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2021-03-08施爱民
张 君 施爱民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就必须有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是各民族人民对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核心要义。只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自信心;才能够面对复杂的时代背景不畏艰难险阻,才能够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当前从红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认同价值和教育价值,找出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
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术语,当时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关系和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形成方面,如周维衍、贺国安等;随后进行了同化、一体化、分化及民族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研究,如何叔涛;2008年开始进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研究,如朱贻庭、赵修义、俞祖华等。2014年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学术新热点,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成果主要集中在: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和历史地位研究,包括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哈正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建构,如朱碧波。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发展与培育研究,包括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国家认同,如沈桂萍;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如杨鹍飞;共同体意识为全面深化改革铸魂,如丛斌。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问题、对策和路径研究,包括“多元一体”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孙秀玲、孔亭;文化认同路径探析,如吕翠薇、高美惠子、孙广耀。④思想政治教育、“五个认同”、民族教育、民族团结等研究,包括院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之路,如洪盛志、孙沭沂;民族问题研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如常安;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如高炜;高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本问题探析,如李芳。
近年来,由于在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整个中国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中的独特作用,人们对它有强烈的认同感。学界针对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特征及形成过程和期间蕴含的各种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红色文化的研究现在学界重点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①红色文化的界定、认识和定位,包括对红色文化主导作用定位,如汪木兰;对红色文化认识,如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克祥等。②对于和红色文化建设相关的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如廖骏、赵福超。③对红色文化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进行综合分析,如陈慧。④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可操作性对策进行分析,如朱佳、余媛媛。
研究表明,虽然现在还没有专门理论成果论述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但是红色文化给我们提供了社会认同的切入点、现实载体和教育平台。一方面,从红色文化认同视域出发,可以整合个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完成共同体的内化;另一方面,共同体意识反作用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唤醒和修正。
综上所述: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并且正由宏观向微观演化,从学理层面走向实证分析。②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同层面的成果,出现了无固定范式、多中心、范围广的趋势。③社会和个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有目共睹的,红色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价值观的构建、民族自信的提升、教育的模式方法等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红色文化拥有的社会认同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红色文化的历史、载体、平台等方面的研究为本课题奠定了基础。④我国多年的红色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现实数据。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我们整合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数据关系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总之,社会认同的路径建立在红色文化视域中可以提升认同深度、认同方式、认同广度,同时可以加深红色文化认同感,弘扬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二、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精神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一部分。红色文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历史,伴随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诞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色文化犹如精神支柱,牢牢地把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围绕着独立富强的目标而不停奋斗。在革命年代,它激励人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在努力前进的建设年代,它鼓舞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而奋斗。
红色文化是伴随着我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出现的,是伴随着我党的发展历史产生的。1840年国门打开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陷入了艰苦的环境。救亡图存的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进行了努力,但是均宣告失败,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危难、民族危机的关口,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合,主动承担起了对外追求民主独立、对内追求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红色文化具有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同时是历史必然的一种选择。
红色文化是承载着共产主义崇高伟大的理想信仰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红色文化体现出了巨大的时代价值。在它身上既可以看到红色记忆与精神传承的文化价值,又可以看到各民族相互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政治价值。可以说在此基础之上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同时红色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整体来看,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精神基础,红色文化的认同对当今时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
(二)红色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重大意义
从红色文化认同角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体现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文化自信是不可缺少的。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之一。通过精神道德层面的规约,引导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使它们有序合理发展。
从红色文化认同角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体现和提升中华民族的内聚力。红色文化代表着一种信仰,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民族的信仰、忠诚与担当,还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认可方面。红色文化资源来源于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是汇合了各民族元素的社会凝聚力的体现。国家要稳定发展,前提和基础必须有认同意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红色文化认同角度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对多元文化的考验能力。新时代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兴起,互联网迅猛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及各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等问题。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可以引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正确方向,从而指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三、红色文化认同视域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之一,就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关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意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环节就是挖掘和利用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红色文化是意识形态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的认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所以在红色文化认同视域下构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尤其重要。
首先,提升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系构建维度、共同认同维度、共同归属维度。从红色文化认同出发,可以在这个视域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低层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同时红色文化会促使主体的情感、心理和认知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筑牢中,这一现实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认知评价、价值维度等建立在红色文化视域里,这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深度、广度作用。
红色文化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当代实践运用中,从历史维度和当前维度出发,分析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红色文化的需求,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提供红色文化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途径,为解决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民族教育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资源工具。
其次,拓展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表达形式和不同实践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通过这样的实践路径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学校教育方面,搭建各类红色实践平台,解决课堂、校园、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时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由单一到多维、由平面到立体的变革。依托课堂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的校园实践及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将大学生科技立项、“挑战杯”、科研项目、社区互动等活动贯穿其中,带动大学生实现教研相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营造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体合一”的教学环境。从正在进行的实践教学来看,红色文化的学习研究能够与爱国教育共情、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品质。
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加大提供红色文化学习场所,提供相对应的红色学习资源,丰富主体红色文化理论知识的储存。提供红色教育场所,定期举办相对应的红色文化教育讲座、红色文化研讨会等,从红色文化中进一步增强主体的认同感。提供红色文化体验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主体的认同感得到升华,在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最后,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育,促进红色网络和公众资源的叠加,提高学习实效性,增强教育效果。提供红色文化的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视频课程等,构建立体的红色文化信息网络。人们在接受红色信息的同时,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