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语境下墙绘艺术融入公共空间的思考
2021-03-08程静,承杰
程 静,承 杰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墙绘,顾名思义就是在墙壁上进行绘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纸本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墙绘艺术凭借独特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发展,是对一座城市精神和地方人文精神的重要表达。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墙绘艺术在有效融入公共空间过程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通过对此选题的研究,探索出墙绘艺术的系列实践路径以期符合当代城市的精神气质。
1 墙绘艺术的历史发展及话语身份的变迁
墙绘是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从国外墙绘艺术的历史梳理可以知悉,最早起源于史前拉斯科洞窟壁画,是伴随着宗教发展起来的;而在国内,早先一种称为“壁画”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实质就是墙绘艺术。由此可以推理出墙绘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艺术表达形式是将日常生活,包括狩猎、舞蹈、祭祀等活动记录在岩石上。
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墙绘艺术一直发展延续下来,通过墓室、建筑及石窟等媒介体现出来,内容多为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画面。某种程度上说,古代墙绘艺术承担着服务于政治的职能,为显示王权,巩固统治,塑造庄严肃穆的氛围,起到让民众对皇权产生敬畏之心的暗示作用。从公共艺术的层面上来说,墙绘艺术已经开始介入公共空间,例如石窟壁画和寺庙壁画,其创作地点具有开放性,创作过程具有表演的性质,且最终呈现的形式具有可观瞻性等,这些特点都充分地体现了其具有公共艺术的性质。公共艺术的前提则是公共空间,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公共性”,即面对的对象是公众[1]。公共艺术需要公众的介入,但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墙绘艺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皇权贵族和宗教,普通民众难以表达自身意愿。这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虽有公众的参与,但是公众在墙绘艺术创作中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公众作为观者,被动地、单一地接受这种艺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政治宣传教育的需要,在城市和农村掀起了宣传热潮,墙绘艺术依托其强大的宣传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政府是墙绘作品创作的主体,墙绘以宣传国家政策为主,服务于政府的管理需求[2]。墙绘艺术延续了传统意义上的壁画,处于单向服务的阶段。这种单向的墙绘文化,强调的是受众群体——民众的绝对接受,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民众在观看或欣赏墙绘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画面所传递信息的影响,继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当时信息接收存在局限的背景下,政府以政治价值为导向,最大限度发挥其政治宣传作用,其装饰,纪念,娱乐等服务性功能被削弱。政府是以一种文化信息灌输式,植入式的方法开展墙绘活动,目的在于调动民众社会主义积极性,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墙绘艺术是随着社会意识形态而发展变化的。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下,墙绘艺术源于其独特的艺术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和乡村文化建设中被广泛运用。以此为契机,墙绘艺术得到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以及材料都更加多样,内容也发展为党建、文化、环境、实时事件和商业广告等。政府不再是墙绘的唯一主体,普通民众的参与度得到提高,在更加开放,平等自由的当代社会,墙绘艺术努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艺术审美,社会功能和文化之间找到平衡,依托当下政治经济发展,公众文化需要的发展态势而发展。
从上述内容可知,墙绘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其话语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话语身份也随之发生改变。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已不再完全依赖于意见领袖的权力导向,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往往是基于“反身性”认知的“他者”的话语身份。公共空间墙绘具有较为丰富的媒介属性,它既是城镇景观又可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同时也具备着环境适应能力强、可实施区域较广并且受众广泛的特点。因此公共空间墙绘能够合理地呈现出以必备生活景观为背景的“他者”话语身份[3]。它是环境的艺术,面对大众的艺术,是公共艺术中“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墙绘艺术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价值意义表现更加具体化,其注重于彰显一个地区或城市(及社区)内在的文化精神及时代语义,目的是促进公民社会的美德美育和精神面貌,将地方历史特征和空间文化的公共性内涵展现出来[4]。
2 当代公共空间墙绘艺术的现状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各个地区或城市“美化空间”的方式都逐渐开始倾向于使用艺术的方法。雕塑、壁画等公共艺术的运用改善了城市的视觉形象与景观建设,成了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法[5]。墙绘艺术是一种人们能欣赏、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和表达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对城市形象的建立和发展有推动作用[6]。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2.1 当代墙绘艺术的功能分析
