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重构与创新

2021-03-08于馥颖齐贵云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观话语大学生

于馥颖 齐贵云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是全国代表大会首次在报告中提及文化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大学生,其对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文化素养的高低及对文化的认同程度,关乎文化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1]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文化观教育至关重要。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由此可见,增强思想教育的说服力、感染力,尤其需要深化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变革,其中,话语方式创新关系软实力的提升,对思想教育提质增效影响更加持久深远。

一、文化观与正确的文化观

习近平同志就文化观问题作出系统性阐发后,学界和社会对文化观问题的关注日趋升温。何谓文化观?综合学界研究和自身思考,我们认为,文化观是关于文化问题的系统性认识和理解,文化生活造就文化观,文化观凝练为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并引发行动自觉。具体涉及以下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文化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关系的认识。②对当下中国不同文化形态地位、功能及相互关系的认识。③对社会变革中文化发展态势与走向的认识。④对错误文化观的甄别。⑤对文化民族性、世界性及辩证关系的思考。

作为思想观念,文化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何谓正确的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就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总和”[2]。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文化相关问题,首先,能够全面深刻地思考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次,能够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及内在关联,深刻认识这一文化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趋势;再次,能够对文化发展和交流持有开明、开放、辩证的态度;最后,能够洞察错误文化观的成因及危害。

二、文化观的独特定位及高校文化观教育的使命担当

就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内在关联而言,“历史观是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国家、文化等相关问题,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民族观和国家观是关键。民族观、国家观是联系更加紧密的两个问题。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处理得当,事关国家的繁荣稳定,国家的发展要求各民族团结奋进。文化观是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关国家发展是否拥有充足持久的精神动力”[3]。关联之外,谈及文化观的特殊性,需要回到对“文化”的理解上。文化即人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是环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载体”[4]。文化不仅是历史遗存,还活在当下、活在日常,具有人本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特征。相较于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更具情境性、实践性和广博性,文化观引领并滋养着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正确的文化观可以让人拥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行动自觉,青年是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构成,高校通过加强文化观教育,让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文化观,“在文化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具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之大情怀的时代新人”[5]。这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高校文化观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三、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重构与创新

文化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构成和类型,话语是思想交流的纽带,“英语中的话语discourse源自中世纪拉丁语discursus,意为表达、叙述、阐释。可见,话语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下作为主体的人的语言交往实践活动”[6]。话语不仅是言说,还要传递思想,话语包含的思想内核能否在主体间形成有效互动,过程相当复杂,语言交往需要创设语境,需要特定的方式方法,也需要适当的载体,统称为话语方式建构。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的当下变革,首先要有科学依据,其次要有序推进。

(一)重构与创新的重要遵循

1.文化观是自我建立

文化观教育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受教育者是能动的主体,加工、选择给予的信息,最终融合为自身观念。文化观根植于生动的文化生活,它的确立和完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辩证统一,在理论认知和实践体悟中习得和长进。

2.时代语境的变化

快节奏、重压力的生活工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抽象、呆板、单一、封闭的传统话语方式被逐渐淘汰,生动、明快、多元、开放的话语更合时宜,具象化表达更受欢迎,生活叙事更易被接受,交互性优于单向灌输,碎片化阅读成为风尚,话语方式国际化趋势日趋加强。

3.教育对象的变化

“00后”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成长起来,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思想更加开放、价值更加多元、个性更加解放,他们主体意识强、个性鲜明、自带网络基因、自信博学、有积极的创新精神。流行、新潮、国际范是“00后”大学生的鲜明标签。

4.重构与创新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新媒介、新话语、新方式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譬如,具象化表达在满足生动需求的同时,会弱化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生活叙事隐含的泛娱乐化会冲击社会价值共识;“碎片化”阅读会解构知识的系统化与整体性。任何事物都有辩证性的两面,因此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变革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

(二)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重构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1.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对话’,促进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实践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是正规的课堂教育教学,还是经常性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6]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收获不同的交流效果。结合上述时代语境和“00后”大学生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生活叙事型、符号化和问题导向型话语表达方式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效果。

回归“生活世界”,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可以增强话语“意义共识”。生活叙事型表达方式具有更强的代入感,更具亲和力和渲染力。抽象的理论一经故事化、生活化解读,变得鲜活灵动,能够更好地启迪彼此,触及灵魂。

“当代青年尤其是‘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他们追求形象性文化,因此,与枯燥的课堂相比,他们更希望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上以更加形象化的方式汲取营养。”[7]以传统文化传播交流为例,近年来,央视多档传统文化节目备受青睐,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些节目注重凝练文化符号,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崇敬。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普遍拥有较高的兴趣,同时对生动性有很高的期待,符号化跃动会让一切变得生动可感且易触及灵魂。

直面需求的话语表达方式会让受教育者产生较强的交流内驱力,问题导向型话语表达方式因直面需求,可以让受教育者尽快聚焦,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扭住短板、痛点,使教育更具针对性。

2.创新话语传播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信息交流平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00后”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习惯运用各种自媒体、小程序进行学习、生活和交友,乐于通过微视频、动画、直播等方式了解各类文化,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总之,读图、影像、速读、交互和即时学习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采用的静态、平面、单向、慢节奏的话语传播方式,因晦涩、单一、冗长无法满足学生生动、多元、即时的信息需求,要实现有效教育,话语传播方式必须即时、交互、短小精悍、生动明了。高校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传播的技术与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加大新型传播方式研究和推行力度,通过官微、公众号、小程序、直播等多种话语传播方式开展文化观教育。

3.创新话语承载方式

思想观念的确立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互动,活动式教育教学基于此,通过丰富受教育者的体验,增强认识感悟能力。高校要重视文化活动这一文化观教育话语承载方式,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尤其要重视打造品牌与特色,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很多高校业已形成稳定的制度安排和运作惯例,打造了不少品牌文化活动。

校园景观是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的另一重要载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各类场馆都赋予其生命和灵魂。办公、教学和生活区功能化的同时,重视营造文化氛围,成为日常、生动的文化观教育话语载体。

除活动举办、景观打造和场所文化赋能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教学也是文化观教育话语承载方式的重要构成,将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学生可以获得更独到、深刻的文化体验。高校思政课,作为重要的人文交流平台,是文化观教育重要的话语承载方式,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大课题。

四、结语

文化观的特殊意涵和地位使文化观教育在立德树人实践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文化观教育在物质条件和技术平台得到迅速改善的同时,话语方式变革变得日趋重要。话语方式变革不能停留于表面,需要深度转型,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例,不是推到线上就是在线开放课程,关键取决于建构理念和话语方式是否真正拥有互联网思维,切实适应受众特点,真正做到教学既有料又有趣。

此外,文化观教育话语方式变革需要传统方式与新型方式的有机结合。时尚、新潮的话语方式固然需要,抽象、宏大、系统化的传统方式也不能少,这样才能做到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为例,当下“碎片化”传播在增强理论教学生动性的同时,给理论的整体性带来不小的冲击,“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传播中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8]。因此,需要加强新老话语方式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整体性相统一。

猜你喜欢

文化观话语大学生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