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保护研究
2021-03-08孙震宇毕节市博物馆
孙震宇 毕节市博物馆
文章首先阐述了民族文物的定义和分类,之后介绍了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创新观念、科学分类、发挥博物馆职能、发挥政府作用、与旅游相结合四个角度阐述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保护方案,希望借此对民族文物和贵州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贵州属于多民族省份,有48个少数民族的人民在这里生活,和贵州这块土地休戚与共,并且也产生了诸多民族文化以及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信息全球化格局已然形成,加之经济一体化的促动,虽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民族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进一步加剧,这就使丰富的民族文化必须要进行重构和变动,很多民族技艺工艺生存变得举步维艰,甚至造成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失传、民族文物大量流失。当前国家对民族文物的地位持续提升,对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可以将传统技艺继承和发扬下去,并且也会反用于民族文物保护,怎样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这一类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学科亟待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一、民族文物定义与分类
(一)民族文物定义
民族文物之把控,便是和固定产物内涵和外延效果相互融合,对其实现综合形态的一种剖析,之后审视历史时代元素和生产力状况内因,对文物在当时地域存在的核心价值予以客观评价,让世代国民从中受益。社会体制不断发展和革新,时至今日,同一民族的内部语言的统一界定标准渐渐退却,再加上民众分散居住,相关经济生活共同特征表现偏弱,心理素质自然迥异。在经过专家和学者的一系列交流研究后,有关部门对民族文物做出这样的定义:只要是可以反映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方向且具备延续历史价值、拥有科学价值的实物资料均为民族文物。
(二)分类指标
针对民族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类别划分,可以助力相关技术工作者掌握系统工作的框架标准,关于现在学术界的分类标准,所涉分类样式繁多。无论是无机角度,亦或是有机角度,还是民族既定范围判别,客观而言,上述各类模式各具优势,都为民族文物分类指标设计奠定了基础。应该了解到,结合民族文物概念原理的征集以及展览管理机构多年的经验积累,民族文物分类条框基本上分为两种,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贵州民族文物归类现状
通过审视当前文物藏品库房管理工作,当前贵州苗族刺绣专题博物馆分类模式中,主要是借助藏品物质存在特性来实现以及划分标准,包含了工具、剪纸、刺绣等多类样式结构。刺绣装饰功能层面又做出了具体层次设置,囊括衍生出成品和半成品。此类分类模式和馆内基本陈展主体思想相辅相成,并且也十分容易查找和替换。还有就是贵州省内很多专题博物馆中,因为藏品总量相对较少,陈列处理后所剩余的民族文物藏品需要统一存放。
二、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是某个民族在特殊地域环境、历史背景下由于特殊文化心理而形成的一种审美观念和审美习惯,同时也是特定人群在特点地区、特定环境下对现有所生存现状的理解。需知,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构成要素,在不同年代形成的和民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且世代流传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手工工艺,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不仅拥有一定日用价值,也具备经济价值,还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等。正因贵州传统民间技艺丰富多彩且广泛分布,不仅有染绘、刺绣、纺织,也有雕刻、陶艺和银制,还有造纸、建筑等。
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受到全球经济大潮冲击,传统意义上的“国家-民族”体系被彻底颠覆,凭借“国家-民族”体系理论下发展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备受影响,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技艺面临挑战,其生存可谓步履维艰,甚至有消亡的危险。剑河县苗族锡绣是剑河地区苗族人民进行服装制作的常用技艺,而在1980年,苗族银绣“独霸一方”,纹饰与图案的制作主材是白银,并且服装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其艺术性、观赏性、科研价值十足。随着经济全球化到来,锡绣将银绣取而代之,银绣技艺不复存在。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而言,要从当前文物收藏中研究且复原苗族银绣工艺,积极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当前,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贵州地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道路四通八达、城市高楼林立,民众生活也变得十分便利,为了实现小康,贵州年青一代走出深山,向外发展,面对全球化浪潮,这些人只得无奈放弃无法给自己带来优渥生活的传统技艺,放弃了世代沿袭的传统文化,虽然民众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但是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延续断代问题严重,如不及时保护,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了解传统文化,也就更无法谈及传承和发扬。
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之间的关系
贵州真正的历史起源在公元1413年,此时期的贵州建立了独立省级行政单位。在此之前的贵州省,分属于湖南、四川和云南,处在中国西南蛮荒地区,只有苗疆走廊连接湘、滇二地,所以多被历史上的文人称之为“蛮荒之地”。这就充分说明了贵州省历史文化沉淀不足,“蛮夷”色彩较为浓郁,不同历史背景下不同民族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尤为丰厚。贵州省的少数民族有48个,在不同年代的社会生产、佳节庆典、民俗活动中,缔造了诸多文献典籍、契约手稿、服装、器具等物质文化,也保存了很多银器、铁器、铜器、陶瓷等材质各异的民族文物。
