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核心素养下高中民族打击乐打溜子的教学措施分析
2021-03-08高茹烨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高茹烨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更是近年来众多学者不断关注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使文化呈现出蓬勃生机,土家族的音乐文化资源也不例外。土家族的民族打击乐“打溜子”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品种,其进入学校、纳入高中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值得庆幸,更值得引起重视。文章对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民族打击乐“打溜子”进入高中教育的教学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土家族的文化一直有着独特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对其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毫无疑问需要教育的普及与助力。“打溜子”对于土家族人民来说,是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民族打击乐文化[1]。高中阶段的“打溜子”的教学需要教师刻苦钻研,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措施,推进民族打击乐“打溜子”的传承与发扬。
土家族民族打击乐“打溜子”的概述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特色。一般多由3至4人合奏演出,故有“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之分[2]。如果是“五人溜子”的话,需增配一只唢呐,吹打结合,更能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共68个乡镇。土家族打溜子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土家人的婚嫁、寿诞离不开打溜子,年节喜庆要打溜子,特别是土家族的传统舍巴日更是少不了打溜子。基于此,对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的传承教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核心素养背景下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有效融入高中教学的措施
(一)以固定的曲牌训练为基础
在了解相关基础知识及内容的基础上,学生必然需要深层次的探究其内涵,通过恰当的方式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通过实践操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与造诣[3]。“基础”为整堂课的骨架,是支撑课堂展开的基石,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多数情况下,我们以“头子”“长番”“溜子”“尾子”等作为相应的结构,可视作是“固定曲牌”的构成。在打溜子教学的全过程中,可作为基础[4]。“头子”部分,顾名思义,又称“牌子”,通常用以揭示主题或主旨,给观众留下印象,奠定全文的基调,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整个曲牌标题的重要依据。其通常重复出现,变化重复或者对比重复都是较为常见的。“长番”部分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它通常位于头子与溜子、溜子与尾子的中间衔接部分,是一个连接的桥梁。溜子则是整个溜子曲的核心部分,具有各种各样的多段体或者变奏体结构形式,十分灵活多变[5]。“尾子”则是整个溜子曲的收尾部分。为更好地体现土家族打溜子的“活性”,教师应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的“固定曲牌”结构,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待有了坚固的基础之后,方可对整个主体性的描述对象进行相对应的处理,更好的组合各类艺术内容。同时,由于曲牌类型的多种多样,该分组并非适用于每一种情况,组合与构成应是灵活的,在编排时,以实践为主,可基于具体的需求进行适当的增减[6]。
(二)以情境教学与情景模仿为核心
在进行高中阶段的教学时,可能经常会碰到学生在演奏中不知所措的情况。“打溜子”音乐大多流畅、自然,在节奏上的表现较为轻快、急切,节奏的变奏、发展规律在音乐教学中具有借鉴价值。比如,由情境的创建与打造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进行情境教学,将学生代入相关情境能够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相关溜子曲的印象,从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情境模仿,帮助学生在情境代入中更好地抓住固有的特点和精髓。基于此,在高中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以情景模仿作为打溜子课堂教学的核心。情景模仿适用于基础内容中的各类打溜子曲牌,即各个曲牌均能够借助于情景模仿使音乐表现的基本特征“重现”。基于情景模仿,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形象模仿,指的是以所提供的曲牌为标准,可以是动物、自然景象的模仿,使学生通过观察及模仿体验来形成思维认知,并使之自然地积累起来,如此,便可以进行相关内容的模拟,从而实现相关艺术内容的呈现;二是意象描绘,指的是针对土家族的习俗、婚嫁、节日喜庆等进行意象上的描绘,强调生活化[7]。艺术源于生活,同时更是服务于生活。因此,由于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更加贴近于生活,所表达的内容以欢快、积极为主,因而,在节奏上多表现为快速急切。教师需要在各个不同的情境创建中传达给学生这种精髓,而学生需要模仿到、表现出这种精髓。两种模仿形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实际应用中,要求教师立足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及任务,综合学生的需求及个性化发展,进行灵活的选择[8]。
(三)以协同教学为助力
当今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阶段,“打溜子”教学不仅仅需要技巧,更要注重文化特色的发扬。因此,可以让学生先了解“打溜子”的发展变化脉络、其历史文化背景,再分析总结其变奏手法,再让学生将这些手法逐条运用到即兴演奏当中。在任何一门科目、一项技能的教育教学中,协同的意义在于通过其他外部影响,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在打溜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基于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或探寻新的“教学力量”以达到协同的效果,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并非无所不知,在音乐文化上也存在其未涉猎的部分,对此,可与其他学科教师或者专家协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讲述打溜子音乐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时,可邀请对此文化有所涉猎的历史教师共同讲解;在舞蹈编排时,可选择与舞蹈教师合作完成;在传授打溜子技术时,为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动作,可请传承人或者相关专家进行更加精细、更加专业的指导[9]。
(四)持续优化教学方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促进打溜子教学,可以将核心素养充分渗透,且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询问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意见或者看法,反省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尽可能采取学生喜欢且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升该方面教学工作的综合质量,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可以从寓教于乐的角度出发,将打溜子教学和常见的教学游戏进行结合,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综合提高该方面教学工作的质量。
毫无疑问,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育在当今时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有效助力下,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走进高中、走进课堂。因此,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使打溜子打击乐有效融入课堂,需要重视基础、核心和辅助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持续优化小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固定的曲牌训练,更要创建相关情境,组织情境模仿,共同推进协同教学,让“打溜子”音乐在课堂上的教学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