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姓氏文化的差异性研究
2021-03-08刘娟娟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刘娟娟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引 言
姓氏,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代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姓氏内含着本国的文化特征,不仅可以追溯历史,还凝聚现在。因此,姓氏文化的研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姓 氏
早期的“姓”与“氏”是不同的概念,后演变为一个概念,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姓氏”。
姓氏,因其具有的传承作用而成为人们追根溯源、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民族起源的研究等提供了独特角度[1]。中日两国的姓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明显区别,本文主要探讨和研究中日姓氏文化的不同。
二、姓与氏的起源
(一)中国的姓与氏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代,伏羲为了避免血亲联姻,发明了姓。中国最早的姓与上万年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现象的崇拜有关,如女娲、伏羲姓风,神农的后人姓雷等。“姓”是“女”与“生”的结合,取义生身之母与生命。早期的姓多为女字旁,如姬、姜、姚等。早期的姓为共同血缘关系的代表,妇女特权地位的象征。
三皇五帝时期姓的观念还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在原始部落中,部落的图腾、氏族名和祖先名往往是一致的。图腾的名称又慢慢演变为同一氏族内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即“姓”。例如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
如果说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氏即为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夏、商、周时期,人们有姓也有氏。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诸侯国大量产生。很多诸侯国的后人以封国的名称作为自己的“氏”。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将地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后人又以封地名作为氏。但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氏”,只有受封的贵族才有[2]。西周是中国“氏”发展的高潮期。后来,又出现了各种氏的来源,氏的数量远远超过姓。汉代以后,姓与氏混同为一个概念。
(二)日本的姓与氏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普通日本人有名无姓。日本姓氏经历了由上到下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后,便产生了“姓”,但姓仅作为身份权力的象征,只有贵族才能拥有,且由天皇赐予。天皇和平民都没有姓。最早的赐姓有藤原、源、平、橘,即“四大姓”。
公元四世纪末,大和朝廷统一日本列岛。为了加强地方统治,朝廷在掌握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政治组织——“氏”。国家内部有许多氏,每个氏都有自己的名称[3]。氏名可以来自官职、居住地或统治地的地名、神名或技艺等。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门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称为忌部氏,而出云氏、近江氏则是统治出云、近江地方的氏族。后来,天皇又按亲疏关系、功劳势力大小,分别给氏赐“姓”,类似中国的赏赐爵位。于是,许多氏的成员有了自己的姓。
直到明治三年(公元1870年),政府规定“凡国民,均可起姓”。但并没有得到民众的响应。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颂布了《苗字必称令》,强制民众起姓。许多民众急于应付,胡乱取姓。于是就有了看来奇奇怪怪的日本姓氏,如山下、江口、大熊等。
(三)中日姓氏类型
1.中国姓氏的主要类型
以动植物为姓,如龙、马、竹、花、杨、柳等;
以职业为姓,如司徒、司马、侯、上官等;
以地名为姓,如赵、郑、齐、西门、东郭等;
以时间词为姓,如夏、秋、时等;
(5)少数民族以部落名为姓,如呼延、宇文等。
2.日本姓氏的主要类型
以地名为姓,如上野、河内、松下、西村等;
以动植物为姓,如白鸟、大熊、若松、高杉等;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姓,如西园寺、小野寺、舍利佛等;
由外国传入的姓,如林、李、关等;
以职业名为姓,如卫门、目、味香、服部等;
以建筑物为姓,如鸟居、高桥等;
(7)以事件为姓,如栗花落、月见山等。
(四)中日姓氏文化的不同
1.中国姓氏的产生基于血缘关系,而日本姓氏的产生是基于权利关系。
伏羲氏为了避免血亲联姻发明了姓;中国原始部落的人们依据母系血缘关系随母姓;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依据父系血缘关系随父姓。
日本的“姓”最初是天皇作为奖品赏赐给贵族或功臣的,贵族或臣子为天皇效力,天皇赏赐姓,贵族或臣子继续忠于天皇;通过与“氏”这个集团产生血缘关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从而实现政权的长久稳固,氏也因此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2.中国姓氏文化自产生起便具有全民性,而日本不是。
中国的“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一出生便具有姓,没有身份地位、权力的差别。“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中国人生而有姓,即便是贵为天子的皇帝也不例外。如清朝皇家姓为“爱新觉罗”,为当时的皇家姓。
日本全民皆有姓是从1875算起的,至今不到一百五十年。明治八年(1875年),在政府的强制规定下,国民才不得不给自己取姓。
3.中国姓氏中有民族融合的成分,而日本没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下实现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建立统一政权时期和社会和平稳定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黄金时代。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如北魏、元朝、清朝等,为了实现长久统治,都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改少数民族姓为汉姓是常见的政策,如北魏孝文帝把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如独孤姓改为刘姓、拓拔姓改为元姓等。姓氏融合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民族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阿伊努人和琉球人。据记载,大约公元五世纪,大和民族统一日本,建立政权,并实现了长久统治。在统治期间,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无官方承认的姓氏。
4.中国姓氏在法律上可变而观念上不可变,日本姓氏无论是法律还是观念上都是可变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被认领者、被收养或终止收养者、公民成年后等符合具体情形的可以变更姓氏。虽然改姓在中国法律上是被允许的,但事实上,在中国民众的观念中,改姓意味着断绝血缘关系,不再交往。
明治政府颁布《苗字必称令》以来,日本就有法律明文规定“夫妻同姓”,现实中为妇随夫姓。此制度能够长期顺利实施,也是由于姓氏在日本民众的观念中是可变的[4]。日本全民皆有姓不过百年,夫妇同姓也是家庭观念的强化,当不属于这个家庭集团时,改姓是理所当然的。
5.中国姓氏注重血脉上的传承,日本姓氏注重现实中的实用。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孩子随父姓即代表父系血脉关系的传承,随母姓则代表母系血脉关系的传承。
日本与中国截然不同。明治政府颁布《苗字必称令》强制平民取姓,目的是为了方便收取赋税、管理户籍等。“夫妻同姓制”也是基于现实的功能与作用。通过夫妻同姓改姓这一形式,强化家庭集团观念维系,维护家庭稳定,从而实现社会稳定的目的。
三、总 结
受公民权利意识和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随父姓的传统逐渐淡化,日本妇随夫姓的制度也受到质疑。这都表明了姓氏在民众观念中有特殊意义。在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当代社会,姓氏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需要更多学者投入精力去研究、挖掘。中国姓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横向上传入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纵向上历经千年仍熠熠生辉。中国姓氏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日本姓氏,对于日本大和民族的起源与发展、中日民族交往史等的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