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间性视域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路径探究

2021-03-08王艳孟海霞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文化产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师生主体

王艳 孟海霞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文学理论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因其体系庞大、理论抽象、语言枯涩等特点成为该专业学生最难接受和理解的课程,长期处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困境中,改变现有困境是该课程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教育理念入手,将主体间性引入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利用当下在线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主体间性构建,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学理论的教学效果。

一、当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困境

(一)陈旧的教育理念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需求

高校文学理论的教育理念受课程理论抽象性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作为权威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教师主体性的过分强调和对学生主体性的过分忽略使得在该教学理念下的学生只是成为知识的接纳器,学生单纯被动地学习。而当下文学理论课程的学生已经是“00后”群体,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生代”,更加强调自主性、独立性,让这样的群体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显然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无法与当下文学作品接轨进而呈现出滞后性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无法跟上当下文学创作的脚步,出现了理论的滞后性。文学理论往往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文本进行理论分析阐述,但是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等多种新的文学形态。针对这些新的文学形态,我们的文学理论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阐释。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学不作涉猎而一味地通过经典文本阐释进行理论讲述,文学理论课堂沦落为抽象的理论累积讲述、概念的堆砌。

(三)教学方法的单一无法吸引学生兴趣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得文学理论在教学方法上长期以教师的课堂教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唱“独角戏”的状态,以“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为主,不顾及学生的主体性及个体差异性,整体课堂教学缺乏与学生的平等互动交流。面对当下的“00后”学生群体,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

为解决文学理论的教学困境,在打造文学理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显得尤其重要。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文学理论教学理念构建

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研究的提升,其理论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摆脱了主客体关系对立的状态,强调双方本体论地位的一致性和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相互对话的交往关系”[1]。在主体间性理论中,不再是以往的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而是主体同时要接受其他主体的主体性。

以往的文学理论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对象,二者处于主客二分的关系之中,学生被动接受色彩浓厚,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平等的身份状态。

将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到文学理论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以往的主体——客体的关系模式,教师作为主体同样也接受学生的主体性,二者互为主体性且实现平等的沟通交流。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建构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在、共长、共享的和谐状态”[2]。这既不是单纯地降低教师主体地位,也不是一味地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构建模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使人们摆脱了过去一直纠缠的师生孰为主体的争执,开始转向共存与互存的问题——师生如何共为主体”。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文学理论课程具体改革路径

在主体间性理论下,对文学理论课程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结合在线课程建设,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及现代网络技术功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一)梳理规划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总体设计。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梳理,把控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实现教师的主体性。在线课程建设中,在线上知识点设置时考虑到学生自学需求,设置简易好掌握的知识点,比如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学生本身有着较多的阅读体验,在线上知识建设上将理论与具体的诗歌、小说、散文等作品结合讲述,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线上知识点在每章知识点前设置单元自主学习任务单,整体设计两到三次自主学习演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发挥“学”的主体性。

在具体授课时针对当下“网生代”的学生群体,把握其兴趣点,教师在进行理论阐述时既可以结合当下的文学艺术热点、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也可以就影视剧中的文学作品改编现象进行分析,从内容上吸引学生,加深学生对理论实践性的认识。

(二)录制优质的视频

打造在线课程平台,录制优质的视频。在录制视频时依靠教师团队,发挥教师团队的主体性,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文学理论课程视频的录制。视频内容知识点的设计规划以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掌握的知识点为主,视频时长以10-15分钟为主,具体视频录制中强调结合文学作品阐释理论知识的方法,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典例分析,比如讲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时,就可以结合经典的诗歌作品来进行诗歌特点的解读,务求讲解深入浅出,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核心精髓。

(三)打造交往探究式的讨论式课堂

线下讨论式课堂中,对线上知识点进行拓展和深化,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观点共享、共识。课程改革中每章最后都设置了文艺沙龙,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团队老师的相关知识讲座,一是学生的原典理论和文学作品阅读心得。它既是教师科研的扩展,又是学生阅读批评能力的提升,师生互促互进,实现了教学主体间性的建设。另外,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知识拓展与链接环节,使学生知识面得到拓展,多方面多渠道获取并深化理论知识,提升理论涵养。

(四)开辟线下成果展示课堂

通过组内互评、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小组成果展示,实现学生主体性构建。以小组为单位发布任务,在任务进行中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研究、通过话题引导小组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来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在线下课堂进行成果展示时,积极创建平等交流氛围让研究小组主动展示;同时通过其他小组的积极评价讨论以及教师点评,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活动交流,展现师生的主体性。

(五)开拓开放互际的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在线课程的实践互动功能,开拓开放互际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利用线下实践选取切合学生的创作实际和中学学习实践进行具体的实践指导,开放性地进行实践探讨,当学生已经对文学体裁进行了具体的学习之后,可以选择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应的体裁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赏析,强化理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的平台功能设置学生习作与批评园地,将学生对创作理论的掌握转换到实际的创作实践中,同时进行学生、师生之间的实践创作交流互评。

(六)实现多元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上改变以往一卷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功能实行多元评价。在具体考核中,将利用在线平台将学生签到、课堂抢答、小组任务、视频自主学习、单元检测、个人作业、讨论、考试等都纳入到对学生的考评中。这样的多元评价给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分值占比更重,在具体实施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

综上所述,文学理论教学改革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为核心,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并利用现代在线课程技术进行有效呈现,从而建设开放对话的文学理论课堂,才能解决文学理论课程的困境。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中国文论通史》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麻辣师生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