。
在《册府元龟》中,抄录有《张守节致仕诏》一文。诏文前附加有一段文字,可为张守节生平研究提供参考。现将其抄录如下。《册府元龟·总录部·致仕》说:
张守节为太子右谕德,集贤院待制。肃宗上元初,乞骸骨辞职还乡,以颖王傅致仕,赐《手诏》曰:“卿父子相从,大膺儒术,既精且博,其道可师,出入禁庭,勤劳侍读,岁月滋久,宏益颇多,今以暮年,俾令致仕,仍加子职,用资孝养,兼赐紫金鱼袋,赐绢三百匹,儒者为荣。”[7]10648
据此诏文可知以下三方面信息:
第一,肃宗上元初年(760),张守节已然垂暮,向肃宗皇帝请辞返乡养老。可知,张守节大约生活在武后至肃宗时代。《史记索隐》作者司马贞较张守节略长。
第二,张守节的官职有三:诸王侍读、太子右谕德、集贤院待制(3)关于张守节官职,玆从略,后文详释。。《史记正义》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杀青斯竟,张守节时任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其后,张守节任集贤院待制、太子右谕德等职,其政治生活集中在玄宗、肃宗时期。
第三,张守节是颖王李璬(4)颖王李璬(718—783),唐玄宗第十三子。的侍读,以颖王傅致仕。因其学问精湛,任职期间兢兢业业,得到了肃宗皇帝的高度认可,恩赏有加。
《张守节致仕诏》及《册府元龟》中的史料为了解张守节的生平事历提供了文献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张守节与司马贞的关系提供了线索。
三、《册府元龟》中李守节系张守节之讹误
明监本《册府元龟》有一条冠以李守节生平事迹的史料。其文如下,《册府元龟·总录部·退迹》记载:
李守节,苏州吴人也。师事同郡张嘉会,少习诗礼,尤精《史记》。年六十。不求仕,优游丘园。天宝初,以高道征拜东宫率府长史兼诸王侍读,稍迁至太子右谕德。其性简素,虽恩遇,志意不易于衡泌之下。既辞阙庭,便谢朝旧,不言发期,潜遁而去。朝廷故友追送靡及,莫不嗟叹。[8]9679
该史料在抄本及刻本中文字并不完全相同。其中,明崇祯刻本以“李守节”领起,而在抄本中则以“囗守节”领起。这都与“张守节”仅姓氏一字之差,且李守节相关身份信息与张守节有着高度相似性。那么,此处“李守节”与“囗守节”是否是张守节之讹脱,是考证张守节生平的关键,可从官职、生平事历、文献、版本等角度加以考证。
(一)李守节与张守节二人官职吻合
1.诸王侍读
《唐会要·侍读》说:“开元三年十月敕,朕每读史籍,中有阙疑,时须质问,宜选耆儒博学一人,每日侍读,遂命光禄卿马怀素、右散骑常侍褚无量,更日入。”[9]510由此可知,诸王侍读系唐初为皇帝、太子和诸王讲解经史的官员。开元三年始置“侍读官”。《全唐文新编》记载:“守节,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6]4569张守节凭借“大膺儒术,既精且博”的资质,任诸王侍读一职。因此,张守节与李守节的诸王侍读之职完全一致。
2.东宫率府长史与右清道率府长史
《旧唐书·职官》说:“东宫武官。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清道率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之法。长史、录事参军事、仓兵胄三曹参军、司阶、中候、司戈、执戟。(人数、品秩如左右卫率府。)”[10]1912-1913由此可知,张守节任右清道率府长史,同卫率府长史都是东宫武官之正七品上。李守节所拜“东宫率府长史”,正是唐代东宫六卫率。东宫六卫率分别是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左右率府设左右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其职责是领判诸曹、府事。因此,张守节自题“右清道率府长史”,与李守节之“东宫率府长史”,实际上是东宫武官中同一职位。
3.太子右谕德
《旧唐书·职官》说:“太子右春坊:右谕德一人,正四品下。右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传令四人,谕德、赞善,掌事如左。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典谒二十人。舍人掌导引宫臣辞见及承令劳问之事。”[10]1909太子右谕德一职属太子右春坊,系正四品下。《册府元龟·总录部·致仕》说:“张守节为太子右谕德。”[7]10648这是张守节后期升迁的官职。《册府元龟·总录部·退迹》说:“天宝(742—755)初年,以高道征拜东宫率府长史,兼诸王侍读,稍迁至太子右谕德。”[8]9679张守节与李守节均为太子右谕德,别无二致。
(二)李守节与张守节生活时代一致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序》中说:“守节涉学三十余年……于时岁次丙子,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杀青斯竟。”[2]4029-4030可知,《史记正义》成书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张守节有三十多年生活在武后、中宗、睿宗、玄宗时期。这段时期主要学术成就是《史记正义》的成书。其次,《全唐文新编》说:“张守节,开元时官诸王侍读,守右清道率府长史。”[6]4569《册府元龟·总录部·致仕》说:“肃宗上元初,乞骸骨辞职还乡,以颖王傅致仕。”[7]10648总之,张守节唐玄宗开元年间任职至唐肃宗上元(760—761)初年辞职还乡,此期间在朝中做官。
