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研究理论模型及实践研究综述

2021-03-08余筱凤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类型学论元语序

余筱凤

一、研究背景

双及物结构是表达双及物事件的语言结构,是跨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概念。马尔契科夫(Malchukov)、哈斯普马特(Haspelmath)、科姆里(Comrie)[1]和张敏[2]都将双及物结构定义为句法-语义结构:在句法上,双及物结构是一个三论元结构(Three-argument Constructions),由双及物动词(Ditransitive Verb)、施事论元(Agent Argument,简称论元A)、接受者论元(Recipient-like Argument,简称论元R)和一个客体论元(Theme Argument,简称论元T)构成;在语义上,双及物结构是一种涉及所有权转移事件的结构,主要用来描述论元A将论元T的所有权向论元R转移的场景,这种所有权转移包括实体转移、抽象转移和认知转移。

此外,许多语言的受益者结构与双及物结构在表层编码形式上有相同或类似的表现,因此也被认为属于双及物结构的概念范围。另外,广义的双及物结构还包括其派生结构,如致使结构、双系式结构等。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类型学家主要是从狭义概念出发研究具体语言的双及物结构。

二、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模型

类型学主要关注双及物结构的表层结构编码、论元的句法表现以及动词与整体结构的配置关系。为有效进行跨语言比较,类型学家尝试设置具有可比性的比较参项,对不同语言的双及物结构进行考察。其中,以马尔契科夫、哈斯普马特和科姆里[1]等学者提出的双及物结构研究理论模型得到了普遍接受。该理论模型主张从编码特征、行为特征、词汇分裂三方面对双及物结构进行系统的观察、描写和分析。

(一)双及物结构的编码特征

编码特征是指双及物结构表层编码层面所反映出来的结构特点,包括论元编码策略、论元语序、双及物结构的交替和分裂。

1.论元编码策略

论元编码策略是研究双及物结构编码特征的首要关注点,包括三项考察内容:论元配置类型、论元编码模式及两者的匹配关系。

论元配置类型主要考察双及物结构与单及物结构在论元编码方式上的区别。具体来说,是比较双及物结构论元T(客体)和论元R(接受者)与单及物结构论元P(受事)在表层的编码形式,通过三者的关系来确定双及物结构的论元配置类型(1)双及物结构的论元配置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间接宾语型配置(Indirective Alignment,T=P≠R)、次要宾语型配置(Secundative Alignment,T≠P=R)、中和配置(Neutral Alignment,T=P=R)。。相对于论元配置类型,论元编码模式是一个更为微观的概念。该概念主要着眼于双及物结构论元(主要是论元T和论元R),考察它们编码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这些方式和手段通常包括三种:旗标(2)旗标(Flagging)指论元使用格或附置词标记,此术语翻译参照刘卫强、施春宏《双及物结构》中的译法。、标引(3)标引(Indexing)指论元通过与动词发生人称-数量交叉指称或一致关系进行标记,此术语翻译参照刘卫强、施春宏《双及物结构》中的译法。和词序。论元配置类型和论元编码模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因此,在考察时还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这种匹配关系统一称为论元编码策略(4)相关研究发现,语言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构造双及物结构,如连动策略、致使策略、组并策略、定语策略、趋向策略、吸收策略等。。

2.论元语序

语序是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察双及物结构需要关注的论元语序,即论元T、论元R在双及物结构中的相对位置顺序。对论元语序的考察一般涉及两方面:一是双及物结构论元语序与语言的基本语序类型之间的关系;二是影响双及物结构论元语序排列的因素或限制条件,如论元配置、论元编码、论元话题性、限定性、生命度等句法因素和非句法因素的影响。

3.双及物结构的交替和分裂

双及物结构交替指不同的双及物结构可以出现在同样的语法或词汇环境中,且整个结构表达的语义大致相同。双及物结构分裂则是指某一双及物结构只能出现在某种特定的语法或词汇环境中。例如汉语普通话可以说“我送了一双鞋给他”,也可以说“我送了他一双鞋”,这种现象即为双及物结构的交替。而Drehu语(5)一种大洋洲语言,属于南岛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主要分布于南太平洋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岛。的论元T是否为专有名词决定了其双及物结构使用的是中和配置还是间接宾语型配置[1],这种现象则称为双及物结构的分裂。

对双及物结构交替的考察主要涉及交替的类型,即讨论交替发生在哪些配置类型的双及物结构之间。另外,影响双及物结构交替和分裂的相关因素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

(二)双及物结构的行为特征

双及物结构的行为特征这个概念类似于生成语言学中“句法测试”,主要用来描述双及物结构中论元T和论元R的句法表现。具体涉及双及物结构论元R和论元T的被动化、反被动化、关系化、反身化、相互化、名物化、组并、量化浮游以及它们在特指问句中构成疑问成分的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行为特征的配置类型、行为特征与编码特征的关系以及影响行为特征的因素。

行为特征的配置类型是根据双及物结构在某一句法测试中与单及物结构的论元P的句法表现比较而确定的。与论元配置类型一样,根据论元T、论元R和论元P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双及物结构的行为特征分为间接宾语型配置(T=P≠R)、次要宾语型配置(T≠P=R)、中和配置(T=P=R)等类型。行为特征与编码特征的关系主要是讨论不同编码类型的双及物结构在行为表现方面的异同和倾向性。这种行为特征和编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实际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探讨双及物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的有效线索。

