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及其影响
2021-03-08陈凯旋
陈凯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宏豪迈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慷慨激昂成就了苏轼豪放、刚健的千古美名。但纵观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豪放词只有40多首,占比较少,反而婉约词占比较大。张炎在《词源》中称赞苏轼的婉约词“清丽舒徐,出人意表”,是婉约词人周邦彦、秦观等所不能及。“婉约,是能够充分体现词体‘要妙宜修’特质的一种风格,自晚唐、五代开始便形成这种词风。但如果画地为牢,限于此一种风格的藩篱裹足不前,势必不利于词的发展。因此,苏轼在题材、音律、体制各方面均作出努力,从而使其词有了一番新景象。”[1]
一、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
(一)言情词中的幽婉缠绵
自唐五代以来的词,多为“艳科”。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2]。苏轼的婉约词首推言情词,东坡以真挚的情感入词,表达出了幽婉缠绵的深情,如蔡伯世所言:“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3]如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以悼亡,始自西晋的潘岳;词以悼亡,始自苏轼的这首《江城子》。这首词是苏轼为结发妻子王弗所写的悼亡词,此时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十余年,但是苏轼每每想起发妻,都表现出无尽的思念和哀伤。王弗十六岁时嫁给了苏轼,两人恩爱情深,可惜爱妻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绝对是个致命的打击,内心无尽的痛苦和孤寂是不言而喻的。词的上阙是实写,直抒胸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词的下阙是虚写,记述了词人的梦境,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对亡妻的思念和哀伤。以相思、悼念的哀情贯穿全词,缠绵而幽婉,加深了全词悲哀婉转的感情基调。还有《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此时苏轼只身在外公干,夫妻分离时间久,他便借这首词寄托了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营造出幽深缠绵的意境。上阙:“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前三句与后三句相对应,突出了分别时间之久——春天已尽,杨花飘落,仍不见人归。下阙:“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转而写孤寂的夜晚,传达出妻子尤为思念远方的丈夫,反衬出词人的恋家思归之情,风格幽婉缠绵。
(二)咏物词中的凄凉孤寂
苏轼的婉约词中咏物词作虽不多,但其中也有一番凄凉孤寂的情感蕴含其中。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孤身一人寄寓在定慧院,内心凄凉孤寂。在这首词中,上阙写孤鸿见幽人,下阙写幽人见孤鸿。残缺的月挂在稀落的梧桐树上,漏尽夜深人已静,还有一人独自徘徊,夜不能寐,仿佛是缥缈的孤鸿身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接抒发了词人内心孤寂苦闷之情,孤独的人回头寻觅,依然是更多的孤独,又能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孤寂的内心呢?“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惊起的孤鸿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也不肯栖息,最后只好落在寂寞冰冷的沙洲上度过寒冷的黑夜。词人描写了孤鸿缥缈孤寂,借物比兴,托物咏人,表达出了被贬时内心凄凉孤寂的心境。
(三)思念词中的深婉真挚
苏轼还有一类思念词作,这类词作往往情味深厚,寓有深刻的哲理。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与其弟七年未见,此刻面对中秋明月,银辉遍地,心潮澎湃,挥手写下这首名篇佳句,寄托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之情,风格深婉而真挚。全词以月起兴,上阙望月,把酒问月,由渴望飞向明月转而决定留在人间,表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下阙怀人,兼怀子由,由中秋明月联想到人生离别,中秋佳节不能与亲人团聚而难以入眠。月圆而人不能圆,所以词人埋怨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更加突出了深婉真挚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对人生悲欢离合的一种哲学阐释,也传达出了其超旷高远的襟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表达了词人的美好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情真挚,风格深婉。
(四)写景词中的韶秀清丽
苏轼的婉约词中也有一部分写景词,往往是借景抒情,用词描写四季景色、世间万物,展现了韶秀清丽的艺术风格。当然,这些都与词人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如《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上阙描写春光易逝而感到伤感可惜,借景抒发自身感慨;下阙写人,描写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念,然而却遭到佳人的冷漠相待,表现出了伤感与悲哀之情。全词描写了春景的清丽,幽婉而伤感,韵味无穷。词一开篇就展现出一幅晚春的图景,花儿凋谢了,红色也一点点褪去,小小的青杏初生,流露出了词人对春景的惋惜。春色将尽,枝头的柳棉被吹得越来越少了,使人忧伤惋惜,然而芳草青绿,不久到处又会长满茂盛的芳草。下阙写人,墙里有人在荡秋千,墙外有人在小道上行走,墙里传来佳人的嬉笑声。墙外行人被墙里佳人的嬉笑声深深吸引,可是墙里佳人的笑声渐渐消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墙里佳人的无情所伤害。传达出了词人内心悲哀无奈的感慨,既韶秀又清丽,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纵观苏轼的词作,即使是豪放恢宏的词作中也不乏委婉含蓄的韵味。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仅有“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的恢宏豪迈,也有“小乔初嫁了”的婉约柔美之风。总之,苏轼的词作大多都是婉约词,其类型有言情词、咏物词、思念词、写景词,还有怀古词、送别词等。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风格各异,或幽婉缠绵,或凄凉孤寂,或深婉真挚,或韶秀清丽。苏轼不仅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也是婉约词作的圣手,其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在宋词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二、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艳科”,文学地位极低,甚至认为词人是有才无德。就连北宋大文豪欧阳修也把词的地位列在了小说之后,婉约词人柳永一生坎坷落魄就因受到词的牵连。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动了词体的发展,但是却没能提高词的地位,这个任务最终由苏轼完成了。
苏轼一改唐五代以来绮丽的词风,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境。其婉约词是从温庭筠、韦庄、晏殊、欧阳修、柳永等词人的词作继承而来,但并非一味继承,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变革和发展。首先,苏轼扩大了婉约词的题材范围。他的婉约词中言情、咏物、思念、写景、怀古等多种题材无所不包。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他将自身的际遇感怀融入词中,使原先题材狭小的婉约词重获新生。其次,苏轼开拓了婉约词的词境。他一改先前婉约词无病呻吟之态,借词叙述了自身的际遇,抒发了种种生活感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怀,把婉约词写得意境奇高,寄托深远。再次,苏轼在婉约词的表现手法方面也有所变革。他学习了《诗经》赋、比、兴的作诗手法,用作诗的寄托之法来填词,还善于在词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渲染词境等。
苏轼作为北宋词坛泰斗,对婉约词的发展影响极大。苏轼曾劝导其门人子弟要改变唐五代至柳永以来的绮丽词风,如秦观就深受其教诲和影响,作词以小令之法弥补慢词的不足,达到情韵兼胜的效果,感情真挚,韵味隽永,成为北宋杰出的婉约词人。当时还有许多词人众星拱月似地围绕在苏轼的周围,深受其婉约词的影响,其中就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此外,李格非、贺铸等人也都受到苏轼婉约词的影响。苏轼刚柔相济的词风也对后世的陆游、姜夔等南宋词人有所影响。
三、结语
本文通过两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虽不能完整地囊括苏轼婉约词的全部,但也反映出了苏轼婉约词作的基本状况,证实了苏轼婉约词作毫不逊色于其他婉约词人的词作。的确,有着种种身世遭际和奇高才情的苏轼,并非单独“豪放”所能概括的,他既是豪放词派的鼻祖,也是婉约词作的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