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天命观研究

2021-03-08王苗苗

文化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鬼神天命意志

王苗苗

孔子的天命观念既有对传统天命神学思想的继承,又有其新的解释和发展,全面地看孔子天命观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孔子本人的思想,也有利于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以及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线索。

一、天命观思想的嬗变

天命观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原始宗教。最初,因为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过度把自然力量诉诸鬼神,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在人们眼中俱是鬼神的力量。他们相信通过巫术能够与神灵沟通,人们与神灵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自由的。到了黄帝时期,各部落之间战争不断,黄帝取得了最终的胜利。颛顼时,他重新整顿天地人神之间的秩序,“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1]301,这是“绝地天通”最早的出处。“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2],这意味着至此以后天地两分,人神不扰,人与神灵之间不能直接沟通,人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

殷商时期的天命观来源于原始宗教。人们认为万物有灵,各种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灵的存在,上帝是众神之神,是天地间的至高存在,人们必须按照上天的意志去行事。因此,凡国家有大事,都要问天卜卦。如现存的殷墟卜辞中记载的“帝其于之一月令雷”“王封邑,帝若”等。“帝”就是“天”,是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是殷商的至上神。当时的统治者就用“天”来解释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随着历史的发展,王权的更迭,人们渐渐认识到“天命靡常”。殷周之际社会大变革,小邦周战胜了大殷商,周人一方面继承了殷商的天命神学思想,另一方面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贵族总结吸收了夏商灭亡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他们认为“天”并不是某族所独有的神,而是世间各族共同的神;“天命”属于谁,是看谁有能让百姓归顺的“德”,“上天”就会把统治权即“天命”交给那些有“德”之人;而当有“德”之人失去“德”,就必然丧失统治权,等新的有“德”之人出现并取而代之。因此,统治者要想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就必须要“以德配天”。“德”主要指三个内容:敬德、敬祖、保民。“敬德”主要是总结夏、商亡国的教训。“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1]206统治者要“敬德”,并将“德”用之于民,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敬祖”与殷商不同,周人将“敬祖”与“尊神”分开,崇尚礼而好布施恩惠,尊奉鬼神但敬而远之,而殷人尊崇侍奉鬼神,重鬼神而轻视礼仪。“保民”是指民意不可违背。可以看出,“以德配天”这一思想的提出,实现了夏、商以来中国天命思想从尊奉鬼神到注重人事的重要转变。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奴隶制度趋于瓦解,封建地主制度开始萌芽,中国处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东周王室权威日渐衰落,诸侯之间争霸不休,社会动乱不安。群雄并起而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西周等级森严的礼制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社会秩序混乱。

随着社会的动乱,阶级矛盾的加剧,天命观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夏道遵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3],即描述了夏、商、周三朝天命观思想的演变。孔子天命观思想的诞生相较于夏、商文化,更多是受到了西周的影响。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个转型时期,夏、商、周以来的传统天命观念虽然仍在人们心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周朝奴隶主贵族们统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私学”日渐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转变。孔子的天命观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主张不要过多关注“天命鬼神”,并把人们的视线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了现实社会中,强调尽人事的作用。

二、天命观思想的内容

孔子的天命观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天”,二是“命”。因此,要准确认识孔子的天命观思想,首先要理解孔子所认识的“天”和“命”的含义。

冯友兰先生曾把中国古代“天”的含义分为五种:一是“物质之天”,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与地相对的天;二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也就是被意志化和人格化的主宰之天;三是“命运之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运气;四是“自然之天”,也就是指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五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是指天是人们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孔子主要讲的是“自然之天”和“意志之天”。

一是“自然之天”。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其生存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自然之天”就是自然界中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断运行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和法则,是冥冥之中支配万物生存发展的神秘力量。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185这句话是“自然之天”这一含义的突出体现。天不曾说话,四季周而复始,百物蓬勃生长,说明天没有发挥主宰作用和意志力,万物四季的变化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4]82这里的“天”也是指“自然之天”,即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遵循自然规律而生生不息,尧把握这种规律,并把它运用到治理国家上,因而万民同德,社会太平。

二是“意志之天”。“意志之天”即有意志的人格神,赏罚分明,能够决定人的旦夕祸福和社会的治乱兴衰。如《论语·八佾》中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4]27王孙贾问的这句话是社会流行的俗语,而孔子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主宰者,要顺从天意,不然就会被天惩罚。再如《论语·子罕》记载:“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4]87在这里,孔子认为“天”具有意志力,将周文化命运的决定权归于“天”。在孔子看来,“天”不仅赋予人生命,也赋予人使命,他了解天命,更了解自己的使命,继承和发扬“文”即周文化就是“天”赋予他的使命。《论语·颜渊》中子夏曾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4]123“商”是子夏自称,他认为,上天是决定人们生死祸福的至高主宰,而命是由上天决定并不为任何力量所改变的定数,我们要听天认命,而不能逆天而行。

