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广南侗族“闹春”视觉设计研究
2021-03-08莫梓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桂林541200
莫梓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广西 桂林 541200
一、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现状
广南侗寨距县城有50公里,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聚居着3500多名侗族人民。当地民众崇尚传统文化,能歌善舞,是桂林龙胜县著名的侗文化之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今广南侗寨的文化传承采用“文化+旅游+研学”的模式,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其文化魅力。“闹春”是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举行民俗文化活动[1]。当地侗族同胞欢聚一堂,开展民俗巡游、闹春牛、舞草龙草狮、芦笙踩堂和百家宴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随着龙胜特色旅游的发展,广南侗寨的名声也乘势而上,“闹”上国内舞台。广南的闹春文化源于明朝“闹春牛”,盛于晚清时期,现今是广南侗寨重要的旅游业。为切实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广大群众欢度春节,2020年第十四届“闹春”文化活动暂停举办。疫情来袭,让原本鲜有人知的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活动的传播更是雪上加霜。当下对广南侗族“闹春”民俗缺少对外宣传和推广的渠道、当地居民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民俗发展关注度不够、推广和传播方式滞后、停留在活动照片和视频记录的传统宣传方式,缺少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无法受到年轻人这类主力消费群体的关注与喜爱。传统民俗要继承与发展,新媒体语境为传统文化的回归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方式,重塑传统民俗文化,寻求地域性文化认同,进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传播渠道以及发展形式成为当下面临的重要问题,成为新一轮的文化研究方向[2]。
二、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视觉设计可行性
通过实地调研广南侗寨“闹春”民俗文化的背景、内容形式和构成要素等,探索广南侗寨“闹春”民俗文化特色及其文化内涵。以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广南“闹春”民俗文化的相关史料的文献进行梳理,提炼侗族鼓楼建筑、风雨桥、侗族大歌、草龙草狮编织技艺、侗锦织锦技艺等丰富的侗族民俗元素和艺术价值。
(一)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
1.闹春牛
该项活动为广南侗族在“闹春”时节最有本土特色的民俗之一。制作春牛取材上使用当地的竹篾制作牛头,彩布加以装饰牛尾,镰刀做牛角,加之当地最有特色的糯禾编制连接牛身,整头“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舞春牛类似春天农忙时节,每头“春牛”后面跟随着手扶犁耙、手执牛鞭的“农人”。其中还包括了巡寨闹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芦笙踩堂
芦笙踩堂在广南侗寨的发展,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祈求平安,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方圆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缓缓作舞。男性和女性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随步走动而叮叮作响,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
3.琵琶歌舞
琵琶歌舞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表演形式。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饭养身,歌养心”,歌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粮食,是智慧、才华、知识、财富的表现,演奏的形式也包括了团体演奏和个体演奏两个方面。
4.打糍粑
打糍粑是广南侗族的常见娱乐表演形式,几乎所有的节庆的庆祝形式都会出现。以糯米作为原料,用木锤将蒸熟的糯米趁热打成泥状,起槽放到簸箕里或木版上,手上涂抹熟油,将糍粑扯成大小合适的形状,将其搓圆、压扁,糍粑便制作而成。打糍粑一方面是文化图腾理念,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5.百家宴
百家宴”是侗族一种特殊的饮食习俗,是侗族待客的最高礼仪,也是侗族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谐大同的文化象征。百家宴的寓意主要为吃百家饭、联百家心、驱百种邪、成百样事、享百年寿。
6.舞草龙、草狮
草龙、草狮是广南侗族的独特魅力形式,源于清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草龙草、狮的场面更为热闹,舞草龙草狮之时,十多名受过专门训练的侗族男儿身着黄色套装、头戴黄草帽,交擎草龙,流露出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于吉祥安康、幸福日子的追求与向往。
7.侗族纺纱
纺纱表演,广南村的数十位阿姨共同表演,在展示传统纺纱技艺的基础上,加入山歌元素,展现了侗族人民勤劳善良、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的特点。
(二)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视觉设计可行性分析
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内容形式都是基于场景化展现方式展现到大众眼前,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数字化视觉展示形式都是展示与被展示的过程,通过视觉设计的相关手段,搭建传统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与现代人接受方式的桥梁,扩大被展示的受众群体,有利于广南侗寨村寨品牌的打造,以及拓宽广南侗寨经济来源的维度。利用新媒体数字化视觉设计的优势,可以将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内容,例如:闹春牛动态海报,打糍粑互动,公众号宣传推广等等。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其特点就是每一项内容都是分场景、有故事、可视化、多样化等,和视觉设计的表现途径互通,传统民俗+新媒体视觉的表现形式,可以将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打造成“广南闹春”区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三、新媒体语境下民俗文化的视觉设计传播策略
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具有自由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语境为视觉设计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结合实地考察的民俗活动内容,对比网站视频资料和相关书籍,从文化科普的方向出发,结合侗族人物形象、动态、服饰、活动内容、地域场景和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信息采集和元素提取,通过图形、色彩进行视觉设计,让视觉设计更具有互动性和灵动性,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便捷化、移动化、无线化。广南民俗文化+数字化宣传在新媒体语境下可以以动态的形式出现,在动静结合中完成图形图像化,运用动图在视觉和心理上加深人们对传统民俗的印象。促进民俗活动与新媒体接轨,运用年轻化的视角进行视觉设计,将“闹春”民俗活动中的内容趣味化,基于表演状态和叙事性,制作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活动动态海报设计。在新媒体语境下同时也存在着静态的传统媒介,运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共通性,让二者的设计进一步融合,同时做到动静结合,营造因地制宜的民俗活动氛围,以插画场景再现的视觉设计方式,便于大众深入了解“闹春”活动所包含的文化特征,坚持真实性。在还原民俗活动面貌的同时融合创新,运用时代审美性表现“闹春”活动,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在新媒体语境下,能够将视觉设计准确快速地推送至年轻人群,达到高效性地传播和存取的目的,扩大广南“闹春”民俗活动知名度。
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是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将新媒体语境和视觉设计结合,深入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新媒体视觉设计系列产品开发。在宣传上,结合新媒体视觉展示途径:动态海报展示、插画叙事展示、公众号搭建宣传等,将广南侗寨区域民俗文化元素发挥到最大,使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在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凸显区域优势,增加广南侗族“闹春”民俗文化非遗的美誉度、知名度、信赖度和黏合度,通过互联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