关于民族文化,现行标准与价值认定以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文物为主,始终秉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关于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的基本原则,通过传统考古学关于出土文物的价值加以认定,但是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并未如北方地区民族那般建立过政权,也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但其宝贵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民族文物属于民族文化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凭证,亦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物化表现。考古界对考古发掘信息的阐释有着一定科学局限,在文物认知上只是从文物三大价值角度出发,但是对于文物背后、文物入土前可表现出的文化信息所知甚少。民族文物和一般文物不同,它在进入博物馆之前是在某个民族中尚有使用,亦或是曾经使用过,但拥有者或他人可以说出、回忆出文物身上的文化,这个文化便是清楚的,也是博物馆和考古专家在征集期间通过实地田野考察可以掌握与记录的,是具体民族文化的一种实物体现。所以说,关于民族文化价值认定,不单单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去分析,还要分析文物的文化价值。就传统文物来说,文化价值属于文物附属品,但民族文物中,文化价值既属于该文物的第四类价值,也是民族文物的主体性价值,所以在民族文物价值认定时,首当其冲是要考量其文化价值。
此处以苗族为例,苗族人从盘古时期至今,都是华夏大地的创始民族之一,苗族人在建国之前无苗族文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苗族人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物,比如说苗族服饰,既有银饰、刺绣,又有织锦、蜡染。贵州少数民族中的银饰技艺独领风骚,以苗族银饰最为见长,苗族银饰集中在黔东南地区,该地区苗族银饰绚丽多彩、五花八门,品种颇多且样式齐全。在台江县施洞苗族聚居区,尚未出嫁的女娃在“姊妹节”当天所穿戴的银饰便有十多斤重,既有头饰、胸颈饰品、手饰,还有背饰、腰饰等,光是头饰,就有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等十余种,再加上佩戴其他银饰品,真可谓光彩夺目、绚烂无比。此类丰富多样的民族文物,其传统技艺也十分讲究,并且在民族文物修复和保护中同样也需要应用传统技艺,所以一定要对民族文物传统制作技艺进行搜集、传承和研究。
作为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要对民族文物保护工作重视起来,从掌握民族民间文化内涵作为突破口,主动学习和研究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物保护经验,最大限度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之精髓,利用这些传统技艺的艺术性和民族性、民间性、工艺性特点,切实做好民族文物保护、修复等工作。苗族银饰制作技艺是苗族文化的传承和记忆,这和民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有类似之处,基本上可以通用,随之形成一套民族银饰文物保护技艺,由此全面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所服务。
四、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保护方案分析
(一)更新观念并加强对民族文物价值的认知
无论是学术结构研究上,亦或是填补史书典籍空白上,还是在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跨越式发展上,民族文物都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大多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下,只要一谈及文物就立马会想到年代久远,将存世时间长短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特定标准,大家普遍认为年代越早,文物的价值就越大,否则就没有价值,充其量只是实物资料而已。当前若想提升民族文物保护质量与水平,必须要积极地转变思想观念,尤其是文博界长期以来固有的传统思维,唯有文博工作人员观念得以革新,才能让更多人也转变观念,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和认知,才能让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1]。
(二)做好科学分类并重点拯救濒危文物
文物征集是保护民族文物的有效渠道,但因为在人力资源、财力投入、时间成本、保管条件等客观因素限制下,难以征集所有文物,更何况时代在不断发展,民族文物数量也在增加。因此,民族文物征集工作开展和组织过程中,务必要兼顾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制定,通过详细调查贵州地区民族文物,带有目的性、分阶段地进行文物征集。对一定阶段内可能存在、不会马上消失的文物,可以使用缓征的办法来操作,但是对于价值高且濒临灭绝的民族文物来说,一定要以抢救性的方法来进行文物征集。
(三)发挥博物馆职能
因为民族传统工艺所涉范围较广且品列众多,不同民族传统技艺产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这些传统技艺会随着文化背景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若想保护好此类珍贵性传统技艺,关键点在于有机构牵线带头。博物馆要发挥出作用,要做好文物调查和征集工作,并做好分类保管相关事宜,保护珍贵传统技艺的同时,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掌握传统技艺存活的文化背景信息和工艺特点信息以及传承方式信息等。并且要针对近代以来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予以多角度调研,了解民族文化变迁成因、文化调试取向与内容,并且还要掌握阻碍民族民间技艺传承的若干社会因素等,使用先进科技进行录音保存和影像保存等,为民族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具体资料[2]。
(四)政府发挥作用
政府在民族民间传统技艺保护中也要发挥出作用,要负起责来,借助行政手段创设次生文化背景,之后在此基础上满足民族民间技艺传承的相关需求,让传统技艺传承形式得以有效延续下去,并且辅以多元化宣传教育模式,唤醒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技艺保护热情,动员全民力量,一同守卫传统工艺。
(五)与旅游相结合
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将传统工艺和乡村旅游业融合起来,使用市场机制去稳定,调节传统工艺存活的文化背景,最终达成传统工艺有效保护目标,这和经济一体化中借助市场经济保护民族文化生存环境、传承民间技艺的发展规律不谋而合,使得传统工艺品可找到市场价值,如此便可为民族民间的技艺传承和发扬夯实根基,也会让贵州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世代延续[3]。
综上所述,保护民间民族技艺和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贵州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保护过程中,首先是要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民族文物价值的认知,在做好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拯救濒危文物,博物馆和政府等都要发挥出作用,同时将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和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为传统文化、文物的传承添砖加瓦、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