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助力精准 扶贫思路研究—以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老冬村为例

2021-03-08杨乐杨永春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都匀558000

文化产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村寨全村村民

杨乐 杨永春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 贵州 都匀 558000

一、老冬村基本村情

老冬村距扬武镇人民政府驻地3公里,距县城12公里。 2014年由老冬寨村和乌仲村合并而成,辖老冬寨、稀饭寨、陆家湾、大排甲、潘家寨、麻栗坳、螺丝拗、上乌滩、下乌滩、乌仲、上也弓、下也弓等12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631户2499人,苗族人口占88.9%以上,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寨。

全村国土面积11.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360亩(旱地 985.2亩、稻田2374.8亩),林地面积12486.9亩,园地面积84亩。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温14.6℃,年均日照时数1281.4小时,无霜期283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388.0毫米。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森林植被覆盖率高,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水体水质较优,芦笙表演、刺绣纺织等极具特色。

长期以来,由于山高坡陡、对外封闭,基础条件差、全村没有像样的特色产业。加上思想观念守旧、群众文化程度低、人均耕地少、种植成本高、土地收益低,部分群众缺技术、缺劳力等原因,老冬村群众长期处于落后贫困状态,属于典型的民族特困村寨[1]。

二、老冬村特色产业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老冬村没有集体经济,村特色产业发展一片空白。2016年以来,省、州、县相关单位定点帮扶老冬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他们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条件,按照发展目标近远结合、长期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定了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户施策和十户一体相结合,大力发展生猪、活牛、山羊、稻田鱼、鸡鸭鹅养殖和杨梅、茶叶种植,促进全村群众创收增收。二是搭建老冬村2018年—2025年脱贫攻坚村级项目库,积极争取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新建水产养殖池塘30亩,初步预决算投入池塘建设资金50余万元,协调水产养殖项目资金162.7万,养蜂产业发展资金15万元(其中,2020年在省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万元扩大蜜蜂养殖),马郎圣果项目资金62.17万元,种植马郎圣果60亩,特色水产养殖15亩,养蜂140箱等。创新采用“合作社+服务队+贫困户”的模式,接待了上千人次的外地游客,惠及村民及贫困户65户。其中,2020由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牵线搭桥,组织爱心企业捐赠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拟用于发展养牛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组织拍摄“千年古寨·田园老冬”旅游宣传片,协调央视《小鬼当家》栏目组、丹寨万达小镇、苗乡侗寨旅游公司、贵州青旅等单位合作,推介老冬村乡村旅游产品,并创新采用“合作社+服务队+贫困户”模式,接待万达小镇乡村延伸游游客。在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同时,通过宣传推荐、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在村投资,修建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助力老冬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目前,老冬村已打造成为“云上丹寨乡村直通车一日游”C线旅游线路。四是入股县、镇扶贫开发公司、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整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在县城东湖小区,万达小镇旁,购置56.72平方米商业用房,为村农产品销售提供固定场所,进一步促进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五是注册“云上丹寨·田园老冬”系列产品商标品牌,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使得村蜂蜜、茶叶等农特产品售价平均提升100—200元/斤。

2016年以来,村级(含村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各项收入近80万元,村旅游接待服务队收入7.3万元。除万达产业分红外,村级各项收入,按相关规定,已用近30万元对全村贫困人口进行分红,2020年拟用10.7万元分红。

三、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一)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好,无环境污染

全村自然村寨大多数坐落在省级万亩森林保护区“丹寨县老冬寨林场”内。每一个寨子都依着青山傍着泉水。非常适宜发展林下、水上经济,例如果树、蜜蜂、稻田养鱼、鸡、鸭,猪、牛、羊、香菌等等。

2.村民积极性高

这几年在外打工越来越难,特别是疫情过后,工作难找,收入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民工都返回自己的家园。他们利用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结合精准扶贫的开展和自身的实际,积极投身到种养殖业上去。

