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求
2021-03-08杨文凤
杨文凤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血脉。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1]。这不仅为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对话交流的机遇,还给处于发展劣势地位的民族及国家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和平演变”的政治图谋,“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1],这将会危及他国的文化安全。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探析维护文化安全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价值意蕴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就有希望。维护文化安全对于我国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国家力量保障国家安全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人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胜利之“钥”。文化,即以文化人,通过特定的文化环境给人以思想启迪、道德教化和精神观照等,逐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认同。今天,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但我国的和平崛起引起了西方的注目,他们加快了对我国发展的打压步伐并加大了打压力度,采用显性扩张和隐性渗透等手段不断向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歪曲我国的历史,丑化党和国家的形象等,意图解构我国文化及历史,摧毁我国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文化能够影响人、塑造人。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坚定捍卫者,维护文化安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反过来,维护文化安全是站稳人民立场、以人民利益为重的生动体现,能够通过净化文化环境,扫除外界不良思潮的干扰,构筑起一道无形的安全屏障,保护我国文化不受外部威胁,营造积极向上的中华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民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对党和国家、对我们所坚持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深程度的认同,进而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国家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新时代背景下,全球化趋势逐步加深,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西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披着各种虚假的外衣通过多种途径在我国传播,强势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冲击,危及我国的文化安全。从国家发展角度看,文化安全已然成为保障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手段。一是体现在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二者相互交融。文化作用于人,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人才支撑;文化作用于科学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提高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由文化本身衍生的一系列文化产品逐步发展形成的文化产业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二是体现在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为统治阶级服务,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文化的未来走向影响我国未来将会走向何种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及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及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合脚的鞋子”。维护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安全系数和保障能力,有利于我们始终保持过硬的政治定力,有利于在新时代的鼓与呼中滋养社会,推动制度创新,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伟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支撑。一是体现在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中华文化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命脉。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既有民族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维护来之不易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从根本和长远来看,要从文化入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深文化理解,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构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各民族能够紧紧团结在一起,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集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携手奋进。二是体现在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深深根植于伟大的社会实践,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共识,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华人民的血脉与灵魂之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丰厚的滋养,为中华人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生生不息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安全将中华文化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给予庇佑,是使中华文化发挥独到魅力,进而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换言之,维护文化安全,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新时代维护文化安全的路径探求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2]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代维护国家安全,须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三个方面着手。
(一)维护文化安全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可以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独特性,维护中国文化的无风险性。[3]因此,维护文化安全须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要从增强文化自觉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能够辩证地分析和科学地对待中华文化为前提和基础的,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因此,要充分发挥、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文化载体及大众传播载体,加强中华文化的宣传教育,做到全方位融入,深层次融入民众的生活中,加深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中华文化拥有清晰而理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创设情境,加强实际训练,培养民众的全局意识及担当意识,以自身的责任担当增强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坚持文化互鉴,在保持中华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定文化自信。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贯穿到国民教育中,融入精神文明创建中,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以法律作为有力保障,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民心中扎根常驻,逐步内化为人民的价值追求,进而增强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促进外在行为的转化,自觉维护文化安全。
(二)维护文化安全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4]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强化政府、社会及互联网平台对网络的监管,推进网络的法治化进程。
一是要坚持“以内容为王”,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互联网是当前文化传播、思想交锋的重要场域,我们要牢牢掌握互联网这一战场的主动权,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组织起强大的网络力量,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积极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批驳错误的思想观点,周密地防范和竭力地抵制网上攻击、渗透等行为,构建起充斥着满满正能量的网络空间。二是要强化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及互联网平台监管,三管齐下,齐抓共管,做好互联网传播的“把关人”。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从全局出发,整合相关职能机构,建立起工作联动机制,积极倡导多主体共同参与,加强与多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并有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净化网络空间的治理效率;社会要从旁协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凝聚起亿万网民的力量,及时发现并举报恶意丑化党的形象、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等冲击我国主流思想、危及我国文化安全的不良言论,为维护文化安全贡献力量;互联网平台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加大对内容的审核力度,认真筛选并及时剔除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强化自律管理,实现自我监管。三是要加强网络的法治化建设,依据我国国情和网络舆情现状,加快推进制定贴合我国实际的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工作进程,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织牢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网络安全网,并坚持依法治网,严惩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三)维护文化安全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4],它是影响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做好内外两个方面的工作,对内“强身健体”,对外“传播中国声音”。
首先,对内而言,一是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多主体参与,共同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政府要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做好发展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积极给予经济支持、政策优惠及法治保障;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良性竞争,优胜劣汰,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我国厚重的文化资源,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生满足人民消费需求的、优秀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建立起数字化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人民群众要增强文化辨别力,积极参与到发展文化产业中,贡献力量。二是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弘扬中国精神。维护文化安全,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弘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由始终团结一心、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及伟大梦想精神,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
其次,对外而言,一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双创”发展,并主动提升文化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开放包容、互尊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此同时,要坚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为解决国际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二是要将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努力提升国家话语权,始终坚持用中国的理论对中国的实践进行系统又详细的阐释,并与时俱进,不断用中国的伟大实践丰富和升华中国的理论,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主张,展示中国思想,传播中国价值,增强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