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民俗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路径研究
——古傩大源生存之道的田野考察

2021-03-08吴莲花林丽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村落民俗融合

吴莲花,林丽芳

(1.三明学院 体育与康养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2.龙岩学院 体育与健康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是人们历经岁月传承的身体展演文化,在各村落几乎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体育事项,记录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缩影,与客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和互为作用的密切联系。文化产业的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客观上能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1]。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是文化的平台和载体,文旅融合的乡村产业化路径,是人们为乡村“留住人”而寻找出路的生存之道。旅游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促使乡村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驱动力。国家《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文体和旅游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贯彻发展的思想。民俗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两者的融合不仅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使市场空间成倍放大,是促进旅游产业与体育融合的主要因素[2]。国内外学者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出发,对文旅产业融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相关研究,对局部产业的融合现象描述上进行了研究,尤其是“三网”融合[3]。从宏观上对区域性的文旅融合机制、驱动力、模式等提出参考性意见,但因其区域特点不同和实证性研究有其局限性,同时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探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背景下所涉及的行业及门类众多,产业链复杂,发展路径的选择和理论模式众多。在实践指导的基础上,特别是当今国家对乡村扶贫攻坚,振兴乡村重点扶持的举措上,如何保证其发挥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和长效机制等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对大源村民俗体育资源利用和发展与建设乡村关系问题展开探讨。

一、泰宁大源村的地理区域特点和客家民俗体育资源特色

大源村山清水秀,是泰宁北溪之源,也是石乳甘泉的水源源头,隶属于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水上丹霞”地貌的泰宁,位于闽赣交界之地,东邻邵武,西毗建宁,北倚江西黎川,在五代末期就已经成为闽赣间的“仕宦商旅,络绎不绝”重要通商孔道。其经济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时发展迅速,明清时期是中央红军往来闽赣的必经之地,作为泰宁县唯一的关隘,是抵御外部侵略的重要阵地,如今还可见驻兵,营寨的断墙残垒。大源村秀才戴天垣,在耿精忠反叛时,就曾奉命守过茶花隘——“聚乡勇,勤捍卫,附近村落赖以粗安”。隘口险峻,武术防御必不可少,大源村的习武之风盛行。大源村共有严、戴、林三姓呈现明显的宗族聚居形态分布,严姓于唐代迁入,戴姓于宋代迁入,林姓客家人最迟迁入大源。所以大源的体育事项、民间文艺和习俗仍保留着早期迁徙的客家民俗文化特点。法国劳格文博士在深入闽、粤、赣客家地区多次田野调查后,认为这里的客家文化积淀比别的地方更深厚[4]。大源村代表性客家民俗体育大源傩舞,先后被评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源傩舞表演以古扑悍猛的动作为主,有弓步、跳跃、马步、摆拳,依照不同的情况有时还会在这些动作中穿插其他动作,例如叠罗汉、翻滚等典型身体动作,呈现出原生态武舞类巫术、体育(特别是武术套路)与艺术表演的同源萌生。因汉字的显著特点是音形义关系密切,学术界也普遍认为,“巫舞武”三字同源。身体运动的原始遗存融和了宗教、艺术、教育、体育等诸成分[5]。如今客家习武之人愈少,但“尚武”作为一种“基因”已经融进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在傩仪舞蹈形态中得以显现[6]。大源村人从武术招式中发展了“伏魔降妖”的舞蹈动作,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通过访谈也验证了大源傩舞呈现“武”的体育特征“大源傩舞的特点是武傩,以武功招式动作为主。因为以前我们是交界的地方,大部分村民都会一些武功”。(访谈傩舞传承人,YJH)。大源村的傩舞代代相传,是典型的用“身体活动”记录当地人们生活的“活着”的民俗体育文化。浓缩客家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内涵精髓,是人与自然、社会相处的智慧结晶。

