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中的“实验室”低科技创作模式
2021-03-08李卓群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李卓群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伴随艺术民主化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新媒体艺术的阐释形式遵照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参与方式以“未完成状态”为目标,为更多的新媒体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在当下,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同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作品的情感表达不真实,过份依赖科技而非真正探究艺术本质。好作品需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现象,或有趣,或值得深思,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低科技”与“实验室”相结合的创作模式被不断延展、深化,将智能时代的概念注入作品中,为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引导和技术支持。
低科技艺术的发展状况
低科技艺术创作形态
近年来,在众多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越来越多地加入新媒体技术,难免出现过渡消耗技术资源,不能合理表达作品主旨等情况。在纷杂的艺术创作中,“低科技艺术”的定义进入我们的眼球。所谓“低科技艺术”强调的是新媒体艺术家无需一味谋求“高科技”而疏忽了艺术作品自身,应该以作品为本,寻觅与其相匹配的技术媒介,利用日常化的创作形式实现媒体创作。
“低科技艺术”的创作由来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低科技艺术更加关注艺术和科学之间跨学科联系,从而在临界点处探究实验低科技的意义;其二,中国的媒体文化使得“低科技艺术”存在时间更长,深受大众欢迎。因此,所谓的“低科技”并非永恒不变,而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在技术实用的同时不断反思筛选。
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
优秀的作品体现为艺术与技术的合理性表达,以及在团队的合作中推进项目完善。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而言,通过技术可以创造概念原型,在原型的基础之上以各种形式进行创作,交互技术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连。
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的作品往往遵循“低科技艺术”的准则,跨媒介实践也紧紧联合低科技范围,技术与艺术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优秀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将技术视为辅助工具,辅助表达作者情感,诠释作品内涵,从而让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并非在统一层面上展现。
所谓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则更多表现为艺术与科技的共同体验,新媒体艺术家的灵感往往来源于技术思想的启迪,技术的知识结构中有艺术,艺术的创作模式中包含技术,技术的美学需要两者共同进化。《虚拟的肖像——入侵计划》是“入侵计划”系列作品中的作品之一,这是一个可触控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在装置中,有两栋完全不同的楼房,观众与欣赏者来到区域中特定位置,随着观众的位置不同,姿势不同,房子的形态会发生变化。观众成为主体,房屋作为客体,看着装置上的虚拟城市景观,房屋似乎早已拟人化,有了自己的情绪与思想,完成了“独立”,也同时隐喻了为了建立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破坏似乎缺一不可。
“实验室”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交互设计中的现实与虚拟
交互设计中的虚拟现实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中变得尤为突出,交互艺术设计离不开虚拟和现实的问题,交互中的虚拟与现实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参与者享受在虚拟世界中互动,享受虚拟世界的满足感,这样的交互设计往往有利于提高真实性。
创作者不断深化虚拟场景,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客观,模糊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的分界线。在交互开发早期,设计师们不断提高场景优化,从而达到更逼真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屏幕相隔的差异感。
人机交互可以保障观众与设备间保持沟通,VR技术的运用时刻使参与者保持身临其境的真实感[1]。在交互中不断输入虚拟现实的概念,给观众带来多感知性和交互性。新媒体艺术将互动中的虚拟现实概念不断用于艺术作品创作中,致力于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的参与感受。
用理性工具创作艺术命题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单一的,技术与艺术在维度上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从杜尚的达达主义,到玛格丽特的超现实主义,再到后印象派,以及工业设计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艺术家形成重大影响。
其一,二者拥有创造性和真理性,体现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其表现方式和本质有不同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
其二,科学与艺术拥有共同体验。创立“实验室”性质的工作模式,艺术家有自己的职责,软件工程师也能找到在团队中合适的位置,科学里面有艺术学。
其三,简洁性和逻辑严密性也同样是艺术家与技术工程师的共同特征。新媒体艺术作品普遍存在“美的规则”,这是艺术家与技术工程师都要学习的哲学话题,艺术家与技术工程师都重视美与规则,只是所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需要运用相同的题材达到同样的目的,两者在平行探索的道路上相得益彰[2]。
“多物种”系列交互艺术作品
将交互中的原型和氛围代入互动影像装置中,打造出参与者与互动装置的控制与连接是多物种系列作品的特色。《多物种C的起源》是由互动影像,投影仪等程序组成,这是对互动的一种模拟。互动艺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后,会打造出意想不到的交互效果。例如普通的交互艺术,在普通状态下只能完成简单操作,但是与互动装置结合后就可以打造出互动效果,甚至可以参与其中,也可通过团队形式参加[3]。
在《多物种C的起源》这样的互动艺术装置中,非常注重并讲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并且可以打造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多物种C的起源》中,楼房、城市的原型都源于生活,源于生活的装置以技术的方式置入交互,让观众以虚拟身份体验万物的来源。
透过机器看智能设计时代
智能设计时代的到来
伴随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对硬件技术提出更高要求,模糊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真实成为时代的想象。人们习惯透过机器来看这个世界,同时我们也需要站在机器的立场考虑,考虑机器如何看待世界。
人类对机器的控制是有限的,应该更多地思考对于机器的运用和延展,机器与人类不可分离,有重要联系,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机器进一步进化。在面对机器时,不要总想去改造它,应该让它呈现出本身特点,并与人类自主对话,呈现出智能设计本身的特征以及交互状态,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机械装置艺术的新时代
机械装置艺术不断深入探究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在智能化加速发展背景下,以机器的视角看待人类和世界,并基于机器算法和机器角度进行的一种设计创作。《生理反应III》营造出非常直接的情景感与体验感,作品想传达的信息也是如此。以匣子为中间媒介进行传输,从而让观众容易辩别哪种声音为自然风声,哪种声音为算法得出的声音。
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需要很多次的实验,才能寻找到适合作为声音表达的介质,从而理解机器、物质、人类等各个属性。机械装置艺术为智能设计时代提供了先决条件。又如《捕食器的函数》中正是如此,以特定的算法设计机械装置艺术,并给予它一定空间,留给机器自己发展。很多机械装置的运动状态并非是单纯依靠机器运动的,也并非完全依靠外界运动,算法往往只是一种假定,但是真正如何在运作,如何运动,还需要站在机器的角度查看周围的物质表达形态。
在新媒体创作的时代,机器与人类早就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实验室”的创作环境为创作理念带来多元化的解读,实现“低科技”创作模式为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将设计理念纵向剖析,将作品与现当今的新媒体艺术,互动装置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对比参照,将戏入生活的观点细致化,探讨当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和趋势。
纵观当代新媒体艺术创作,将科技纳入艺术的创作过程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去思考,追求艺术本质的思维应该得到传承,不要在艺术新浪潮中丢失了艺术的创作真谛与魅力。希望日后能有机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新媒体艺术,为迎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浪潮做好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