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2021-03-08陈竞博

文教资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李 婧 陈竞博

(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平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任务决定的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首先,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根本问题的内涵之意,培养拥有兼济天下、情理兼修、志存高远大格局的青年。其次,如何把青年培养成才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高校党委断不可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首位,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马”和“信马”,这样才能把对世界、人生、价值正确的观点和看法输送到青年人的头脑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以及形成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能够在各种思想中不迷失方向,坚定立场。最后,为谁培养人是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政治引领、理论武装青年的作用,青年承担着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是新时代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英才,是中国共产党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要把握好为社会主义、为党、为中国培养有志之士的核心任务。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特质相融通决定的

习近平同志在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品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断改革和发展,现阶段主要有五门课程,这五门课程首先从对世界的把握和看法出发,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思考人生、认识历史、改造世界,接着学习中国的近现代史帮助青年认识我国是如何一步步被列强侵略,中国共产党及领导人是如何一步步带领我们顽强反抗,走上中国自己道路的,同时从前人的身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这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相融通。青年具有“非特定性”,他们是活跃的、发展的、新鲜的群体,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即把青年努力培养成用马克思主义塑造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引导,契合青年渴求真理、勇担重任的特点,帮助青年对自身拥有高度的身份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创新认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自新中国成立就初具雏形,从之前向苏联学习先进的教育体系到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自己的道路,如今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我国自始至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70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发扬光大,源源不断地培养了一代代有志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1976年恢复思想政治理论课到有统一的课程名称,马列主义课程逐步走向正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提出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和指导意见,要求改革教材内容,加强课程建设。2004年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文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贯彻于学科、教材、教师、课程体系建设中,努力使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深扎根于学生的书本、课堂、头脑中。2011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战略,让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网络上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到现在,与时俱进,质量逐步提高,课程体系建设逐步规范,课程形式多元多样,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成效显著。[3]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价值意蕴

(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输送科学的观点、价值,它要满足国家的需要、党的需要,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做到守正,从理论入手,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最终确保政治认同。因此,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学习“四史”,理论要经得起学生的追问,能够让学生真正信服、信任、信仰,做到守正是第一步,不断创新才是目标,要创新授课方式,创新话语方式,增强理论的趣味性、实际性、通俗性,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学起来如饥似渴,以理论推动实践、教学、课程创新。

(二)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领学生理想、道路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能够使青年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开阔视野,全面把握当今世界局势,在多元社会思想中提高鉴别能力,拥有大格局。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密切且复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球经济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必须坚持趋利避害,迎难而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今局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青年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的渠道,对于青年家国情怀、担当重任意识的培养举足轻重。

(三)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提供理论基础

青年是最蓬勃、最有生机活力的后备力量。一个国家的兴旺、一个民族的富强、一个家庭的幸福都离不开青年。历史已经证明,青年是中流砥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五四运动、党的建立都离不开无数有志青年的加入,我们今天能有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一代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抛头颅洒热血,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国步入新征程,2021年是建党百年,必须要从娃娃抓起,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小学、中学、大学一体化“无缝衔接”、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中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每一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塑造“金身”,为实现中国梦插上双翼。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路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深教学认识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递的方法和品德是唯物辩证观点和优秀传统道德规范,它引导、引领着其他专业课和整体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要探索更多类似合作探究式、互动体验式、专题分类式教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热点、时事、社会现象及国外时局相结合,让青年真正拥有上思政课的幸福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发挥好自身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与高校其他课程高度配合形成协调效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4]。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播种良好品德的种子给学生,还要在教学方法、内容、形式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现阶段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研任务重、难度大,科研经费少,待遇不高,影响教师队伍的研究积极性;中老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休后,青年优秀教师带头人少,出现断层现象;纸上谈兵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这些都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教师队伍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紧跟时代和党的政策,不断丰富知识体系,高校要严格教师聘用,把政治立场作为选拔教师的第一位,不断优化师资力量,在师资力量雄厚的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班、小班授课,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思想情况。其次,教师队伍要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交流备课、专题培训、远程教育、实践淬炼、考察调研,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要关爱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

(三)改革考核方式,注重知识学习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信仰的坚定

高校部分学生认知不深,认为只需修够学分,完成考试即可,所以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考试临时抱佛脚,随便从网上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应付了事,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屈指可数。这就要求教师和学校改革考核方式,不仅以书面成绩、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从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信仰坚定的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应该配合多种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能力,比如结课论文要根据在敬老院照顾老人的实践情况论述,深入了解老人的心理和需要,为养老提出针对性措施,或者让大学生去中小学讲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课学生对该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一部分等,这些实践活动都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理论的学习,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查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是实际可接近的,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结语

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担负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设置了新的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及改革学业考核方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成效、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