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拥工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价值探讨

2021-03-0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双拥军民军队

周 益 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秉持改革创新的智慧勇气,引领广大军民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在风云际会中开创了双拥工作新局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双拥工作要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需要我们回到历史起点,了解其渊源,领会其价值,从而在初心中谋新篇,在变局中开新局,在使命中育新机。

一、双拥工作的历史渊源

双拥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透视和梳理这个历史渊源,对我们探讨双拥工作产生的独特因素和现实意义有重要作用。

(一)大革命时期我党宣传群众的具体做法为双拥工作产生播下了种子

大革命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指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领导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共在这一时期的合作,增添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力量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对军民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为双拥运动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一些做法成为双拥之滥觞。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组建新式军队,军校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中共广东区委在军校建立了黄埔特别支部,开展了军内外的宣传、组织工作提出了“工农兵大联合”的口号,并以革命军队的身份积极参加各界群众的集会和罢工,这些政治工作的开展,确立了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在两次东征和北伐中,我党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宣传教育群众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工作。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担任北伐先遣队。部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明确宣布“革命不拉夫,不筹饷,不派款,不打骂百姓,不奸淫妇女,不强占民房,不争权夺位,不抢占地盘”[1]238等纪律和规定,受到各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有力支援,掀起了广泛的拥军参战运动,壮大了北伐军的力量。尽管大革命时期,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领导的军队,但以上这些做法,为双拥工作的产生播下了种子。

