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2021-03-08刘克红平凉市崆峒区解放路小学
刘克红 平凉市崆峒区解放路小学
传统文化是一种可以引入课堂教学范畴且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因而很多教师致力于探究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以此提升科学教学的人文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科学,历来就是文化知识的一个分支区域,因而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本来就具有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性。因此,教师应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中,切实提升科学教学过程中信息传输的全面性与优质性
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有效推动了科学教学的深入发展,也为科学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成长空间和提升路径。科学教学是小学生获取、解读与悦纳信息的处理过程,也是小学生积累知识、训练能力和提升素养的良好途径。因此,教师应顺应社会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科学教学中,以此实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为小学生创设出最优成长环境。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育价值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信息,切实提升科学教学的趣味性与思想性,进而提升科学教学的体验性和教育性,从而能够让小学生学得更多、长得更好。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启发教师将一切有利于小学生知识积累和快乐成长的元素合情合理地引入到科学教学之中,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学习环境。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符合课程融合理念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对科学教学的实施要求,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小学生友好合作、亲密交流和快乐成长的基础。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传统文化是德育的基础之一,因而也能够成为科学教学体系化发展的坚强基石,切实丰富科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滋养、思想教育和德育元素。
传统文化与教学氛围的融合
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艺术、美学等抽象思维范畴,能够为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提供诸多有益元素,营造出具有一定针对性、辅助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氛围,以此对小学生的认知状态、认知能力和认知效果施加积极有益的影响。这样,传统文化不仅能营造出具有一定辅助价值的教学氛围,也直接优化了小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从而能够为科学教学提供最有发展潜能的认知主体。
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蜗牛”为例:
蜗牛,是一种小学生特别喜爱的小动物,小学生对蜗牛具有非常旺盛的探究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为小学生播放儿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用甜美、清脆、响亮的歌声在科学课堂上创设出良好的人性化氛围,以此推动小学生进入积极、兴奋、愉悦的认知状态中,从而为科学教学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持。蜗牛,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坚韧、顽强、执着、不屈的人文精神,因而能够借助歌声为小学生输送大量的思想精华和德育滋养,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这样,儿童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既调节了教学氛围,也优化了主体状态,更输送了高质量的思想教育信息。
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传统文化是古代科学、传统技术的结晶,凝结了前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相交区域”。因此,传统文化可以在某个特定区域融入到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能够直接成为小学生的认知内容。这样,传统文化就会在小学生面前展示出古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朽成就,也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坚实基石。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完全融入到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
以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磁铁的两极”为例:
磁铁具有两极,分别是“N极”和“S极”,这两极分别指示着南北方向。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其前身“司南”等知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小学生切实了解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具体内容,以及其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大体时间,以此让小学生看到古人的超凡智慧与先进的科学探索成就,从而强化小学生的科技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这样,传统文化在融入教学内容以后,能够给予小学生以更多更好的教育信息,有效拓展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与教学过程的融合
在科学课堂上,小学生需要进行积极思考和深度探究,因而需要强大的生命活力与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利用传统文化为小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认知动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激情,持续强化小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求知热情,科学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状态。这样,传统文化可以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辅助价值,能够起到提质增效的活动目的。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为例:
本节课主要引领小学生去积极探究“种子的散播方式”,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童谣“植物们没有办法”播放给小学生,让小学生从童谣欣赏中了解一些种子的特殊散播方式,例如身穿刺刺铠甲的苍耳种子、身披降落伞的蒲公英种子和乘坐“人间大炮”的豌豆种子等等。这样,小学生就能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童谣中获得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生物学知识。可见,传统文化在科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好的辅助价值。
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而能够有效融入到科学课堂的教学评价之中,让小学生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评价的尺度去评价、去交流。教学评价是小学生展现个人认知结果和主观学习方法的交流渠道,因而需要一定的评价尺度和具体权重。因此,传统文化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教学评价的有力支持和标准,让小学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
以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天气”单元“风向与风速”为例:
温度变化使大气受热不均匀,导致了不同区域内的大气产生密度变化,进而发生气团上升或气团下降等大气运动。这样,大气运动就形成了风。气团移动得快,风速就快;气团朝某个地方移动,也就对应形成一定的风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利用传统文化评价大气变化,以此体现出传统文化内涵中“有因就有果”的推理规律,帮助小学生利用传统文化指导小学生深入剖析自然现象。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益补充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策略体系,还需要教师深入探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验证、逐步完善、推动融合。
第一,教师要注意二者融合的适宜性。传统文化在融入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宜性和隐形化,不能硬性介入,要顺理成章地慢慢融入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立足科学教学,选择可以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第二,教师要注意二者融合的互助性。传统文化是科学教学的辅助元素和融入元素,因而传统文化要充分展现自身的人文价值,渗透并丰满科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且教师还要尽可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的和谐并存、相得益彰。
第三,教师要注意二者融合的实效性。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不仅要科学融合,还要注意融合后的教育价值必须具有实效性,这样才会有实际意义。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究传统文化与科学教学的最佳融合途径,力求创造最佳教育效果。
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一个新兴的教科研课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智慧与教学方法的才艺展台,更是科学课堂兼收并蓄、整合发展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立足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法,积极探寻科学教学走向人文化、趣味化和思想化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此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训练与素质发展创设最优成长环境,助力小学生快乐认知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