3.国家帮扶力度大

现在老冬村由贵州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黔东南州自然资源局、丹寨县委党校定点帮扶,在村级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资金,开展产业发展培训班等等上的力度都是很大的,可以说是从未有过[2]。例如,2020年协调交通部门划拨通组公路工程补助款12万元,争取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捐赠3个自然寨篮球场体育设施器材,协调和争取派出单位补助村级商业用房基础装修费用1万元。

(二)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1.基础设施薄弱

现在的老冬寨村是2014年由老冬寨村和乌仲村合并而成,原来的老冬寨村的各个小组都丹雷公路、丹排公路穿境而过,交通相对方便。原来的乌仲村辖区麻栗坳、螺丝拗、上乌滩、下乌滩、乌仲、上也弓、下也弓等等自然寨,山高路远,能够通车,但都是羊肠小道,一旦下大雨,垮坡、垮路,道路就行不通了。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水库,一到枯水季节,村民用水就很困难。全村这么大,没有一所幼儿园,村民的孩子都要送到镇镇府所在地去上幼儿园,费钱、费时、又费力。全村没有一家“农家乐”,游客来游玩后找不到就餐的地方。更不用说找一处“公厕”方便了。

2.自然村寨之间距离跨度大,缺少有知识、敢闯的青年带头人

老冬村有12个自然寨14个村民小组631户2499人,属于一个大村,村寨山高路远,自然寨之间相距遥远,例如,麻栗坳寨、螺丝拗寨与上乌滩寨、下乌滩寨、乌仲寨、上也弓寨、下也弓寨的距离在十公里以上。这对于产业联片生产,集中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最重要的是现在村里的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之人和好吃懒做、等待救济的光棍汉。他们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发家致富能力和发展思路。有文化,敢闯、敢干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去了。没有乡土人才,村子里的产业,搞一个死一个,难以为继。

3.村民自身资金匮乏,发展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家庭种养殖收入微薄,加上近年来村寨村民之间在“红白喜事”上攀比之风日甚,家里举办一台“红白喜事”,就要背上十多万元的欠款。使村民更加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加上涉农物资价格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村民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四、发展村寨特色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和帮扶单位不要只管上产业项目,不管效益,盲目追求政绩。

少数民族村寨,近年来国家投资了很多产业项目,但“成活”的没有几个。投入和产出差距无法想象。很大原因就是政府和相关单位只追求政绩,投资办了项目,然后领导参观留影,拍照。之后,项目技术培训和跟踪服务,效益等等与他无关,是死是活由它自生自灭。例如,帮扶单位投资开展的马郎圣果项目资金62.17万元,种植马郎圣果60亩,因无人看管,荒草、野树比马郎圣果还要多、还要高,可以说是杂草丛生。又比如国家投资的“杭州东西部协作水产养殖基地”,征用农民几十亩良田来修建养鱼池,养鱼池修好了,任务就完成。其实该养鱼池从建好到现在已经二年,从来就没有养过鱼,全部养鱼池都是不保水的,是不处理渗漏问题而导致的。可是,谁来问、谁来管呢?

(二)广泛开展农村种养殖技术培训

积极联系农技部门,选派专家或技术员实地为村民开展种养殖知识培训, 要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浙江对口帮扶及业务技能等培训。同时,农技人员和村组干部要积极推广和引导村民种养殖经济价值高,产销对接的产业,多搞做实订单农业,使村民看得见,风险小,这样才能提高村民的积极性[3]。例如,可以与浙丹公司签订吊瓜收购合同,与丹寨县俊建公司签订辣椒、生姜收购合同等等。

(三)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在村里生活居住的大多数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他们文化水平低,生活在信息封闭的村寨,精神生活匮乏,只有村寨举办“红白喜事”才能有机会在一起互通信息。我们要对他们多开展宣传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树立对党的感恩之心。

(四)积极争取政府和帮扶单位支持

老冬村要快速发展,因地制宜的发展民族特色产业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自身优势,用足各项政策,争取多方支持。村委会和帮扶单位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尽最大努力去开展工作,帮助种养殖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协调举办农技培训班的师资及经费,协调村民实地参观学习的地点等,切实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的困难和问题。

猜你喜欢

村寨全村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全村唯一收件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Beams Up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