墙绘艺术社会功能强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一是装饰功能。这是墙绘作为艺术最本质的功能之一,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美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改善氛围,提升环境品质,掩盖空间结构的缺陷以达到美化公众视觉的目的。二是宣传功能。现代墙绘是面向大众的艺术,有服务范围广,信息强制输出且输出时间长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发挥墙绘艺术的宣传功能。主要类型有政策文化宣传,公益宣传,城市形象宣传等等,好的墙绘可以推动城市品牌建设,助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甚至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三是美育功能。墙绘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选用传统美德,英雄人物,历史事迹,梅兰竹菊等美好品质的题材,通过墙绘工作者艺术化处理效果,给人以心灵慰藉,对于引导民众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效果,以图育人,这就体现了其教育的功能。四是纪念功能。纪念性的墙绘通常会在特定的场所绘制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来纪念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传达出社会精神文明的纪念性意义。五是娱乐功能。娱乐功能的墙绘通常在景区和游乐场所,为符合游玩的特性绘制相应的墙绘,题材多为卡通漫画,特定的主题性绘画以及3D效果的墙绘,形式简单,容易理解,有增加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作用。
墙绘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文化氛围,塑造文明形象,提升审美品位,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公共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强大的公共性和时代性。墙绘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上的绘画,和纯艺有所区别,它不仅要满足审美性要求,还需要做到与周围整体环境相结合,要符合所在空间的整体格调。当代墙绘创作应当充分认识墙绘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占领公共空间,发挥各项功能,恰当地和观者对话,引发观者的思考,从而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实现墙绘艺术的社会性功能。
2.2 当代墙绘艺术的题材类型分析
墙绘历史沿革与传统壁画,在题材上延续了部分传统题材,同时也趋于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政策类。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主张绘制相关主题的墙绘,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农村建设等政策为导向的宣传内容。二是纯装饰类。没有特定的含义,运用点线面,将色彩,线条等进行排列组合,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三是商业广告类。商业广告往往是商家宣传需要,将一定的产品通过艺术化处理绘制在墙上,进行广告宣传。四是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金陵十三钗等历史故事。五是卡通动漫类。依靠经典的卡通动漫形象,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城市公共空间氛围。六是城市文化类。如城市著名景点,人物,以及其他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内容。七是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植物类。这些植物通常代表某种美好的品质,如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梅代表不畏严寒的刚强等。虽然墙绘题材种类繁多,但较多为沿袭古代的传统题材。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代,传统墙绘题材满足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能力已经逐渐匮乏。
在目前的中国城乡公共空间中,虽然现存着大量的墙绘艺术作品,但从墙绘的题材上来说,大多是神话历史故事或动植物形象,题材相似,形式雷同。墙绘艺术观念保守,在题材的选择和诠释文化艺术上呈现出套路化的现象。如果将传统的文化形象通过重组和挪用等简单改造,是否就能反映出当下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品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民众不能从墙绘艺术中发掘其文化形象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艺术形象和当地文化,周边生活毫无联系,甚至断层,缺乏艺术的创新和深度,不能引起当地居民的认同感,无法满足其精神诉求。不同于美术馆里的绘画作品,墙绘艺术由于其公共性特点,需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和参与程度问题。墙绘艺术工作者,应当关注当下社会发展,反映当下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到墙绘艺术中来,并完成和作品的精神交流。公众与墙绘作品之间潜移默化的精神交流可以提升公众的审美品格和能力,拓宽审美视野。
2.3 当代墙绘艺术的创作形式分析
墙绘是在围墙,建筑外墙,楼道等公共空间里运用颜料及其他材料绘制图案的艺术形式。艺术工作者运用笔、刷子、喷枪等工具在墙面绘制,材料有丙烯、油画、乳白胶、喷漆、水粉、墨汁等。当前墙绘除了传统的纯手工绘制以外还有喷涂、漏印、网印、粘贴等创作手法,丰富了墙绘创作的形式,但整体上形式单一,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墙绘大多是二维平面的形式。单一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大量雷同,复制的墙绘作品,“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信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墙绘应当不断地紧跟时代背景来创新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出艺术创作唯时唯新的特色。可与其他画种和艺术形式相结合,或者运用非艺术手段,使墙绘语言更加丰富。
就以上对当代墙绘艺术的功能、题材类型、创作形式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墙绘艺术现已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空间里最常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它形式简单且往往绘制在引人注目的位置,这导致我们“被迫”接收信息,不同于其他媒介无法选择,公众也难以寻找有效途径,表达出自己想法。在信息接收多渠道的今天,这种单方面的信息输出方式能否适应当下社会值得我们推敲?如何正确认识墙绘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当代经济市场中的流行文化占主流地位时,墙绘艺术如何创新形式改变自己的被动处境?我们如何更好地发挥墙绘的各项功能以服务于大众,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审美的内容,真正地做到大众喜闻乐见,既可以体现墙绘艺术的装饰性能和美化作用,同时也可以满足其娱乐、宣传、纪念等功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3 墙绘艺术融入公共空间的实践路径
公共空间墙绘的话语表达的本质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营造,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凭借其独立的艺术表现性吸引观众并启发其进行思考、存留深刻的印象,创造出了一种速率快且效率高的信息传达方式,最终达到知觉塑造、文化引领的成效[7]。墙绘不是给生活和空间“画蛇添足”,而是延展空间,构建艺术和公众交流对话的空间;墙绘也不是公共空间里简单的装饰和点缀,而是城市和乡村视觉形象的深刻塑造,是可以承载城市精神和地方人文,凝聚着公众的精神指向;其以诗意的空间和独特的艺术形象,诉说人文情怀,让公共空间有温度,有意味。