根据调查显示,2005年大源客家民俗体育项目大源傩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赴京参加“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展示”和“中国魅力名镇展示颁奖庆典”节目录制演出,2010年大源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大源村荣膺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同年,大源村列入中国首批传统村落目录。为发展地方经济,国家出台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泰宁县委县政府以及全县人民大力支持旅游事业,把旅游业提高到支柱产业乃至主导产业的地位上来。根据泰宁地理优势区域特点,实施“以旅游振兴县城、以项目招商带动经济发展”的旅游兴县之路,旅游业成为了泰宁县经济主体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支柱产业。随着人们对体育运动健康需求和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对旅游品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低层次的“看山看水”观光型旅游开始转向复合型品质旅游,如健康型的体验旅游和文化型旅游,人们同时关注旅游过程的独特性、融入性、趣味性、参与性、冒险性等参与体验型深度旅游产品。大源具有独特的客家民俗体育的文化资源恰好迎合了游客的潜在需求,成为倍受青睐的新型旅游产品。如人们通过大源村傩舞的由来故事,了解大源严、戴氏家族从哪里来和如何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傩舞仪式举行的地点是在宗族古祠里,游客通过观看傩舞的同时也参观了解了司马第,严氏宗祠等古建筑文化;傩舞游行的路线是大源村曾经的古驿道,人们重温了大源先祖的足迹,有了大源村举办傩舞节庆狂欢的体验,游客能够亲自经历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世界。因此,根据大源村所处的地理区域具备旅游产业优势特点和民俗体育与旅游业高度的关联性特点促使大源村民俗体育傩文化与旅游产生融合的驱动力。基于乡村发展的内在需要,大源村开启民俗体育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2017年大源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二、大源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大源村的发展阶段特点和市场的供求变化,共同决定了大源村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脉络很难以标志性时间节点来具体地划分其融合发展路径过程。但是在村落的建设发展脉络中,村落基层组织始终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农村基层组织涉及到三农是否能够平稳解决以及中国现代化能否有一个稳定的农村根基。村落基层正式组织是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党建最重要的部分是农村发展建设问题。虽然民俗体育组织是非正式组织,但涉及到村落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党建和经济发展建设合为一体,则促使大源村民俗体育组织发展管理与村落发展建设过程的变化,在发展实践过程形成了“党建引领的古傩大源美丽乡村”的融合发展理念路径。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村落本身的内生发展动力决定了村落能否长效持续和稳定发展。唯有效利用村落的发展资源优势特点,树立村落自身的独特品牌优势,村落才能真正走向长效内生发展之路。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具有空间依赖性,资源在一定地理空间集聚共享,能够实现有限资源效用的最大化[8]。产业融合的核心是通过产业链的交叉、渗透、重组,获取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形成融合型的新型价值链。文体旅资源相互利用效率越高,获得的溢出效应更多,较单一产业更具竞争优势。因此大源村开始逐渐迈入以“打造傩文化品牌”为提升旅游产品的内涵,“集聚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振兴乡村经济”的文旅融合之路。结合大源村实地调研结果,故总结了以下三条大源村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融合路径。