(二)土地革命时期各根据地扩红和优待红军家属等活动为双拥工作产生积累了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指1927年7月至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独立领导的军队,开辟和建设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双拥工作具备了独立开展的条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很多有益做法。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开展了井冈山的斗争,建立了自己的革命军队,明确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三大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帮助群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1929年12月,古田会议把红军做群众工作的任务写进了决议,为开展拥政爱民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1931—1934年,我党先后建立了湘赣、闽浙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川陕、左右江、陕甘、湘鄂黔以及中央等革命根据地,随着红色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群众性拥军优属活动也随之产生,军民之间水乳交融的崭新关系开始在根据地出现。在前方,主要是扩红、动员归队以及参战支前;在后方,主要是代耕、帮助红军家属劳动生产、优待外籍红军等。苏维埃政府先后颁布了《红军优待条例》《优待红军家属条例》《优待红军家属耕田队条例》《关于红军公田问题的通令》。各地还先后成立了扩红与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负责拥军优属的具体工作。土地革命时期这些实践,为双拥工作的产生拉开了序幕,积累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三)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一致原则的提出、军民矛盾的增加、战争形势的愈发严峻为双拥工作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现实需求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是指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时期,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这一时期,双拥工作在前期实践探索基础上正式兴起,最终形成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的双拥工作传统。双拥工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具有重要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军民一致原则的提出为双拥运动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37年,毛泽东发表《国共合作后的迫切任务》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军民一致”原则,同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又再次强调,“军民一致”是八路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之一,这为双拥工作的兴起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其次,陕甘宁边区的军政军民矛盾日益加剧成为双拥运动形成的触发器。1938年8月,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留守在边区的部队组成留守兵团,陕甘宁边区变成了一个地位特殊的战略后方,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军地双方存在和滋生了宗派主义和本位主义。而一些地方干部群众,把爱护人民利益与爱护军队对立起来,不关心或不积极帮助军队解决困难,对军事工作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甚至发生了“战士向老百姓借锅,有的老乡不借,还把锅沉到水塘里”“炊事班到老乡家里做饭,老百姓把烟囱堵起来”[2]4等不和谐的现象。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成为迫切需要。最后,边区政府和八路军、新四军面临的严峻困难成为双拥运动形成的催化剂。1938年10月,武汉沦陷,蒋介石政府开始消极抗日。八路军和新四军不但要面对日军的“清剿”,还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封锁。1939年9月,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和军需物资,甚至扣留国际红十字会捐给八路军的物品,使生活本就窘迫的八路军雪上加霜。随后,国民党军队对边区进行封锁,禁止粮、棉、油、布及其他日用品进入边区,使边区部队衣食无着,生活极度困难。面对如此困难,边区军民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闯过险关,战胜敌人,双拥工作成为必然选择。1942年,在整风运动的推动下,党中央召开了陕甘宁边区高干会议和军政干部联席会议,军地领导以真诚的态度各自进行自我批评,认真检查了军政军民关系上存在的问题。这次会议结束后,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结合整风运动开展了一系列“拥政爱民”和“拥军优抗”思想教育运动,其教育的深刻性堪称典范。通过教育,军民之间化解了误会,解开了扣子,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1943年1月1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随后,制定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拥军公约》《陕甘宁边区抗属离婚处理办法》《陕甘宁边区动员潜逃及逾假不归战士归队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政府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陕甘宁边区调整军政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军用电话线保护办法》《抗日军人抚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同年1月25日,留守兵团司令部及政治部发布了《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和《拥政爱民公约》。广大军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双拥运动由此正式形成,并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毛泽东、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率先垂范,主动给当地老百姓拜年,给老人祝寿,与百姓谈心,亲如一家。朱德总司令用坐骑为老翁驮东西,被传为佳话。各根据地驻军普遍进行了赔偿还物活动、军民联欢活动、军民会餐活动、双拥誓师活动。地方政府及群众对驻军、伤病员、残废军人及抗日军人家属,进行了普遍的劳军和慰问,如捐献现金、物品劳军,举行拥军义卖,请家属看戏,向家属拜年,给家属送粮食、年货、春联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频繁的互动交流,极大地密切了军民关系,加强了军民团结。其他根据地,如晋西北军区、太行军区、晋察冀边区、晋绥边区等也颁布了《拥政爱民公约》或《拥军公约》。1943年,也因之成为双拥工作的产生之年,同时也是双拥工作的纪念之年。1944年1月1日,西北局颁布《关于拥政爱民及拥军工作的决定》,要求地方和军队彻底检查与总结一年来的双拥工作,彻底纠正工作中的缺点。1944年2月7日,中央就检查“拥政爱民”及“拥军优抗”工作发出指示。2月8日,中央又转发了《陕甘宁边区各旅进行拥政爱民工作的办法》,推广经验。1945年9月,总政治部在《发扬我军拥政爱民优良传统》报告中对1943年以来的双拥工作进行总结,提出了长期坚持的思想。1944年,毛泽东发表《1945年的任务》《1946年的工作方针》,号召解放区、各部队要普遍地坚持双拥运动。至此,双拥工作常态化,并成为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四)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人民群众拥军支前爆发的惊天伟力为双拥工作的继续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美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卖国、独裁、内战的反动政策,公然发动了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军民开展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炮火延伸到中国的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出国作战,开展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双拥工作呈现出强大威力和强大生命力,经受了战火检验。在解放战争时期,拥军优属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广大翻身农民以各种方式支援解放战争,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场面。在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支前民工就达539万人,担架10万副以上,各种牲畜100多万头,随军民工的大车50余万辆。[3]100真正做到了部队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打到哪里,人民就支援到哪里,绘成了一幅十分壮观的人民战争画卷。毛泽东在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后,曾经深情地说:“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4]68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双拥工作的价值更是得到完美诠释,威力得到充分展示。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发扬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爱护朝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与朝鲜人民结成了血浓于水的兄弟之情,出国作战的志愿军官兵得到朝鲜党、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朝鲜人民不怕流血牺牲,踊跃参战支前,出现了一幕幕用自己生命去掩护志愿军官兵的感人事迹。在国内,拥军支前、拥军优属活动更是开展得轰轰烈烈,为打赢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许多做法既赓续传统又颇具新意:一是踊跃参军,保证兵源,全国掀起了有组织的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二是成立妇女拥军队,组织妇女护理伤病员,为志愿军做好衣物拆做、清洗工作,1950—1953年,仅丹东市8万妇女中有3万妇女参加了拥军支前工作,为志愿军做鞋388 924双,做大衣10 538件,做被子31 645床,洗衣588 952件,洗被子21 450床[5]52;三是慰劳志愿军官兵,组织党政军团体、演出队、曲艺团等带着钱物和亲人们的期盼,上前线慰问;四是开展捐献武器活动,仅1950年6月至1952年5月,全国人民就捐献了5.5万亿(旧币),购买战斗机3 710架[6]70,不仅改善了志愿军装备,而且鼓舞了士气,为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五是大力开展优待军属活动,为了表达对志愿军的支持和拥戴之情,解除志愿军的后顾之忧,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开展优待军属活动,把优抚工作当成重大的政治任务,列为爱国公约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为军、烈属及退伍军人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帮助军烈属包耕代耕,开展救济补助、免费助学、扶持生产和走访慰问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感动了广大军烈属,许多军属纷纷给前线的亲人写信,汇报党和政府及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关怀,鼓励亲人安心在前线奋勇杀敌,多立战功。

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人民群众拥军支前所爆发出来的战争伟力为双拥工作的继续存在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双拥工作产生的独特因素

