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03-08郭莉柳静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

文化产业 2021年35期
关键词:珐琅传统文化

郭莉 柳静 .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长庆油田第一采气厂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了提升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向世界展现出自身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兼容并蓄、包含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其兼容并蓄,具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文化品格,对于外来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众多外来文化进入到本土进行传播发展,而无论是哪种外来文化最终都被中国传统文化所融合[1]。

以珐琅器为例,珐琅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源自波斯铜胎掐丝珐琅,该种珐琅器是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在这之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开始传入中国。画珐琅技术在清朝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康、雍、乾三朝制作出来的画珐琅作品无论是在整体造型设计上,还是在釉色、纹饰以及落款上,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融入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传播文化的兼容并蓄,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

历史悠久、绵延不绝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极为悠久且灿烂的历史文化。例如世界上最早的铜冶炼技术是距今6700年的陕西西安姜寨遗址冶炼黄铜、世界上最早的造船技术是距今8000年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是距今2500年的老子《道德经》以及世界上最早的乐器是距今9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这些都充分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之悠久。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在其创作的《历史研究》提到:“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总共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体系主要包括4个,分别是中国古代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而在这四个古文明体系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其他三个文化体系由于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传承中断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古文明文化体系中只有中国汉字伴随着历史进程传承保留了下来,而其他古文明的文字都因种种因素中断或失传了。虽然说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磨难[2],甚至也遇到过濒临消失的厄运,但是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一直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持中贵和、追求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历朝历代都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持中贵和、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周易·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其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两者之间必须成为和谐的整体。又比如,在《荀子·天论》中有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的含义指的是大自然的运行有着自身规律,该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

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人们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贵和尚中。比如,以中庸之道思想为例,宋代理学家对其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大儒朱熹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强调人们在为人处事上要注意恪守中道,不能走极端之路。

求是务实、注重实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型农业文化,有着以农为本的务实精神,因此在众多朝代最高统治者都重农抑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务实的鲜明特征,然而这也导致我国古代农业虽然较为发达,但是商业体系发展一直不够先进,导致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快速追赶并超越[3],影响其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脚步。

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中,像人们所熟知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都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务实精神,需要脚踏实地,才能够把一件事做好、做成功。而在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也一直强调社会实践精神,要深入关注社会民众之事,不信鬼神而要相信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状

缺乏专业完善的人才队伍

我国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对于各类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我国目前还较为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各项法律保护政策也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重视起来,缺乏大量对各地区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了解的专业人才。一些工作人员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理念认识较为落后,管理部门尚未引进先进的开发保护技术与方法,以及缺乏科学的开发方法,从而导致部分文化遗产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就比如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民族文化、音乐舞蹈艺术、民俗文化、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统一权威的说明和科学界定,从而导致其相关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除此之外,各大高校对从事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传承渠道较为单一,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着明显脱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上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像人们所熟知的一些传统技艺有着“传男不传女”的特殊规矩,以中医文化为例,古代中医基本就是只传本家、不传外人,亦或者只传男不传女,这也导致一些神奇的手艺失传了。而现在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种现象,如果不做出改变将会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传统文化流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校的相关教育工作。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前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正在导致我国部分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流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亡情况与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履行好自身的职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的问题在于对学生约束太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学科以外的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通常只是以教材书本内容为主,缺乏社会实践案例。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是由于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也会影响到其就业发展,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学生也无法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到多元的传统文化。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

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活娱乐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而这也导致人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沉淀。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社会流传下来的各种习俗、礼仪文化、手工艺技术过于繁琐[4],没有学习与传承的必要,这一情形导致部分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消亡。现代生活的发展让部分人逐渐迷失方向,部分人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就难以静下心来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实践改进措施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必要从中汲取智慧,充分挖掘利用其价值,以推动现代社会建设稳定持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民族立身之本,针对于此,国家政府必须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大力培养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人才。首先,国家政府要围绕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制定颁布相关扶持激励政策措施,激励高校、企事业单位努力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并促使这些人才深入学习研究传统文化,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工作中,以全面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其次,高校要有效健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介绍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外[5],还需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沙龙活动、主题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管理重视程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文化教育管理工作,各地区学校要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主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比如,一些小学可以依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家长要求,合理开设书法、绘画、舞蹈、传统手工艺等课程,丰富小学生的素质学习内容,帮助他们从小养成传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帮助他们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则可以通过在语文课程中加大关于中国经典文学著作、诗词等内容的学习比重,加强对文学故事背景的介绍分析,让学生能够深入剖析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进步。而在高校教育实践工作中,高校要积极为师生创造出传统文化学习传承工作开展的有利条件,一方面要科学有效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则可以指引学生成立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社团和组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传播活动中。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工作中还需引导思政教师创新应用不同渠道和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学艺术、风俗礼仪、价值观等文化的传播,加强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积极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发展,国家政府要充分显示出主导作用,邀请各方努力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其能够深入民心,令其始终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市场企事业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传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6]。他们任何一方都需要学会创新运用现代新媒体传播媒介,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弘扬工作。比如,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融入到现代影视剧拍摄创作中,渗透到现代旅游观光、网络文化交流活动中,这样能够有效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化、全球化。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国家政府要及时制定颁布相关政策,号召所有社会公民去努力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各地区学校要履行好自身的教育使命,创新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向学生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祖国文化事业建设中。市场企业则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文化传播责任,创新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向民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珐琅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