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粤剧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2021-03-08何婉萍广州工商学院
何婉萍 广州工商学院
佛山粤剧是佛山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佛山粤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亟待解决。梳理佛山粤剧的艺术源流,讨论和分析佛山粤剧当前传承与发展的现状,探索其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对于佛山繁荣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导向型名城有积极意义和指导价值。
粤剧,起源于南戏,又称大戏或广东大戏。明朝嘉靖年间,粤剧开始出现在广东、广西地区。粤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结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戏曲艺术形式。清朝末年,为了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广东地区的文化人将粤剧的演唱语言从原来的官话改为粤语,更方便了两广地区人民的理解。自此,粤剧广为流传,除两广地区外,在香港、澳门地区也十分受欢迎。此外,由于广东地区的海外侨胞较多,粤剧也传播到国外。可以说,在国外,有广东华侨居住的地方就有粤剧的演出,比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等。粤剧作为我国南方主要剧种之一,在唱腔及音乐上,以西皮、二黄为主,又融合了明清以来传入广东地区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同时还吸收了珠三角地区的民谣说唱、小曲杂调等。
佛山粤剧的源流
佛山是粤剧主要的发源地之一,粤剧在佛山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广东地区、福建地区已经流行江西弋阳腔;清乾隆年间,广东地区已经流行江苏昆腔。当时的佛山,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及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与北京、苏州、汉口合称为“天下四大聚”。名镇之间的交流,除了经济产业外,戏剧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佛山最早的粤剧历史遗迹是明代琼花会馆的琼花宫香炉和“琼花水埗”石碑。除此之外,还有万福台。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是祖庙内专供演戏的戏台,于光绪年间改名为万福台。佛山现存的最早的戏剧文献有明代的《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和清代的《佛山忠义乡志·乡俗志》。这两个文献记载了当时佛山戏剧表演的空前盛况。
清末,广东梨园风起云涌。粤剧名角李文茂领导的红船子弟起义失败,导致琼花会馆于1845年被清政府夷为平地,由此粤剧陷入低潮。此后,佛山地区的粤剧表演被迫转向广州。1889年,八和会馆建立,粤剧重获新生。清末民初,省港班形成,这是粤剧划时代的分水岭,从此,粤剧演出从农村转向城市,形成了广州、香港两大粤剧运营中心。随着省港班的不断发展与扩张,粤剧促成了广、佛之间不分彼此的文化共同体。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是粤剧改良的时期,省港班一直在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等城市演出。其间,涌现了不少佛山籍的粤剧名角,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比如白驹荣、千里驹、马师曾、薛觉先、梁醒波、谭玉真、蝴蝶女等,以及剧作家、作曲家、音乐家、曲艺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粤剧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不断创新发展,不久,佛山地区出现了民营剧团;其后,佛山青年粤剧团也成立起来,演出的剧目《春草闯堂》,大获好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一样,在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与繁荣之后,很快又陷入了市场与观众的危机,佛山粤剧也未能幸免。
2009年,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的努力下,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毫无疑问,粤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会得到更多研究者的重视。同样,粤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意味着它的现状并不乐观,对其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毕竟“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的标准之一是“濒危”。
在此背景下,关注佛山地区的粤剧传承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其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其传承和发展的具体思路和现实路径,对于佛山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佛山粤剧传承发展现状分析
观众老龄化与消费市场萎缩
戏曲作为一种生产、创作活动,与其相关的一切单位和人员都是生产者,观众则是其接受者和消费者。在商品经济时代,没有消费者的消费、支持与推广,戏曲艺术活动就难以继续下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剧家李渔有一句名言是“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专为登场”是指为了观众在观看戏曲演出时获得良好的剧场效果,专为登场演出。可见,观众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缺乏粤剧编剧人才,难出高水平的粤剧剧作
对于创编粤剧的人员来说,首先良好的古典文学知识、深厚的历史知识是最基础的;其次,他们要了解和熟悉粤语的声韵、发音、念白体系、板腔体系以及戏场程式等专业知识。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粤剧编剧并不容易。此外,粤剧演出市场的萎缩,使得粤剧编剧行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加之老一辈的粤剧编剧相继退休或离世,新一辈的粤剧编剧就显得更加稀缺了,优秀的粤剧作品也就不多见了。据资料显示,佛山近几年出品的粤剧《佛山黄飞鸿》《奇情记》《小周后》《蝴蝶公主》《李清照新传》《将军令》等,其编剧都是特邀外聘的。
粤剧演员断层,缺乏粤剧表演人才
近代学者王国维将戏曲表演特征概括为“以歌舞演故事”——戏曲演员透过音乐化的歌唱和念白以及舞蹈化的武打动作,在富有节奏的器乐衬托下,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可以说,所有的幕后工作,都必须通过舞台前的戏曲演员来完成和展示。正是粤剧演员运用专业化、程式化的表演方法诠释与演绎出了粤剧剧本的舞台形象,表达出了粤剧作品的文化魅力,激发出了粤剧观众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了粤剧的艺术价值与活态传承。
