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民间文艺团体发展刍议
2021-03-08胡雪梅
胡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1]。乡村文化建设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推动力量,是美丽乡村的根和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艺团体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内在动力与活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近年来,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出现了不少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文化建设不断为乡村文化建设输入新鲜血液,成为基层文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大连市长海县刘家“文化大院”便是其中之一。
一、长海民间文艺团体“刘家文化大院”的概况
“刘家文化大院”为家庭型民间文艺团体。创办者是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一户普通的刘姓人家,从正式命名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文化大院”由刘氏家族30多人组成,成员吹拉弹唱各有所长,有的本身就是国家二级、三级演员,这在大连普通家庭中属于凤毛麟角[2]。大院以传承渔乡文化见长,以忠孝传家为本,以公益服务群众为乐事。多年来,勤勉敬业,持之以恒,成为长海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刘家文化大院”的引领下,长海县涌现出多个民间文艺团体,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长海民间文艺团体“刘家文化大院”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弘扬渔乡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刘家文化大院”根植于基层,更了解老百姓的需求,表演形式更接地气,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当地民谣、渔家小调、长海号子是渔家人情愫的诗意表达,当地民俗、方言、舞蹈则丰富了舞台艺术作品内容,可以说,其直接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同时,其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宣传党的政策,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时代声音,对促成乡村文化积极健康、社会风气文明向上起着不可忽视的助推作用。
(二)忠孝传家,引领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多年来,“刘家文化大院”的“家和万事兴”主题从未改变,其大部分舞台艺术作品都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和谐、包容、大度等“和为贵”的理念[2],不断弘扬正确的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宣传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刘家文化大院”不仅以艺术形式在舞台上弘扬忠厚孝义的家庭美德,倡导文明风尚,更是立身行道,努力践行,多次被政府授予“和睦家庭”“幸福家庭”的光荣称号,成为家风家教的鲜活教材,为乡风文明建设树立了榜样。
(三)崇德向善,热心公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家文化大院”在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同时,还热心公益事业,参与各种志愿服务。多年来一直坚持自筹资金为乡里百姓义演,每年举办专场演出5场以上,为群众送戏更是不计其数。无论是捐款捐物、献血救助,还是社区公益,处处都有大院成员的身影。其热心公益、扶弱济困、服务社会的懿行,不断带动和影响更多人加入公益志愿服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特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记忆中的档案”,是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共有精神家园有着重大意义。“长海号子”是大连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收录。“刘家文化大院”是长海号子传承和保护的主力军。2012年“刘家文化大院”被列为大连市“长海号子传承基地”,大院当家人成为长海号子的传承人。大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不仅做好传承人培养,而且下渔村,进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教唱号子,普及号子常识。同时,对长海号子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再通过编排,把号子搬上舞台,不仅唱响大连,还站在央视舞台上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长海号子的魅力,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长海民间文艺团体“刘家文化大院”的发展困境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与城市相比,乡村文化发展仍然滞后,还有很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也影响着“刘家文化大院”这样的基层民间艺术团体的发展。
(一)资金经费不足,制约发展
基层民间艺术团体大多数都面临资金问题。很多团体的经费来源主要靠赞助、自筹、政府奖励性投入等。“刘家文化大院”自成立以来,由于资金不足、条件简陋、活动场所不固定等原因,至今未有规范、独立的活动场所,正常的排练、演出或活动,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
(二)专业人才短缺,整体水平受到影响
基层民间艺术团体组织形式不一,规范程度不同,组成人员也有较大差异,但是总体上都面临专业人才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更为突出。民间艺术团体演出市场有限,经济效益受限,从业人员收入偏低等现实情况,都直接影响了专业人才的引进[3]。缺乏专业人才的带领和指导,团体整体素质必然受到影响。
(三)民间市场萎缩,人气匮乏
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尤其是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长海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文化需求的层次更高,更趋于多元化,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很低,一些本土艺术形式如传统表演剧目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乡村人口流失严重,也造成民间艺术市场萎缩,参与度和关注度下降,人气匮乏,影响发展。
四、长海民间文艺团体“刘家文化大院”的发展路向
立足渔乡,充分挖掘传统渔乡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汲取创作灵感,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这是“刘家文化大院”演出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亦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努力打造精品节目,真正成为渔乡文化品牌
“品牌是富有文化含量的信息符号,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4]刘家文化大院要形成持久影响力,就必须直面新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立足渔乡特色,关注现实、贴近群众,汲取创作灵感,力求题材多样,不断解放思想,打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使长海号子、渔歌、民谣、小调等民间传统艺术完成当代转化,不断创作新的文艺作品。并且,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参加汇演比赛、综艺节目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得到更多人的了解、认识和喜爱。
(二)营造文化氛围,拓展传承空间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根在一方水土。坚持把保护、传承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可以从农村村委和城镇社区入手,力争把具有渔家特色的作品生活化、大众化,如当地村镇社区通过推广以渔家秧歌为主要形式的广场舞、举办长海号子创作演唱比赛、编写乡土文化教材、讲授长海号子的历史源流及习俗等形式,把经常性、分散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培养群众对乡土文化的兴趣爱好,营造文化氛围,为“刘家文化大院”发展助力。
(三)创新发展方式,争取资金扶持
在争取政府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开拓演出市场、参与经济活动等形式,争取民营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资助[5]。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大院的运营管理,实施“公益演出+社会运营”模式。文化大院可利用海岛的传统节日和旅游黄金期,实现大院文化表演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可以举办升帆仪式、民俗锣鼓表演、秧歌和号子表演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旅游景点的内容,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大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且是保护和传承海岛民俗文化、传播海岛民俗文化的良好途径。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团队水平
一个好的基层民间艺术团体自身建设必须过硬。在创作艺术精品的同时,还要注重成员的素质修养,通过业务培训、骨干培训、文艺参演、观摩表演等形式提高团队素质,提升艺术水准。通过邀请专业文化策划团队、聘请专业文化人才,借助外部力量,搭建人才交流渠道[6],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乡村文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强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基层民间文艺团体活动和演出形式都与乡村文化紧密结合,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乡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因此,大力促进基层民间文艺团体事业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乡村振兴的发展根基,构建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乡村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