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2021-03-08陶莎武汉光谷职业学院人居环境工程学院
陶莎 武汉光谷职业学院人居环境工程学院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开始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并获得了显著教学成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通过创设工作室项目、构建“双师型教育队伍”等策略,大大提升了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文章从两大方面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教学实践的相关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助力于我国职业院校教育改革与创新。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教育、科研和技术三个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各项实践学习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岗位特点以及市场需求,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能力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产、学、研”概述
“产、学、研”结合指的是高职院校、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协调共同发展,其主要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开展“产、学、研”融合办学模式,利用产学互动、校企合作的形式,将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教育、科研和生产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联系,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有机会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构建“产、学、研”高效互惠的合作模式,将助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持续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
“产、学、研”模式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上文“产、学、研”的相关概述,下面对其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几点具体分析:
(一)构建工作室项目平台
高职院校构建工作室项目平台时,首先要保证建设环境的科学合理。工作室项目平台的空间、环境、设备都要配置齐全,并且还要充分利用空间,可以通过工作室的项目平台,来开展任务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另外,工作室设计要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有艺术设计相关材料以及充分的展示空间等。由于工作室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工作室的作用,借助项目平台,让学生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些与传统教室所不同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使得学生在这个环境内,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产生艺术设计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校企合作室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应该针对工作室设置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坚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育人的原则。高职院校可以针对艺术专业不同的工作室,制定出不同的管理政策,使得工作室实践管理内容相对灵活,为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提供便利。
(二)优化工作室师资配置
高职院校工作室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艺术设计实践的平台,在这里可以锻炼艺术设计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为工作室配置教师时,要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这便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其次要具有丰富的职业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最后要具备艺术专业实践经验和艺术设计能力。因为工作室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作为工作室的教师,要保持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借助企业资源来开展工作室教学,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企业,接触未来岗位,接触行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高职院校通过和企业合作教学,为学生设计任务目标,有效助力“产、学、研”项目目标的实现。学校可以选择一些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工作室指导教师,也可以邀请一些校友来作为工作室的客座讲师,通过校内和校外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艺术专业设计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三)加强学生团队遴选与培养
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工作室在选择学生团队时,要进行全面的筛选,可以先利用招募的方式来吸收学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筛选,最后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培养和管理学生。通常情况下,一些艺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掌握了一些初级艺术专业设计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一些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所以工作室的教师可以选择二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来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有效帮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一些艺术设计的基础技巧。因此,使艺术专业二年级的学生掌握工作室运行管理的机制和流程,可以尽快地参与到工作室的各项任务当中。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技术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来对已经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进行选拔和分类,然后对其进行针对性培养。教师在给学生们布置任务时,可以按照学生们的专业素质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水平进行分组,为其安排适合的项目,通过项目任务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艺术创造能力。教师以小组模式来对学生团队进行管理,借助小组创意头脑风暴、设计项目比稿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设计沟通能力等艺术设计岗位素养。
(四)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构建校企“双元”教育机制。通过以合作项目为导向,明确教学主要目标,确定工作室的作用,以此实现教育目标,达到“产、学、研”的合作预期。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工作室,双方实施教育活动时,高职院校提供场所和平台,企业提供机会和任务,以此来促进人才培养。企业为工作室提供一些优质资源,如教师团队、实践机会以及带来一些行业发展信息等,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宽工作室学生的视野。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双元教育机制,借助“产、学、研”项目任务,更好地完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师生在完成企业合作项目过程中,不仅能够对项目运作流程以及设计市场的情况有一个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项目成果,还能从高职院校的工作室内发现一些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企业的设计团队当中,助力企业的发展。
(五)构建“双师”教育队伍
“产、学、研”合作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在高校推动“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做好长期持续性的发展准备,梳理各项“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不断优化创新各项管理和培养机制,解决培养人才队伍问题。高校应该将构建“双师”教育队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教师队伍壮大,才能保证“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落地,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六)结合“双师型”队伍建设,改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一种展现,也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更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还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该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以此来推动“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提高自有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指派一些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中去,不断进修学习,并引导和鼓励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以此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培养和管理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以从校外引进或聘请一些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师,来作为兼职教师,以此来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优化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证和考核制度,针对所有教师进行专项的考核,结合教师的专业理论、实践能力、成果应用等能力,来认证教师的职称,从原本的看重学历并向学历引领、学习工作经验相结合的方面转变,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
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引入“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学校与企业要建立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改革的大前提下,结合市场需求,定向构建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岗位特点与市场动态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