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陟黄河打硪号子保护及城市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08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化产业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号子黄河劳动

肖 萌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章从定义、产生地、音乐形态这几个方面展开对武陟黄河打硪号子的阐述与研究,并在进行音乐形态研究的同时提出要重视打硪号子的活态传承。根据焦作市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将武陟打硪号子的传承与地方文化建设有效结合。

概念及地理环境

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劳动过程歌唱的形式,一般带有呼号声。先秦《吕氏春秋·审应览》记载:“今举大木者,前呼舆謣,后亦应之”,可见劳动号子古已有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劳动方式,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农事生产时有插秧号子;建筑劳动时有打硪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劳动时有装卸号子;水上劳作有拉纤号子、摇橹号子、捕鱼号子;林区劳动有伐木号子、搬运号子等等。劳动号子因其与不同的劳动类型紧密结合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调、节奏、曲式结构及演唱方式。武陟县黄河边流传的打硪号子就是建筑劳动时使用的。

地理环境和定义

河南省焦作市地处我国的华中地区,在河南的西北部。武陟县隶属于焦作市,约805平方千米,地处中原属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地带。沁河由西向东东南经过,汇入武陟县南边的黄河。境内经过的河流有大沙河、蒋沟及一干排、二干排、共产主义渠和大狮涝河,因此每年武陟县都要发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水利工程的维护。

打硪号子就是人们在建造房屋打地基或加固河堤劳动中,为了协调统一劳动节奏,缓解疲劳情绪或加油鼓劲时演唱的歌曲。“硪”是砸地基或打夯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多为近似球体的大石头或铁块,底面平整,顶端打眼,可容纳若干粗麻绳穿过,绳子的两端各由一名硪工牵引。在劳动时,众硪工围成一圈,一起拉紧绳子使“硪”腾空,再用力使“硪”落下,砸向地面,以此夯实土方。在焦作地区的孟州、修武以及洛阳都有这种类似的民间艺术形式。在黄河大堤上,可以由几组甚至十几组硪工共同劳动,他们边干边唱,有时二人对唱、有时一领众和,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音乐本体研究及现状

打硪号子分类和歌词

在实际的劳动过程中,专管领号的被人们称为“号头”。号头领唱,众硪工回应,音乐形式和节奏伴随着劳动过程一同进行。具体来说,打硪号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慢号。在打硪劳动的开始,号头独自先慢唱,一边唱一边集结队伍,在众硪工逐渐回应的过程中,代表着劳动者各就各位,这时候经常使用的调子是慢号。硪工们只使用少许力气将硪提离地面约一尺左右,待硪落下后再将硪提离地面2.5米左右后落下。此时劳动节奏较慢、劳动强度较小。

第二,荡山号,中速。等到各位硪工逐渐就位,掂打的节奏就开始由慢到快,开始进入正常的劳动流程,劳动强度明显增强。跟随者号头的领唱,众硪工回应,打硪号子的节奏相应地由慢到快。

第三,板号,快速。当劳动进行到高潮阶段,也是劳动者最有劲的时候就会改用板号。此时硪工们都会借助惯性快速将硪掂起,再加力使硪快速落下。硪头喊号仅叫硪词,应号者快速接号。

第四,花号,快速。伴随着硪工们劳动情绪越来越热烈,号头就会即兴发挥演唱花号。花号的内容不固定,都来自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可以是自然景物、日常生活,也可以是老百姓闲聊的话题,或者是歌颂生活中的某个劳动能手。

第五,长号,慢速。常在硪工疲乏时使用,用于调节紧张的情绪。

各类型的打硪歌在实际使用时,常将上述多种号子串在一起,使其快慢相间。使用的顺序和场合需要根据劳动的程序以及打硪工人的状态来确定。

武陟打硪歌的歌词亲切质朴。笔者通过走访健在的老硪工,整理记录后,发现老人家最常唱的是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串起来的歌词,一般从一数到二十八:“一女贤良数孟姜,二郎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五虎赵云保太子,镇守三关杨六郎,七郎困死芭蕉树,八贤子弟数张良,九里山前活埋母,十面埋伏数霸王,十一云南花官所,十二征西杨满堂,十三太保李存孝,十四铁镐王彦章,十五白马高士其,十六磨坊李三娘,十七岑朋来投阵,十八罗成来投唐,十九刘秀安天下,二十八宿剐王莽”。这种歌唱历史人物的形式,在黄河流域打硪歌中多有流传,甚至在民间戏曲曲艺中也能看到类似的歌词。

发展现状

武陟黄河打硪号子产生的年代,生产力、生产工具极度落后,修筑房屋、黄河大堤、抗洪抢险都主要靠人力劳动。黄河沿岸地区主要采用群体、以重石或金属来夯实土基的方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人类社会逐渐城镇化、现代化,大、中型的机械和现代建筑工艺逐渐取代了以手工集体劳作为主的生产方式。打硪号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日渐萎缩,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命运。

目前在武陟的官庄村,当年打硪的工具零星散落在一些院子的角落,很多年轻人不认识、不了解;从前参与过修筑黄河大堤的打硪工人们,大多年数已高,健在的已是寥寥。伴随着劳动形式的改变,打硪这种传统的劳动方式将要消亡,黄河文化也将会缺失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发掘与抢救打硪号子已经迫在眉睫。

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

武陟黄河打硪歌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结合整个当地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探索。以焦作市为例,结合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以及目前的文化生态环境,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搜集、整理和保护现有资料

首先,借助政府和地方院校的专业研究力量,组织专人进行走访民间的老硪工,记录打硪号子的音乐文本,结合黄河的人文地理的研究,展开孟州、武陟、洛阳等多地打硪号子的对比性研究。其次,重视多学科、多视角的学术研究,可以从考古学、图像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重角度,重塑打硪号子的存在的环境。再次,借助嘉应观治黄兴水文化园、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等黄河文化地标工程,加强打硪号子的静态展示。最后,通过文化立项将打硪号子的保护与传承引入校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加强传承的力度,促进其传播,使后辈们能够了解先辈的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形成地方文化基因的延续。

加强活态艺术的传承

将武陟打硪号子的传承由“静态”转向“动态”,将活态艺术的传承纳入焦作的城市发展规划。

同样作为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武陟万花村的青龙宫庙会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招商引资,结合青龙传说、庙会习俗和自然环境,万花村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除了每年的“二月二”,平时每逢初一、十五都会有大量的人流来万花村游玩。因此,可以尝试把打硪号子融入乡村文化项目,将打硪的现场表演纳入青龙宫庙会和实景剧演出,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这种传统的劳动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

5G时代背景下,传播方式的拓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时代传播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在具体传播实践中,应当将黄河文化的话语表达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应当把握好黄河文化传播的节奏,根据不同传播平台和不同传播形式采用不同的话语文风表达。”我们要大胆采用新的科技,突破原有的思路,形成新的形式或创新路径,并利用人文地理学科中的地理信息技术(GIS)进行黄河沿岸打硪号子的大数据建设,将形成地点、水文、劳动过程的视频、主要传承人、音乐分析等资料的数据记载下来。采用现代虚拟技术,在展馆中还原打硪号子在生产和表演方面的记录。同时还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平台、知名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等进行同步的展示和宣传。

如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弘扬已经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但在具体的研究工作和项目的推进中仍需要更多力量的参与。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卓越的精神面貌,它值得更多人们去认识并传承。武陟打硪号子作为黄河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不应仅仅停留在静态的保护和宣传,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号子黄河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唱起号子走汉江
『黄河』
黄河知道我爱谁
吴城排工号子
时代号子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