“命”是孔子天命观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命”一字,在《论语》中并不多见,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生命,寿命的命。如《论语·雍也》中孔子说:“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4]54孔子的弟子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但寿命短,不幸去世,这里的“命”显然是指寿命。二是命运,使命。《论语·雍也》中记载:“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4]57这里的“命”是指人无法抗拒的命运,好人却得了恶病,孔子只能将其归为天命。孔子还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4]155这里的“命”也是指命运,孔子认为他所推行的道能否实现是由命运决定的。《论语·尧曰》中提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4]209“知命”,知有命而行之,即知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并且去践行。人不知命,见利趋之,见害避之,何以为君子?孔子认为,人要知命运,才能成为君子。

综上所述,孔子所说的“命”,有的是指人的生命、寿命,有的是指人由上天决定的命运,无论是人的寿命还是人的命运,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命”既有积极的一面,即指人的成功;又有消极的一面,即自然对人的限制。孔子认为不能因为“命”消极的一面就放弃主观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孔子对天命的态度

孔子的天命观念来源于殷商和周礼。他心目中的“天”虽然已经不再是传统天命神学思想中的至上神,但是还保留了部分“天”的意志性,即前文提到的“意志之天”。正因为“天”有这种意志性,因此人们要“畏天命”。《论语·季氏》中孔子说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4]174这里的“畏”不是指畏惧,而是指敬畏,在这“三畏”当中,居首位的是“畏天命”,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对传统天命观念的继承,保留了部分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权威。

孔子不仅讲“畏天命”,还强调“知天命”。在《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12“知天命”即认识上天赋予人的使命——“成人”,即使成为真正的、理想的人。知“命”对孔子来说十分重要,只有“知天命”,才能达到“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前文提到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体现了知“命”的重要性,知“命”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可见,孔子认为天命并不是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的,而是可以通过学识的积累,去认识和把握的。

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但孔子天命观的核心思想既不是“知天命”,也不是“畏天命”,而是“尽人事”。孔子主张不要过多关注“天命鬼神”,并把人们的视线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现实社会中,强调尽人事的作用。例如,《论语·先进》中子路与孔子的对话:“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4]112在孔子看来,人比鬼重要,人事还没有处理好,就不用考虑鬼事,想要知道死后的状况,应当明白生前的状况,把生的问题放在第一位。孔子不谈鬼神,因为鬼神不在他的考虑范围。死与鬼神一样,也是不可知的,不能把握的。“未知生,焉知死?”的回答非常巧妙,他不说自己知道死的道理,而是用反问的语式强调生的重要性,应该加大对生的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关注的是人事是现实。孔子避谈鬼神并不是说他不信天命,而是出于他对天命更大的尊敬。他认为要先从人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事,现实的问题尚未清楚明白,又怎么能够谈论神秘莫测的天命鬼神?又如《论语·雍也》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4]60可以看出,孔子是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疏远鬼神,否定鬼神的作用的。

在孔子看来,天命已经不再是传统天命观中神秘莫测、变化万千、喜怒无常的“上帝”了。它虽然仍然有其意志性和必然性,但是人们能够通过不断学习去了解它、认识它,从而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努力去调整和改变属于自己的天命。因此,人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把握命运,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孔子一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就是“克己复礼”,在他看来,恢复周礼就是“天”给予他的使命,这可以说明孔子强调主观努力即“尽人事”的作用。

四、孔子天命观的地位及影响

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天人关系问题。孔子的天命观可以说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源泉,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远古时期的人们认识能力低下,通常把“天”看作世间万物的主宰,由此开启了对天人关系的关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强势的统治阶级渐渐认识到“天命”的价值,利用人们对上天畏惧与有所祈求的心理,通过天命思想蒙昧百姓,来维护和巩固自己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中国古代“天”与“人”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而天命观念就像是一层神秘的外衣掩盖了这一矛盾的实质。孔子天命观念的贡献就在于他揭开了传统天命观念的神秘外衣。他的天命观保留了传统天命观念的思想形式,因此讲“畏天命”,但其天命观的实质确是强调要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即知“命”以“尽人事”,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孔子的天命观念实际上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源泉。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天命观对后世儒家的天命思想影响深远,为孟子、荀子等人的天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孔子开始,天命观人格神的意义下降,人们的视线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现实社会中。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天命观念,他把“天”视为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5]。孟子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既然诚是天之道,那么思诚就应该是人之道,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孟子所倡导的“以诚待人”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对于改善人际关系中互相欺骗的现象,进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孔子的天命观念,进一步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反对把自然界的一些特殊现象看作“天”对人事的干预,而把它们看成是自然界自身变化的结果。他认为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控制和利用自然界的万物。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对肯定人的主观努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中国哲学史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之,孔子的天命观源于原始宗教的天命神学思想,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念,保留了传统天命观中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这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决定的,存在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是,孔子天命观的内容是主张不要过多关注“天命鬼神”,并把人们的视线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现实社会中,强调的是“尽人事”的作用。孔子的天命思想突破了“宿命论”的桎梏,对个体实现人生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鬼神天命意志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Chapter 14 Realize your personal legend 第十四回 履行天命
从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论演变初探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鬼神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天命夫人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