而李守节于“天宝(742—755年)初年,以高道征拜东宫率府长史,兼诸王侍读,稍迁至太子右谕德”[8]9679。故知,李守节主要在玄宗时期在朝中任职。这也与张守节高度吻合。
(三)张守节与李守节都精通《史记》
《史记正义·序》曰:“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采,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义》。”[2]4029张守节长于训诂,尤精地理,所作《史记正义》是《史记》研究之典范。《册府元龟·总录部·退迹》说李守节:“师事同郡张嘉会,少习《诗》《礼》,尤精《史记》。”[8]9679则张、李二人都长于《史记》。
(四)二人均提前退休
我国古代的致仕制度,肇始于先秦时期。《礼记集解》说:“大夫七十而致事。”[11]14《唐会要·致仕官》说:“旧制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凡请致仕,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以下由尚书省录奏。”[9]1173唐代致仕制度基本延续“七十致仕”的传统。但是也有因故提前致仕和不致仕的情况存在。官员致仕的方式和动因有多种,包括“申请致仕、被动致仕和其他因素三类。申请致仕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一是生理因素,包括年老、疾病、老疾三方面;二是无意于仕宦,包括不乐仕进、知止而退、不胜其职求退、仕途失意等方面;三是政治斗争,包括以退为进、政治避难、对政治不满等方面”[12]3-4。
《册府元龟·总录部·致仕》说:“今以暮年,俾令致仕。”意即“使令致仕”。又说:“肃宗上元初,乞骸骨辞职还乡,以颖王傅致仕。”[7]10648其中,“乞骸骨”意谓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因此,张守节致仕,是他主动上书请求辞职。因为官任太子右谕德,属正四品下。因此,张守节想要致仕必须上书皇帝申请。从皇帝的角度和口吻可知,张守节是以本人年老多病,以乞求安度晚年的理由主动提出致仕,并得到皇帝批准和优厚赏赐。
《册府元龟·总录部·致仕》说:“年六十,不求仕,优游丘园。”[7]10648李守节60岁退迹,亦属于提前致仕。这与张守节的退休在形式上是一样的。至于张守节致仕和李守节退休的具体动因,一说是年老乞骸骨,一说是不求仕。但从结果上来说,二人都是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致仕。这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五)唐代同时期无李守节此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张守节、司马贞、李守节在新旧《唐书》中均无传记,但是,张守节、司马贞确有其人。《新唐书·艺文志二》载有《史记正义》《史记索隐》书目,且《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七录有张守节《上史记正义序》一文。[6]4569故张守节本人虽不见于正史传记,但却从其他史料中可略见一斑。但李守节则不然,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唐玄宗、肃宗两朝并未见“以高道征拜东宫率府长史,兼诸王侍读,稍迁至太子右谕德”的李守节。
(六)其他版本文献的佐证
在明抄宋刻本的《新刊监本册府元龟》中,该条史料并无“李”字,而是以“囗守节”领起,其余文字大致相同。明抄本中的空格系抄书者刻意为之。明抄宋刻本的空格一方面提高了此条史料为张守节事历的信度;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证实了“李”为“张”字之讹的事实。
综合以上多方面因素的考证,我们可以肯定明崇祯刻本《册府元龟》中的“李守节”和明抄宋刻本中的“守节”当为“张守节”的讹脱。
四、结语
综合两条史料内容,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张守节,苏州吴郡人。肃宗上元(760—761)初,乞骸骨辞职还乡,张守节时年60岁,其生年应在700年左右。《史记正义》成书于736年,张守节时年36岁左右,卒年不详。早年,张守节任诸王侍读宣议郎守右清道率府长史,之后,任集贤院待制、太子右谕德等职,以颖王傅致仕。第二,张守节与司马贞同为张嘉会弟子。此外,据《全唐文》所录唐文学家苏颋《赠礼部尚书褚公神道碑》:“始吴兴沈子山、吴郡曹福授以经,次吴郡张嘉会授之史……薨后,群学士于书殿中得《讲史记至言》十二卷。”[6]2887可知,禇无量亦为张嘉会弟子。由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及禇无量《讲史记至言》,可知张嘉会的《史记》研究应在当时学界享有一定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