(一)以政府引领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实行共建共享共治的融合发展理念

观念是无形的但又能产生巨大的效应,它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把握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3]。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因产业的保障体系有限,产业融合生态链较脆弱和有限,也不一定能发挥其经济效应,关键因素是取决于产业链的衔接和利益相关者的匹配。发展需要社会条件支撑,政府参与规划为领,充分利用其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全面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工作如投入资金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的配套设施等能够改善乡村人们生活水平。除了需要政府的有力支持,更需要建立起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责任到人”的机制来推动各项政策意图的落实[9]。需要村落建设者的有效实施和协调配合。乡村要发展离不开最关键的主体“人”,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人的团结协作与配合。大源村民从组建“傩舞队”到“大源傩农家乐合作社”都能体现大源傩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村民主动参与的自治过程,比如队员默守对“傩舞队”的规定。“比方我是队员,但如果我老了,没办法继续跳这个舞蹈了,那我一定要教会一个人。这个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没有断续的原因就在这里。你退出队伍一定要教会一个人,接上去,你才能退。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活动的节庆日子多,留在村里的人基本都会跳傩舞,我们表演时,村里小孩在旁边看,也会跟着跳。”(访谈傩舞传承人,YJH)从抱有“要保护”的模糊概念,通过村民内部自我的规约和管理,已上升到“我要保护”的人人有责的境界。政府企业则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方式发挥了“大源节庆日子多,活动形式多,吸引游客”的牵线搭桥作用。大源村在民俗体育发展实践过程中“为了大源傩舞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为了村里能留住人,谋一份生计”的初衷,经过协商,由17名傩舞队员集资成立“傩舞农家乐合作社”,以傩舞表演和民宿餐饮为经营内容,打造以傩舞为特色,集非遗表演、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了傩舞继承和发展,促使乡村留下人,政府和村民共享共建共治,积极寻找生存之道。大源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的共享共建共治”大源的民俗体育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之路。

(二)以傩舞资源为特色,打造大源村“傩文化”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乡村是因人的生产生活(自然、历史、文化、社会)具备其独特的人文特色文化资源。能够激活乡村市场经济,形成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才、资金涌入。这些有利因素又会进一步促进乡村的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大源代表性特色是大源傩舞。通过村里长者对傩舞来源故事的叙述,讲述严、戴宗族先祖的迁徙由来的问题,大源村后人知晓其“我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每年定期的体育仪式性活动的举行,参与者能够直观体验和追忆其先祖迁徙的辉煌历史且怀着对宗祠祖先的信仰与敬畏之情,村落社会也因举行傩舞活动,维续共同血缘关系而更加团结和稳定。举办的活动的戴氏和严氏宗祠建筑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也未被破坏,存在280余年的历史屹立不倒。仪式活动绕村游行时需从“吃水坑”这处神水发源地出发,人们沿着前人经过古驿道,古道街巷。可以想象当旅客参与这项活动时,定能够感同身受,融入当地前人们生活的过往,并留下深刻历史记忆。当地人们通过诸多节庆活动举行,通过傩舞的媒介作用直观呈现出大源村的历史文脉,得以保存其文化独特性,村落历史文化内涵得以保护与传承。大源村逐渐走向打造“傩文化”民俗体育资源特色品牌之路。这也是政府和村民为傩舞特色与村落发展关系中寻找生存之道共同努力的结果。1995年,三明文体部门考察发现大源古傩是“独具特色”的历史活化石,政府部门就希望大源村里能够恢复傩舞表演,傩舞传承人严建华开始整理资料、找来村里的人、发布通告,村民自发出资制作傩舞面具,按照原来的乐谱舞步和队形,重新组队。通过参加大型的演出大源古傩逐渐成名。2005年“傩舞”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挖掘大源傩文化特色,大源村也因此被列入泰宁县四大特色文化—傩文化村。大源也因傩舞、古建筑驿道古迹和地域性历史文化特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地政府一直为助推大源傩作为泰宁代表性文化村落的名片做了积极规划宣传,因为没有文化创意活动的营销,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所以政府引入企业积极推动“政府补助、企业招商”资金筹集机制,“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举办了“古傩大源”闹元宵,“大源傩”农场品商标注册,委托专业公司策划与广泛深入的品牌推广。此后,当地政府将大源古村落保护纳入村落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内容。成立大源村文物古迹保护小组,《大源村历史文物保护办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保护规划》规划引领土地利用和住建要求。2014年投入2000万最大限度保护还原古建筑原貌。改善村落建设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大源傩文化及生态文化环境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大源村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对大源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加强旅游宣传,吸引游客。如举办傩文化节庆,吸引各种媒体的宣传推动,加强大源旅游景区整体形象的宣传,政府官网宣传和媒体报道,如举办大源首届“大源傩”民俗文化节,由福建日报助村栏目、泰宁县新桥乡人民政府、福州滋农游学公司携手合作,由乡村政府、业界和媒体联合参与推出,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扩大大源历史文化名村的影响力。成功跻身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录。大源村本着继承村落传统文化特色为本,2015年,大源村成立“大源傩农家乐合作社”。2016年,在村的空旷处辟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用于承办村文化活动,大源村在2017以后每年定期举办“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古傩大源”闹元宵、“静心泰宁,多彩新桥”摄影大赛、“农民丰收节”等系列常态化传统民俗活动,大源村被评为全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大源村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逐渐打造出的一条以傩舞为品牌特色的集餐饮,住宿,观赏体验等为一体的旅游发展之路。大源传统文化品牌渐渐打响,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访,每年接收游客2万余人。