众所周知,戏曲表演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成本也高,培养粤剧表演人才也不例外。培养粤剧表演人才,比培养一个流行歌手要难太多了。一般而言,粤剧演员需要从小就开始学习,练习“唱、做、念、打”等基本功,经过十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粤剧演员。据统计,粤剧演员要想脱颖而出,至少要在二十岁左右;要想成为粤剧表演艺术家,则至少要在三十岁以上。近十年来,佛山粤剧的老一辈优秀演员相继退休或离世,中年的粤剧演员,能在表演舞台上活跃的也很少。据调查,不少粤剧演员因生计问题、经济问题而遗憾转行。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粤剧学校,是全国唯一的粤剧专业类学校,该校的招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其2021年的招生简章也仅招收20人。以上种种,可见佛山粤剧演员几近断层,越来越缺乏专业的表演人才。
剧团经费不足,制约剧团的发展创新
粤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其形式和内容都需要剧团来完成与实现。粤剧团,是粤剧表演艺术最基础的生产、经营单位,也是传承粤剧表演艺术、展现文化记忆的基本团体组织。此外,由于民营剧团收入不高,国营剧团编制又不足,粤剧从业人员待遇偏低,没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这就难以吸引各类优秀的粤剧创编、表演人员等人才,同时也制约了佛山各类粤剧团的艺术生产与发展。
粤剧缺乏营销推广,宣传不足
近年来,佛山粤剧在宣传、推广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在新媒体方面,开设了“佛山粤剧院”微信公众号、“佛山粤剧院”微博账号、“佛山粤剧院”哔哩哔哩视频号等,其通过这些新媒体平台,发布佛山粤剧的相关信息及最新资讯。但是,这些宣传推广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佛山粤剧院”微博账号的粉丝数量在2400左右,哔哩哔哩视频号有2300多个粉丝。“佛山粤剧院”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阅读量为500+,“佛山粤剧院”哔哩哔哩视频号点击率为700+。传统媒体对佛山粤剧的推广、宣传则明显不足,佛山电视台与佛山电台没有专门的粤剧频道,佛山日报也没有专门的粤剧栏目。粤剧戏行中有这样一句话“粤剧可以越过太平洋,但是很难跨越长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粤剧的营销与推广极其困难。
佛山粤剧传承发展的策略
佛山粤剧是佛山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传承与发展应努力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佛山粤剧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承与发展佛山粤剧的策略。
建立佛山粤剧发展的新机制
市场是戏剧艺术的生命线,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利于对佛山粤剧进行创新性改革,发展以粤剧为代表的佛山文旅产业。首先,要大力争取政府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其次,要大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来传承与发展佛山粤剧。对此,可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积极吸引和鼓励热爱粤剧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粤剧团的改革,盘活粤剧团的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鼓励粤剧团积极与知名企业及品牌合作,开发具有独特创意和佛山文化品位的商品,这不仅能很好地宣传佛山文化,而且也能使粤剧得到持续的发展。据了解,香港的“鸣芝声”剧团就与港铁、六福珠宝等有很好的合作,这是值得借鉴的。这样的合作既能很好地发挥企业品牌的明星效应,又能开拓粤剧团的资源,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粤剧的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保证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完善粤剧传承发展的政策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要想传承与发展粤剧,只有粤剧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笔者认为扶持粤剧传承与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两类。
一是救助政策。佛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设立粤剧传承与发展研究基金,发起和推动佛山粤剧的探索、研究、整理、加工工作。第一,利用数码技术手段录音、录像,记录、保存佛山地区粤剧名伶的舞台表演,尤其是一些年纪偏大的粤剧名伶的表演,这种记录、保存更为紧迫。第二,整理、编辑、出版佛山当地优秀的粤剧剧目。第三,对传承与发展粤剧作出突出贡献者进行奖励,以鼓励更多的有志者投入到此项工作中。第四,建立佛山粤剧文化数字博物馆,将音视频、电子文档等各类粤剧资源以数字档案的形式整理、存档,再整合成能供一般网络使用者浏览的网页,这样既能分类保存粤剧资料,又能让大众更容易、更方便地接触、了解粤剧。
二是发展政策。佛山市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可以增大对粤剧的补贴力度,加大各类粤剧从业人员的补贴,尤其是创作补贴、演出补贴、人才培养补贴等。另外,每年应有重点培育的粤剧作品,对重点培育的粤剧作品可以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演出补贴等方式,搞活粤剧演出市场,鼓励佛山粤剧团面向基层观众。
营造传承发展粤剧的氛围
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粤剧,更谈不上喜欢,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粤剧缺乏一定的宣传与推广。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粤剧。佛山电视台、佛山电台应开设专门的粤剧频道,佛山日报应开设专门的粤剧栏目,以大力宣传著名的粤剧演员、著名的粤剧剧目、粤剧的起源和历史等。佛山当地的文旅网页也应增加详细介绍粤剧的内容,提供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的视频、佛山粤剧旅游景点、典故的图文介绍等,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扩大佛山粤剧的影响力,使得更多年轻的观众了解粤剧、喜欢粤剧。
推广佛山粤剧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时间的。因此,为了培养新一代年轻人成为粤剧观众,在粤剧演出前,可以设置导赏环节,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粤剧的做手、身段、程序、排场,以增加观众看戏的趣味,从而令他们喜欢及欣赏粤剧艺术。
佛山粤剧作为地方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山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佛山粤剧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创新、人才、经费等都面临着困境。因此,佛山需要充分利用新时代的资源,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人民群众的喜好,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投入资金,培养优秀人才,创新粤剧的表演艺术,使佛山粤剧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发出更闪耀的光,让更多人认可、传承与发展佛山粤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