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征及经验研究
2021-03-08黄坤
黄 坤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广东 广州 510053)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之时起,就一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在领导中国人民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的光辉历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始终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随具体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促进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值此党成立百年之际,回顾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深刻认识取得的丰硕成果,准确把握其鲜明特征,认真总结其历史经验,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大意义。
一、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飞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首次成功实现中国化,是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时社会情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道路,取得了毛泽东思想这个硕大果实。
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推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当时党内部分同志不顾中国国情,一味以马克思主义为教条,不加以与具体实际结合,盲目照搬,产生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错误决断。而毛泽东思想很好地结合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着共产国际与党内部分同志的阻挠。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看到中国实际国情,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以此领导中国革命。共产党成立初期曾出现过把苏联经验与共产国际指导神圣化的情况,给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面对这些阻挠力量,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但不一味教条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分清楚创造性地运用和教条式地照搬[1],不断促使马克思主义适应我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这与马克思主义不同。马克思与列宁都强调城市比农村重要,因为当时的无产阶级主要在城市,夺取政权需要从城市开始。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国理应武装夺取城市,然后带动农村,否则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但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畸形,列强压迫严重,工人力量较少,且并不具备反抗力量,而农民阶级长期处于被压迫剥削的最终端。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如果能动员广大被压迫的农民,便会形成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于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新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第一个硕大成果,标志着党开始更加科学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造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使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通常认为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从形成邓小平理论开始,经历了几次探索,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在苏共二十大上,苏联展开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厉批判,中国也开始自省社会主义该如何建设,是继续采用苏联模式,还是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对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经验的质疑,为第二次飞跃埋下了伏笔,注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有新的理论诞生。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体制采用计划经济制度模式,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经济制度采用市场经济制度模式,所以我国应该采用计划经济制度模式。然而,根据中国当时经济发展落后,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国情,邓小平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2]。”他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要解放思想。邓小平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与“资”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理清思路,明确要求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改革开放的国策,在摸索中找到了符合我国当时社会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了“走自己的道路[3]”的理想信念,中国自此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邓小平理论也应运而生。其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满足了当时社会需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领导下,依据当时社会发展现状,精准提出“科学发展观”。领导集体所构建的领导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成功完成了第二次伟大飞跃。在这次伟大飞跃中,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顺利运行,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意义重大。中国共产党经过充分总结以往经验,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改变以往的所有制结构,使其更加适应我国现实情况,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4]”,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市场经济中,政府开始逐渐淡出主导地位,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了大会报告,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中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时代命题,创建性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捍卫并成功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一直保持将其与我国社会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指明了方向,为中国实现强起来找到了道路。经过努力,我国已经发展到了新阶段,步入了新时代,社会有了新形势,产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使命,实现了第三次飞跃,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二、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建党百年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之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三大特征。
(一)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先进理论,引领无产阶级获得解放,带领全人类得到解放,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人民性上。马克思主义始终持有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主体的观点,对社会变革发挥着重要作用。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大量著作,都对如何做好群众组织工作提出了诸多策略方法[5]。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走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一直把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置于首要位置,给人民切实的物质福利[6],将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坚定走群众路线,把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7]。党的努力拼搏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盼望,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充分展现出共产党的人民性。
(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正确的科学的理论,始终指引着无产阶级与广大人民在现实中开展实践活动。哲学家多是利用各种理论来诠释现实世界,而改变整个世界的关键却是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且发展真理,指出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要与中国具体实情相结合,防止和抵制教条主义。抛开中国具体实践去运用马克思主义,容易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因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实践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要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发展,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难题。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理论上不断进行探索,创立了带领国家进步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这些丰硕成果既从实践中来,也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成就新的辉煌。
(三)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物质世界的核心本质以及发展的内在规律,科学地总结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逻辑,为整个人类解放和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提供了科学引领。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通过我们党的坚强领导与艰苦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使中国劳苦大众从剥削压迫中解放出来并翻身做主。总结历史经验,有助于认识历史错误,更好地把握当下与将来,促使整个民族能够站起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富起来,再到新时代强起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不能机械地搬运,要应灵活运用,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犯经验主义错误。
三、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也是我们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百年。在这一百年的不断摸索前进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能够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正确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8]。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坚持运用这一原理,让它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在现实中不能机械照搬,需要看清实际国情,让马克思主义符合社会实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蕴含人类社会通常情况下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这两个重要理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具备的根本特点;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非常明确,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与长期的奋斗目标,都是把人民当成主体,充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以此为努力方向;第三,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关键品质,即始终把现实情况作为前提,通过理论应用于现实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真理进行检验,促进其向前发展;第四,把共产主义变成现实社会,到那时,每个人拥有充分的财富与物质,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思想境界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9],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里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本质。实事求是指引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毛泽东也说,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0],这从一定程度上讲,抓住了实事求是,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精准了解中国实情
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是要对中国具体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曾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1],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12]。毛泽东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13]。一切以实际为出发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需要深入贯彻落实到共产党人的思想与行动之中。要想准确了解中国实情,“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11]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实际,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立足于我国客观事实情况,准确识别人为编造的虚假情况,保证所研究问题的准确性;第二,以中国实际为出发点,从实践中寻找思路,始终采用实践的观点了解我国实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实践,通过总结中国特色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理解方式;第三,立足于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关键在于能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现实情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双向互动进程之中,通过研究和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调查,准确研究中国实情,认识问题的本质。正是缘于认清了中国国情,而后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提炼升华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中国化的道路中,党的领袖人物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14]。因而,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而产生的新成果,以当时党的领袖名字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命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然而,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事实,这些理论成果虽然是以时任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但并不代表是一个人创造的成果,而是整个集体的成果,凝聚了全党的集体经验与智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人民群众的实践建立于党的领导基础之上,党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来源。党始终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如果党的实践脱离人民群众,党的谋利益不是为了人民群众,那么党的一切理论成果与所做工作便不再有任何意义。党在平时工作中采用集体领导制,每个成员均属于领导集体的重要一份子。领导集体中各成员依据分工不同,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聚集各种经验,通过集体会议的方式,讨论出许多重要思想成果。正是因为有了领导集体,才形成了统一思想,达成了共同认识,为制定大政方针政策提供依据。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刚提出时,毛泽东就特别指出这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15]。邓小平也曾讲过,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2]。在改革开放中,许多经验成果都是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发现的,都是群众在实践中得出的,个人功劳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之中,这些经验智慧绝不是一个人能够想出来的。党的核心领导人需要吸取群众经验,总结集体思想,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思想加以提炼,升华成党的指导理论,为党和人民贡献集体智慧。
(四)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共产党人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还对民族优秀文化进行批判继承,这种批判继承对中国产生了深刻且持久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等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剧烈碰撞。继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要不断开拓创新,对我国传统文化去糟取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逐步实现了解放思想,反抗压迫,争取独立,获得自由。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互动联系。毛泽东指出,要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6],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作学习,又要批判继承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新文化运动初期,一部分文人主张完全废除传统文化,视一切传统文化为糟粕,在历史发展中,这一观点被证明是大错特错的。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实现了中国化,且不断推进,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明成果重焕新生。中华文明是国家与民族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精神血脉,既是神圣的,又是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使其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五)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加以选择性地吸收。习近平指出,面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拿来用,不适用的不能生搬硬套[16]。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之中,要努力学习并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所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主动吸取其中优秀成分,并加以利用。而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取长补短,通过吸收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使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进而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今天,已历经了百余年的历史,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但是,只要认真总结党和人民的宝贵经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积极开拓新境界,定能战胜一切困难,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