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研究
2021-03-08杨雪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杨雪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 淮安 223300
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生态是指一定区域内文化自然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生态模式,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密切相关,是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从产业生态链角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兴业态模式[1]。大运河文化带从空间上连接我国东部与中部八省,覆盖人口面积广,涉及文化类型丰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机结合的优质文化带[2]。同时,大运河文化带也是动态的文化宝库,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大运河文化带环境中传承发展,为我国打造出亮丽的国家文化名片[3]。鉴于此,下文将从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精神内涵入手,以文化生态为切入点,分别从政策制定、组织建构、文旅规划等方面研究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策略,以期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的精神内涵
从地域角度而言,大运河文化带跨越我国多省,是各区域文化艺术交融的典型代表;从时间角度而言,大运河文化带舞蹈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开放进取
大运河文化带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是水文化,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的精神内涵也是围绕水文化展开的,主要以水奔流不息、开放进取为主要特征,舞蹈整体呈现出流动性强、包容性强、灵动飘逸的独特美感。一方面,舞蹈展现出大运河水开放的典型特征,广泛吸收所流经之处的舞蹈艺术精华,呈现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将现有的艺术魅力辐射到所流经之处,也可以说,大运河滋养了舞蹈艺术,同时舞蹈艺术又以开放的姿态丰富了大运河文化带;另一方面,舞蹈展现出大运河水进取的特征,大运河水奔涌向前,舞蹈艺术也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怀揣着古典舞蹈的灵秀底蕴,吸纳着现代舞蹈的活力与眼界,呈现出融会贯通、积极向上的美感。由此可见,大运河文化带舞蹈蕴含着开放进取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大运河带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筑起文化生态。
(二)价值多元
中国文化向来有根据地域划分文化类型的倾向,例如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沿海文化与内陆文化等等,大运河文化带舞蹈表现出价值多元的精神内涵。一方面,大运河舞蹈文化整合了南北舞蹈文化,将南方舞蹈的温婉与北方舞蹈的韵律兼收并蓄,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也正因为此,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并不是单一形态的,而是凝结了吴楚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等多种地域性文化形态;另一方面,大运河舞蹈文化也呈现出价值多元化演变的特征,经过几代舞蹈人甚至十几代舞蹈人的传承创新,大运河文化带的舞蹈越来越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较为著名的东坝大马灯等大运河沿岸民间舞蹈,舞蹈演员们通过扮演三国中的人物、用生动的肢体语言讲述历史故事、用先进的道具模拟三国争霸壮观的场面,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古战场当中,其中包含的忠肝义胆、爱国主义等思想与当前的和谐社会等思想巧妙交融,呈现出贯穿古今的多元化价值观。由此可见,大运河文化带舞蹈文化是价值多元化的、兼容并包的,呈现出典型的兼收并蓄融合发展的特征。
(三)形式多样
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呈现出多种现代化的表现形式,例如通过创作编排舞剧的形式传承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以舞蹈作为表现形式,以青年男女在大运河沿岸相知相识的故事为契机,用舞蹈诠释出男女爱情、人对自然的热爱、当地居民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等多重情感,表达出人类、大运河与城镇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展现出大运河沿岸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通过全新的形式向现代人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带的魅力。除此以外,现代网络、摄影等技术的进步也为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舞蹈能够通过视频等形式展示给全世界,现代化的形式打破了舞蹈传承的时间空间限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形成组织结构完整、内容生动丰富文化生态链,持续扩展大运河文化带的影响范围。未来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世界文化沟通日益密切,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将演化发展成为舞蹈文化群,成为世界舞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策略
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具有开放进取、价值多元和形式多样的精神内涵,在舞蹈传承过程中也应当紧紧围绕其精神内涵,结合当地文旅发展实际情况,从文化生态的宏观视角下开展工作,具体而言,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一)制定传承保护政策