(三)词汇分裂

词汇分裂实际上是考察出现在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数量和动词语义类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两个层次,即横向上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纵向上同一语言不同编码类型双及物结构之间的差异。具体涉及两项内容:一是有哪些动词可以进入双及物结构,二是动词语义类别和双及物结构论元配置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手段上,类型学常通过建立语义地图模型来展示和探究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分布以及不同语义类型动词与特定配置类型双及物结构的关系。

三、国内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的实践研究

在国内,双及物结构的概念是由刘丹青引入的,他将该概念定义为“一种论元结构,即由双及物(三价)动词构成的、在主语以外带一个客体和一个与事的结构”[3]。同时,他明确了双及物结构和双宾结构的关系,表明双宾结构只是双及物结构句式的其中之一。随着这一概念的引进、推广,许多学者开始用类型学的理论模型重新审视在传统句法和结构主义语言学背景下的双宾结构研究,并将类型学的方法运用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及物结构问题的研究。

(一)双及物结构编码特征的实践研究

目前,国内对双及物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语言双及物表层编码特征的描写和分析上,包括双及物结构的结构类型、语序类型等。

关于双及物的结构类型,学界基本形成了两种分类标准:一种是以刘丹青为代表的,主要以句式特征作为分类标准;二是以张敏为代表的,主要以论元配置作为分类标准。

刘丹青[3]根据句式特征,将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双宾式、介宾补语式、复合词式。同时,根据论元T和论元R的语序位置(6)在原文中,刘丹青沿用传统语法分析的“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概念,分别指称论元T和论元R。,他在双宾式中进一步区分了双宾A式和双宾B式两个小类。林素娥[4]、丁加勇[5]、王双成[6]、许雁[7]、焦胜男[8]等沿用了这种分类方法,对汉语或少数民族语的双及物结构进行了描写。

张敏[2]则按照论元配置,将汉语双及物结构分为三类:双宾结构、间接宾语式/双宾结构、间接宾语式。潘秋平[9]、何秋锡[10]、柳俊[11]、黄莹洪[12]、胡素华、赵镜[13]等沿用了这一分类标准,对上古汉语、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双及物结构进行了类型学的描写。

关于双及物结构语序类型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具体语言语序类型的描写和解释上。刘丹青[3]研究发现,观念距离象似性、重成分后置、经济学原则、话题前置、观念复杂度象似性是影响汉语双及物结构语序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影响因素的优先序列等级,即观念距离象似性>重成分后置>话题前置>经济学原则>观念复杂度象似性。陆丙甫、罗天华[14]考察了我国境内128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双及物结构,发现基本语序动词出现的位置与双及物结构语序动词出现的位置具有一致性倾向,这种倾向受到结构紧凑程度、跨范畴可别度等级、儿童语言习得顺序的影响。柳俊[15-16]考察了在东南亚区域的语言双及物结构的语序问题,得出“核心VP紧缩原则>观念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可别度领前原则>[T-R]连动式”的结论。

(二)双及物结构行为特征和词汇分裂的实践研究

国内关于双及物结构行为特征的相关研究较少。张文[17]考察了汉语双及物结构的历时发展,他根据从各时期(秦代至清代)汉语在被动化、去被动化、疑问表达、内嵌、关系化、反身化、互指、量化关系中的行为表现,得出汉语双及物结构的论元R与动词关系更紧密的结论。同时,根据动词的历时分布情况,他认为汉语双及物结构中的动词属于开放类动词,给予义类动词、感官类、买卖义类、夺取义类、方向义类、制作义类、持拿义等动词皆可进入双及物结构,但是,有一些动词类在现代汉语中已式微或已合流到其他类别动词中。

郭锐[18]绘制了普通话和绵阳话的双及物结构动词语义地图。他观察到,具有相同语义特征的动词出现的句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这正好印证了双及物结构中存在的词汇分裂现象,且表明了语法现象连续性的事实。

(三)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的语义地图的实践研究

语义地图模型是双及物类型学用来展示和预测双及物结构中动词类型和配置类型空间分布的有效研究工具和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有效利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样本,反映不同语言/方言以及同一语言/方言的共时或历时变体,为双及物结构共时平面的研究和历时演变研究提供新的启发。潘秋平[19]、焦胜男[8]以及丁加勇和张敏[20]利用这种方法,分别讨论了上古汉语、湘方言、邵阳方言的双及物结构,并依据其研究发现修订了马尔契科夫,哈斯普马特和科姆里[1]绘制的基本双及物结构语义地图。

四、结语

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是在跨语言比较的理念和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研究理念和方法出现,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促使他们将目光从单纯对某一语言双及物结构的描写和分析转向对语言双及物结构个性和共性在更广阔范围的深入挖掘。

尽管国内运用类型学跨语言研究视角和方法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及物结构研究的历史不长,但这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其一,这种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挖掘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点。国内以往对双及物结构的研究都是从单一视角展开的,这种研究很难深入观察语言的本质特点和个性特征。跨语言比较研究的好处是,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比较语言之间的异同,有助于深入挖掘我国语言的双及物结构的类型特点。

其二,这种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现有双及物结构类型学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是建立在对西方非分析性语言观察的基础上的。由于取样范围的限制,一些已形成的结论或发现的语言共性很有可能无法完全代表世界语言的真实状况。国内学者对汉语或少数民族语双及物结构类型的描写和分析,正好可以补充现有理论在分析性语言双及物结构研究方面的缺失。

猜你喜欢

类型学论元语序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探究“动词+哭”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征
基于依存树距离识别论元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
基于北京大学中文网库的语义角色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