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中胶东大鼓的校本化课程建设与探索

2021-03-08季红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徐福中学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民间艺人大鼓胶东

季红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徐福中学

针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重视度严重不足的现象,文章将以教师作为主体,让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教学的氛围中,将民间的传统音乐资源、活态的音乐文化融入现代课堂,力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而中小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如何进行提升,如何将本土的民间资源有效地引进校本课程,融入到课堂当中,并对其进行传承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生活即教育”,他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背后饱含民俗素材,这是千百年传承积累而来的,这也是音乐校本化最精彩的教育内容。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界学者研究校本课程理论十余年之久,各地一线教师、学者通过对机遇与挑战、内容与模式、条件与策略等进行针对性研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校本课程的演变与发展。但是国内各类学校的设备配置、教师资源等不尽相同,校本课程达到普及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搜集民间资源,并需要教育媒介的共同支撑。

纵观众多国内校本课程实施的案例,多集中在数学、语文等传统的主课领域,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作为主体,需要让学生不拘泥于传统音乐教学的氛围,将植根于民间的传统音乐资源、活态的音乐文化融入现代课堂,运用现代直观教育手段进行多样的音乐教学设计,力求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音乐综合素养。只有学生综合音乐素养提高了,才能真正地分辨音乐的品质,对音乐的性质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去发现一些民族的本土的优秀民间资源,才能有兴趣去学习和探究,让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流于追求形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是需要我们真正去学习的,不仅学习其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领会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音乐内涵。

音乐学科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当地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为基础和支撑的。历朝历代中,始于《诗经》中的风、雅、颂,到西汉的“乐府”,再到近代蔡元培发于期刊中的《征集全国近世歌谣启事》,都有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资源的记载。对于烟台地区而言,胶东大鼓、海阳大秧歌及蓬莱长杆号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对盲艺人刘国卿也有所耳闻,其中胶东大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一层面,将民间资源有效地引入校本课程何不是对其的一种传承呢?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言“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原生态音乐资源的背后饱含民俗素材,这是千百年传承积累而来的,这也是音乐校本化最精彩的教育内容。教师作为收集资源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新的音乐课程,通过传播,使得民间资源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文化接力。“社会即学校”,将自然界中的一切看成学习内容。尽管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类型繁多,但仍可以在校本化课程范围内,让学生“走出去”,去探寻自己家乡的音乐遗产,学生不仅要知道《雪绒花》,还要知道《牵牛花》《茉莉花》《拔根芦柴花》,切莫让学生失去学习家乡音乐文化的兴趣。胶东大鼓作为胶东半岛地区特色的民间传统曲艺,曾入选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盲人调”逐步发展为大鼓书艺术。每个时期都会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这对于学校校本化开发还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我国中小学教学进程不断推进,学生的普通话推广效果显著,并且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中,尽管这对于跨城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益的,但也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双语和普通话占据了学生的全部语言环境,本地方言在一点一点中流失。音乐是语言的夸张,而各地的本土方言天生就有起伏不定的乐感,进而迸发出各地不同的音乐旋律。胶东大鼓的演唱一直沿用的都是本土方言,方言涵盖了胶东大鼓独特的唱词音声,烟台方言中被鼻化的元音[ẽ],是胶东大鼓演唱中最具代表性的鼻化音。在烟台方言中出现了三个颚化辅音[kj]、[khj]、[xj],这三个颚化辅音是烟台方言的特色音。胶东大鼓以方言为载体,使学生在校本化课程中,不仅可以增添亲近感,而且还可以重拾本土方言,体味其神韵。

音乐校本化的开发,要依托民间音乐遗产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针对传唱胶东大鼓的民间艺人大多都年事已高,以及传唱曲种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审美观念的问题,学校组织建立一支胶东大鼓调研小组。该小组以学校教师为行动主体,做好桥梁中介,社区、村委会积极参与讨论,主动走进田野地头,探访民间艺人,做好田野调查,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将民间艺人在演唱民谣时的身段、表情录制下来,将民谣的历史背景,博物馆中的文献资料,全部整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直观的形象。其次,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学生总是对养育自己的故乡充满着感情,利用这种心理,增强学生对校本化课程的适应能力。教师作为示范者,也要深入胶东大鼓老艺人的生活中,学习唱词音声、走步、身段等技巧,勤于搜集,让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在学校中以课程的形式“活”起来,以生动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内。

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闻之”,更要“见之”,才能“博而不谬”。从教育手段层面讲,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让“师资”力量“活态”起来,让胶东大鼓的民间艺人直接走进课堂,面对面讲述故事。例如以班级为单位,让民间艺人在报告厅以汇演的方式展示。胶东大鼓的多元表演形式与精妙的舞美设计相对于课堂上教师的直观语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喜爱“色香味”俱全的表演,在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双基”,音乐课程的学习必须要有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使得音乐校本化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民间艺人作为最直接的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少年期学生的乐感,让学生在民间艺人创设的民谣情境下获得深刻的认识,真正用“口传心授”的形式传达“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情境教学是音乐校本化课程的关键,让民间艺人“走进来”只是形式之一,同时也要让学生“走出去”。音乐学科并非像语数外一样以传授为主,它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感受力,继而去尝试创作。校本化的开发让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各个学习领域,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多夹杂着即兴成分,因此校本化课程要将学生的创造活动洒落在处处。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使命是要虑及久远的,教师要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政治家要解决现实问题,而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预见问题的走向。教育工作者是直接与学生沟通的人群,学生是与当下其生活环境产生化学反应的有灵性的个体,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性,校本化课程更切实完善学生人性,音乐校本化课程正是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所在。

真正的教师不是背着桶来,往每个学生的桶里倒一杯水,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根火柴,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如干柴一般,教师只需点燃这把干柴,让其自身熊熊燃烧。如何启发学生的主动性,这需要教师用灵活的大脑来武装自己,只有自己在专业领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都应该传递给学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就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本土的文化,让身边的文化在传承中继续前行。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本土文化的传承处在低谷时期,但是独特的魅力让其拥有顽强的生命力,本土文化也将在我们新一代人的努力下更有生机。目前,在流行音乐等非主流音乐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艺术不容乐观,这并非一两个人能改变的,这需要政府的保护和媒体宣传,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才能使其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民间艺人大鼓胶东
民间艺人
胶东面塑——花饽饽
大鼓声声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大鼓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乐亭大鼓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大鼓敲响基诺山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