(三)齐聚客家民俗体育与其他资源,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振兴乡村经济。

旅游产业从“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质的提升”的转变是大势所趋,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既必要又紧迫。体育融合产业的“促就业”能力强,对经济的拉动率高,体育对康养产业的弥补优势作用明显[10]。民俗体育节庆文化和运动体验后高昂的情绪与疲惫的身体,带动康养实效和食宿消费的最佳保障。客家民俗体育的观赏结合体验型和福建泰宁地区旅游大环境优势,政府和大源村民共同努力使大源傩舞由原先的非遗项目传承走向结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满足“养眼”的同时,通过精心策划傩舞演艺节目市场化运作,如制作傩舞面具等内容的体验性环节,增强了游客对大源傩舞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游客的吃、住、游、购,体现大源村围绕特色资源发展而产生的经济价值。为延续历史文脉,保存文化基因和产业融合趋势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三明旅游的龙头——泰宁县一直在进行全面的实践探索,致力于产业升级转型。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可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需要助推产业融合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从而衍生新业态,拓宽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构建现代文旅产业体系,谋求多元化发展。如以举行傩舞活动为基础举办的首届民俗文化节,其发挥了农业、旅游业、文化等产业集聚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展示泰宁县新桥乡形象,促进民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扩大大源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于当地旅游向深层次发展。如在大源的宣传介绍片中提到“旅游业作为龙头先导乃至生命产业”,聘请台湾专业设计团队将大源村独有的民俗文化与新桥乡域内峨嵋峰岭下红色基地相结合,推出大源精品一日游,以傩舞为特色省旅游创客示范。借助举行傩舞活动节庆,举办“静心泰宁,多彩新桥”摄影大赛、农民“丰收节”等活动,游客除了观看和体验傩舞,可以现摘新鲜山地西瓜解渴消暑,有高山莲田的新鲜莲子可尝,还可以亲自下稻田摸鱼,可以在莲田里摸泥鳅和田螺,丰富了游客的休闲文化生活,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以民俗体育发展为媒介,结合乡村农耕文化优势,带动大源餐饮、住宿、交通、教育、文化等多元化产业齐聚发展,努力走向产业齐聚共同发展的村落。

三、结语

通过大源村傩舞与乡村发展的实践个案调查呈现出乡村如何寻求发展的过程,解决其如何充分整合和盘活村落的各项优势资源特色发展村落。大源村的民俗体育与旅游进一步发展与融合为实现乡村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乡村发展的道路做了有效尝试。在市场发挥主体作用下,积极发展村落产业,在更大范围配置和利用文化体育旅游资源,重构民俗体育市场价值链,能够丰富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内涵,进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业融合多元化经营,实现一定规模的经济发展。村庄如何留住“赖以谋生”人,如何唤醒村民和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村庄则需继承和发展乡村特色资源,使得人们生活有多元的可选择的生计方式留在乡村,让人们对乡村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和继承地方特色优势,进而达到有效利用乡村的资源发展乡村。在政府及村落基层组织作用的共同努力下,寻找更多有效的产业发展融合路径和适合乡村自身发展的生存之道,能为三农问题是否能够平稳解决以及中国现代化有一个稳定的农村根基作出有益的贡献。

猜你喜欢

村落民俗融合
冬季民俗节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民俗中的“牛”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民俗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