在文化生态的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首先需要政策支持。一方面,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各地积极针对不同河段具体情况和舞蹈文化概况制定传承与保护政策,以省级单位牵头组建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研究小组,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地方性法规,编撰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书籍,从文化研究与政策部署两方面入手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落实政策,打造舞蹈传承示范段、舞蹈保护样板段,紧密部署落实舞蹈传承保护各项政策,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工作小组,并下设舞蹈等文化艺术形式的负责部门,组建成立大运河文化舞蹈研究发展基金,为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提供财政领域的政策支持。从传承保护政策入手开局行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后盾,并且将政策逐步落实到舞蹈传承的具体行动当中,有序开展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工作。
(二)组织传承管理团队
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与文化保护、经济发展、艺术传承等领域息息相关,因此应当组建专业的舞蹈传承管理团队。首先,组建文化内涵发掘团队,深挖大运河舞蹈历史文化背景,讲好大运河舞蹈文化故事,积极挖掘舞蹈种类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为舞蹈传承工作做好文化上的准备;其次,组建舞蹈场所维护团队,保护好舞蹈生长的土壤才能够让舞蹈逐步传承下来,诸如建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博物馆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展示舞蹈种类、舞蹈背景、舞蹈发展概况等历史文化情况;再次,组建舞蹈专业团队,让更多从事舞蹈事业的专家了解、学习并积极传承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从舞蹈专业的角度做好传承工作,在舞蹈专家的指导下对传统舞蹈进行重新编排,拉近与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之间的距离;最后,组建舞蹈传承统筹小组,将科研团队、场所保护团队以及舞蹈专业团队的力量整合起来,根据国家对大运河文化相关工作的最新指示,统一舞蹈传承各个阶段的目标,安排好舞蹈传承工作进程,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工作有序开展。
(三)开展传承文旅规划
文化与旅游交融发展是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的必然趋势,舞蹈是文化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旅游是带动舞蹈宣传发展的重要纽带,文旅融合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扩展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一方面,在文化工作中强调舞蹈传承的核心地位,深挖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精神内涵的同时加大舞蹈文化宣传力度,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开展舞蹈宣传,将舞蹈视频融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宣传片当中,制作形式新颖的舞蹈文化介绍小手册;另一方面,在旅游工作中认识到舞蹈表现形式的重要意义,在大运河文化带团队中增设舞蹈文化体验项目,借助文旅博览会等契机现场表演宣传大运河文化带的各种舞蹈表现形式。通过以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以内涵丰富的运河文化为基础,以文旅融合为核心媒介,持续扩大舞蹈传承工作的影响力。
(四)推动舞蹈创新发展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所在,对于以流动包容为主要特征的大运河文化带而言更是如此。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应当持续推动大运河文化带舞蹈创新发展,以多种现代化形式进行文化传承。首先,开展创新性舞蹈编排,将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故事用现代视角重新编排成舞蹈,用舞蹈的方式演绎出大运河沿岸男耕女织的祥和景象、家庭幸福生活、社会时事变迁等故事情怀;其次,利用先进的光影技术组织舞蹈表演,与当地的大剧院等单位合作开展大运河文化带舞蹈文化周活动,以大运河为主题,每天组织安排不同舞蹈节目,配合现代化的音响灯光重新诠释大运河文化的现代化主义内涵,给观众以充分的视听享受;再次,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的宣传工作,在融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开展舞蹈宣传工作,例如在实体舞蹈表演的同时开展付费线上观看活动,让观众能够突破地域界限感受到大运河的艺术魅力;最后,开展大运河文化带舞蹈进校园等活动,从学生教育抓起,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运河文化魅力,例如组织当地小学生开展舞蹈观摩活动,组织初中生开展舞蹈体验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舞蹈传承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对大运河文化带舞蹈进行传承与创新。
三、小 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化是审视大运河文化带的新视角,大运河文化带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表现形式生动多样。本文以舞蹈传承为核心议题,在明确大运河文化带舞蹈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制定传承保护政策、组织传承管理团队和开展传承文旅文化等方面入手,力求从生态文化的视角研究大运河文化带舞蹈传承策略,使大运河文化带的诸多舞蹈形式得以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