梳理双拥工作的历史渊源,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我们党、军队、国家才有双拥工作?如果说只有双拥工作才能打胜仗,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双拥工作,也打过胜仗?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军队没有双拥工作,同样战胜过敌人?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或封建社会时期军队没有双拥工作也打胜仗,是因为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了很多类似双拥方面的工作;二是我国有双拥工作,是因为我国有双拥工作形成的独特因素,这些因素是其他任何政党和军队所不具备的,由此决定了双拥工作在我国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一)我党我军的性质宗旨是独特的政治因素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党的性质宗旨就是军队的性质宗旨。双拥工作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轰轰烈烈兴起,单靠军队或人民群众一方,是兴不起来的。为什么军队会爱人民、人民会爱军队,这是因为我党我军是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政、军、民的利益高度一致,“军拥民”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民拥军”也是为了实现人民自身利益,这种高度一致性是双拥工作产生的政治因素。

(二)敌强我弱的革命环境是独特的历史因素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遭受了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围剿”,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纠正了李立三、瞿秋白、王明“左倾”主义和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错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既要面对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清剿”,又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封锁及军队的摩擦。在长达28年的民主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面临的环境之恶劣、敌人之强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我党我军有且只有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动员和组织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加入革命队伍,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这种长期敌强我弱的革命环境是双拥工作产生的历史因素。

(三)共产党人卓越的政治智慧是独特的主观因素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敌强我弱的革命环境,是否就一定会产生双拥工作呢?不一定。这里还应有一个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因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军不同,他们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卓越的政治智慧。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能够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胜利,能够保证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具有卓越政治智慧的共产党人。他们总能把握历史大势,紧扣时代脉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正确方向。他们在战斗中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惊天伟力,看到了军民一致的磅礴力量,因势利导,主动作为,把群众性双拥运动变成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共产党人卓越的政治智慧,是双拥工作产生的主观因素。

(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独特的理论因素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强调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这一基本原理,就必然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就必然会构建亲密无间的军民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为双拥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军队群众工作、军民一致原则、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双拥工作的产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的结果,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三、双拥工作的现实价值

双拥工作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历史因素,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焕发了璀璨光芒,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双拥工作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去颜色,反而因强国梦强军梦的牵引而地位重大、价值非凡。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源

今天我们正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真正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需要军地之间汇集众智、增强合力、凝聚人心、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改革攻坚和民族复兴的最后胜利。习近平同志指出:“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军地合力,军民同心,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7]同心就有力量,合力才能胜利,实现民族复兴,双拥是力量源。

(二)建设一流军队的主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这是总结历史教训的谋远之策。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昭示我们,国不富不可以养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今天的中国军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渴望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中国人民实现解放,有赖于一支英雄的人民军队;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实现更加美好生活,必须加快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8]415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人民是后盾。我们正在深化的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我们的联合作战体系,需要军地共同支撑;我们武器装备升级换代,需要军民融合提供保障;我们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需要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中国人民一个都不能少,双拥是主动力。

(三)巩固军民团结的定盘星

军民关系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政治关系。在所有社会关系中,军民关系具有本质性、基础性地位。它引领着社会关系潮流,决定着社会关系走向。军民关系的好坏,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决定了巩固军民团结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们正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提供政治基础和力量保证。巩固军民团结、实现军民一致的手段和方式有很多,但将其作为初心和使命,甚至作为自己存在根据的,只有双拥。双拥是巩固军民团结的定盘星。

(四)推进军民融合的黏合剂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正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需要双拥工作为此打下扎实基础。”[7]把军民融合与双拥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智慧韬略。双拥与军民融合在“军”“民”两个领域有天然的联系。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大有可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的构建,需要双拥打基础;军民深度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的建立,需要双拥提供支持。经过78年的发展,双拥工作已经具有完备的组织形态和成熟的制度机制,这些组织形态和制度机制是军民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是黏合剂。

(五)打赢未来战争的胜负手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改变,科技在进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战争形态如何演变,坚持人民战争思想不会改变。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永远存在于民众之中。未来战场涉及空间更宽广,作战样式更多样,实力比拼更立体,更需要军民一体,共克强敌。近几年发生的几场信息化局部战争表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削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战争的历史地位,反而是战争双方更加注重民间资源的征集和调用。因此,打赢未来信息化人民战争,我们必须做好双拥工作。“兵民是胜利之本”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双拥是打赢未来战争的胜负手。

猜你喜欢

双拥军民军队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歌颂梧州双拥模范城
开战!过年也不停火的古代军队
军队的4月1日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队组织形态解读
做好“双拥”工作 增进鱼水深情
加强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三个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