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021-03-08葛民建

文教资料 2021年26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政

葛民建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人类学家E.B.泰勒(E.B.Tylor)认为“文化”包含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即社会精神生活的总称。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未对“文化”给出明确的定义,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表明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本身是一种文化。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思维、精神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升为上层建筑成为某一民族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精神文明亦产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说明精神来源于物质世界。阐明人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意识”“思维”“精神”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两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张允熠在《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有详尽的梳理和逻辑严密的论证。马克思主义诞生前后的时代背景中蕴含中国文化元素,吸收和转化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知识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将二者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等时期,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及中国学科持续产生融入、指导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文化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含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载体,发挥意识形态领域文化育人实践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科学、艺术等教育和影响社会成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传承和整合功能。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和静态都体现了一种文化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主流核心价值文化。从思想政治教育字面之义来看,其由“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词构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传播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教育”是其实现方式。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将人类的先进文化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大背景下,必然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性。

(三)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具有融通性

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创新完善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发挥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作用,都旨在寓意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在内容、目标、功能上的内在有机统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在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等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在课程体系方面提出:“各高校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定课程模块。”[2]在课程内容方面提出:“要系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在教材体系方面提出:“要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课程教材指南,开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书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构成思政课主要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两次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其内容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融通性。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重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公民道德”等,无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思想、汇聚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之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引领、传承与整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人的文化存在——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焦点

(一)人的本质是文化存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之谜:“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构成文化社会。人类通过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还创造精神财富,人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人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存在。从实践维度来看,人类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文明创造本身就是历史的生成和文化的塑造。人存在于物质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发生着关系,显现出文化现象,具体为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哲学人类学主张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还是文化的产物,即人既是文化的主体,又是文化的客体。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自身。不同历史时期,人作为具体的历史个人,创造具体的历史文化,“在人塑造了文化之后,每一种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人;所以,人通过塑造文化而间接地塑造自己”[3]。历史中的个人,在人与人的交往、理解、认同中形成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内部与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呈现出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与转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承载者、管理者,人具有文化主体性、自觉性和自为性。

(二)文化存在的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多彩的中国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自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精粹,其内涵丰富且出类拔萃,其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文化存在的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群体性主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忘本来,吸收未来,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由其负责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4]在革命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提出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理想的中国化表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将传统道德观念融入宣传教育工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以教育法规的形式呈现,提出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美好生活文化的建设者,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更是坚定积极的践行者。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是中华美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

(三)文化存在的人是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

人是文化人,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文化彰显人的主体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教育蕴含主客体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文化互动实践活动,思政课是双向文化互动的重要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受教者都是文化创造、传承和弘扬的个体,更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流核心价值文化,其主体性都指向人——教育者和受教者。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肩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关键作用,始终努力将受教者这一关键群体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三、结语

文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创造和传承文化,并反向影响和塑造人类。人类作为文化的主客体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受到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反向影响和塑造,吸收和改造者人类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思想,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飞跃,产生理论成果,必然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政课,在内容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客体的人,是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政课融合的价值呈现。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