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星与心源”古村落调研活动为例
2021-03-08李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李喻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映照出了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和辉煌未来。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文化场域,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化”以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G时代发展到5G时代,“微时代”到来后的大众被赋予更多的传播力,新业态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
新时期高校文化体系建设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最终旨归。从2G时代到5G时代,从互联网到万物互联,其中早已发生质变。目前,“微时代”的代表媒介是微博、B站、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高校大学生是新媒体的重度用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深度访谈、线上田野调查、观察参与体验法等方式,通过多次和学生日常谈心谈话,带队开展社会实践等,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理清“微时代”激发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脉络和思考,并借此更加直观地感受新媒体赋能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与文化育人影响因素。长时间的线上线下参与实践,笔者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线资料,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适时地进行深挖,寻找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关键。
黄岭古村落情况
黄岭村,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西部,距离龙川县城15公里,属于丘陵地带,全村约14.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达4986人。2018年12月,黄岭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黄岭村始建于明朝,兴盛于清末民国初。现保留有100多座古民居,碉楼2座,古桥古榕,戏台等古迹。“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多次为古民居摄影、拍照等,记录下其风貌。
黄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马灯、舞狮等,马灯俗称“打纸马”。由于现实原因,黄岭村的舞狮团现已解散;但现在村里还有私人出资的马灯团,为扎马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马灯团的组成人员不但有老一辈的黄岭艺术家,还有正在读书或是已经工作了的黄岭青少年们。他们在非农忙的暑期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排练,地点是本村黄岭小学的舞台。
“书法墙”“文化墙”是黄岭村在源远流长的乡村建设中不可抹去的印记,彰显着黄岭村与众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黄岭村还创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工作,在村中各个街道旁建设35面“文化墙”,以手绘画、喷绘画、书法等为主要形式,绘制内容各式各样,展现中国梦的可爱动画与标语、客家的特色小吃、当地水果特产等,尽显黄岭村文明乡风、特色乡貌。一幅幅的墙作,让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大地增强了黄岭村的文化气息。
“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调研成果
“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9年7月,并在成立当月整队赴河源市龙川县黄岭村开展为期10天的调研。调查以乡村建设为主题,志愿者们用手机、单反相机、录音笔等设备记录下村落的风貌和细节,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网络直播等传播方式,为黄岭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最大努力。
经过团队合理分工,志愿者对黄岭村当地特色古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建设、社区营造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并对黄岭村村民开展调查问卷和访谈。同时,志愿者对村落的古炮楼(水谦楼)、古民居、瑶前屋、三栋屋等建筑风貌和古居内部形态体系、道路交通、生态环境、公共空间进行拍摄记录,并手绘村落格局、地图等,为黄岭村做了十分详细的档案记录。
黄岭村逢过年及重要节日,都会组织文艺演出,重头戏便是“扎马灯”。村内私人出资的马灯团为扎马灯的传承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马灯团的组成人员不但有老一辈的黄岭艺术家,还有正在读书或已经工作了的黄岭青少年们。他们在非农忙的暑期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两点到五点进行排练,本村黄岭小学就是他们的舞台。
黄岭村“书法墙”长62米、高1.08米,墙上内容包含孝德文化、文明新风、名人诗词以及家风家训等名言警句,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饱含文化韵味的一笔。
经过村民采访和调研,志愿者们发现,黄岭村村民对村庄宝贵的文化财富并没有深刻与全面的认识,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和村民交流时,队员们感叹于黄岭村具有客家特色的碉楼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墙。而受访村民却说道:“这有什么好看的,你们大城市那边什么没有?那面墙只不过是随意画画而已。”显然,村民在对自己村子的价值认同上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同时,在与村里学生的交流中也发现,学生对自己家乡村落的了解程度也是较浅的,从而文化认可度不高。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村里出过一些“秀才”,但是一谈论到关于村子中秀才与名人的相关事迹、历史渊源等,便只能频频摇头了。
针对本次黄岭村现状调研,“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总结出几点发展症结:一是交通不便,村落缺乏经济活力,年轻劳动力缺失。这三者成为了一个死循环,人口逐渐减少甚至有些村屋已荒废多年,这困扰着黄岭村的发展。二是村落文化保留不完整,且没有得到及时保护,本土文化的认识程度和重视度低。三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缺少资金支持,且现阶段的保护停留在表层,亟需用数字化音像将其保留下来。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在调研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采访资料整理成3万字的调研报告,《寻脉黄岭——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岭村的发展》社会调查报告获得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年“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活动二等奖;“星与心源”志愿者团队拍摄的视频、采访镜头等剪辑成的微纪录片《循迹黄岭村》,获得第四届广东高校优秀网络文化评选“粤易缩影”音视频作品三等奖。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微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为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科研育人体系、实践育人体系,统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能力为学习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强大助力。
(一)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加强高校人文教育
高校是引领青年思想的重要阵地。校园应积极融入传统校园文化元素,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强通识教育,构筑平等、互动、开放、有序的成长环境。高校还应扶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鼓励实践调研型社团,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发展社会公益型社团等。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文化公开课、青春调研报告会,推进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营造良好氛围。
(二)“传统文化+新媒体”碰撞,展现文化传播活力
“微时代”背景下,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短视频、bilibili、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大众传播赋能,在全新的传播拟态环境下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文化自信、弘扬爱国主义有重要意义,这是熏陶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育人的途径。
当下,各高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丰富高校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彰显文化育人的特色,并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重要步骤,文化建设也将是学校特色发展路上的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