3.1 功能:“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墙绘艺术是以美的形式,无声教化,以图育人,从而提升人的审美意识,公共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公共空间的墙绘艺术具有公开性,服务性的特点,墙绘的创作者承担了其构造、形式和最终画面效果,而民众观看领悟后所带来的思考和领悟才意味着一个墙绘作品的结束,民众是墙绘的体验者和评判者。墙绘和美术馆,博物馆的作品性质和功能不同,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作品是服务于少数人或者艺术精英的,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的人群是其主要受众。墙绘艺术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中解放出来,让艺术进入大众的视野和日常交流中。大众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受教育水平,审美意识都是不同的。好的公共艺术应是多样的,包容的,应该结合具体的空间环境,与当下社会生活相符合。墙绘艺术必须要明确创作的原因,为什么要创作,为谁创作。其创作方式必定不能完全是艺术家个人艺术审美和意志的表现,地点和受众,以及其依附的建筑风格都应纳入创作的考量范围。不必刻意迎合大众喜好,不考虑墙绘作品的质量,大众审美水平参差不齐,一味迎合难免落俗。墙绘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范围是自由的也是有限度的,在关注社会,关爱人民的前提下,表达内心的艺术追求,体现自身的艺术特色,坚持艺术的自律性和审美性。明确墙绘的艺术属性,尊重其艺术特质和规律,继而在和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开拓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价值。坚持“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墙绘艺术才能在公共空间中更好地发挥其艺术性,公共性和服务性。
3.2 题材:“人性需要”和“时代发展”的统一
众所周知,知识壁垒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文化的不同阶层之间,还是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都无可避免[8]。墙绘艺术随着时代而发展,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民族素质心理等因素影响,它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人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都与过去不同,墙绘也应如此。过去的题材体现出是老旧的观念和思想,传达出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无法满足当下民众的文化需求。墙绘艺术创作者应当根据当下社会生活,精神文明需要创作作品,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当下民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文化话题和精神需求。与此同时,人性化的墙绘发展趋势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这就需要墙绘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之前必须了解民众的需求,要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墙绘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大方向。自然、民生、政治、环保、科技、消费都是与人民息息相关的话题,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地区,制定符合当地文化特征人民生活的墙绘;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制定相应的墙绘主题,多元化,专业化发展墙绘艺术。不是“哗众取宠”,以夸张的色彩,随意拼接的手法,简单的装饰来博得民众的眼球,毫无文化内涵和审美追求。墙绘艺术创作要考虑题材是否符合当地人文,民众精神维度的向往,还应当以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和修养为己任。通过墙绘的形式,给予民众更多对生活的理解和启发,提高墙绘的艺术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
3.3 形式:“多元”和“创新”的统一
当代墙绘艺术创作者应当将开拓新的创作形式作为首当其冲的工作。墙绘工作者要懂绘画,懂建筑,懂装饰,因此墙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具有多样性的艺术。打破僵化思维,拓宽其形式内涵和创作渠道,而不是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技法。适当吸收新理念,新材料,新方法,新科学,充分运用其他绘画形式或非艺术手段,丰富墙绘艺术形式。如浮雕,铁画,拼贴等立体的绘画形式,或直接用石头等材料直接拼贴出画面效果;增加科技感,以感应互动屏幕,导电银浆和其他的互动小装备等,增加墙绘的互动性和科技感;利用原有墙面进行创作,保留其原有构造和特点,增加墙绘的趣味性;与现代手工业,工业工艺等相结合。例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艺术博物馆”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很好地保留了在岩石间开凿的痕迹,利用原始状态进行艺术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景,远近闻名。墙绘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拓宽思维,积极吸取国内外优秀成果,融会贯通,不断地推陈出新,将其他学科领域引入墙绘艺术范畴,将科技成果运用在墙绘创作上,将墙绘艺术的形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墙绘艺术体系。这样才能够创作出符合时代特性,体现艺术特色的优秀的墙绘艺术作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墙绘艺术只有做到艺术性与社会性相统一,题材顺应时代和人民,创新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时候,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当墙绘艺术不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艺术和满足政治的实用艺术,而是切实反映当下社会,贴近人民生活的时候,才能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和接受,引导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活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
4 结语
在中国当代语境下,墙绘作为信息载体融入公共空间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我们也更应当重视这门独特的艺术。墙绘艺术的发展不仅使当下社会空间文化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得这门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当然,墙绘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靠个人之力,还需要政府宏观把控,艺术家,建筑家,商人等共同协作,依据墙绘艺术有效融入公共空间的实践路径,充分把握其艺术特质,使墙绘艺术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只有顺应时代和人性化发展的墙绘艺术才能有机融入公共空间,满足多元文化诉求,建设健康公共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