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城群体特征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构建

2021-03-08林建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学城靶向高校学生

林建华

(福建江夏学院 保卫处,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1]。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基数、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日新月异,中国高等教育逐渐地向精英-大众化和普及-社会化方向进行外延发展与内涵建设。中国各大城市进一步拓展大学城办学内涵,在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建设基础上,更加强化协同管理与“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教育和科研综合体,打造学习型城市和知识型社会 “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日益成为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目标。但往往由疏解高校规模拓展的“高知群体聚落”大学城与城市肌理缺乏有机融合,社会伺服承载与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城市气息与文化乏善可陈,高校学生消费需求又催生了一大批身处城乡结合部、抵靠在大学城周边鱼龙混杂经营消费实体,成为大学城社会治理与治安的“灰空间”。大学生的社会治理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必须适应当前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的新一轮建设目标,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稳定。

一、大学城群体特征及其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城群体的内涵与特征

1.大学城群体的内涵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是与个体相对的。个体通常可以通过参加一些群体活动,来实现其成为群体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支持、关心、责任感、安全感和友情等。不同个体经过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按照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群体。大学城作为大学的集合体。将若干所大学在相同区地区内连成一片,形成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并积极建设大学附近工商业,为大学提供服务,以大学为主导,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作用。[2]作为当今现代城市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核心功能区,将产学研融为一体,是城市乃至国家人才培养摇篮与高科技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同时,大学城的建设与升级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或明或暗、冰山一角“暗流涌动”的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隐患与治安问题。笔者所提大学城群体的概念是指一组自主独立的大学以获取竞争优势为目标、以实现创新为路径、以拓展办学功能为本位,按照内在关联因素在特定领域或某一区域联系在一起,同时能够与周边环境整合一体化的空间群体。

2.大学城群体的特征

分析大学城群体的特征不仅可以协助判断大学城群体的发展潜力,而且还能够了解大学城群体存在的问题。大学城群体的特征可以从“一元多维、多方主体、复杂客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一元多维,在大学城群体中,作为独立办学的主体,各所大学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独立核算,保持着各自的隶属关系和所有制;但由于资源的同构性、市场的雷同性、产品的同质性、技术的相似性以及基于内在的关联因素,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各大学为相互之间的合作利益和彼此的优势所驱动而联结在一起;同时大学城群体是一个整合系统,可以形成多维网络,辐射或吸聚着一批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其次是多方主体,大学在办学效益与办学质量方面的竞争压力增加,为了力求创新、不囿于现状,大学城群体开始将社区的“教育服务-文化建设服务-智力服务”、区域的“产业-科技-教育”、大学的“服务-教学-科研”整合为一个动态多方主体,从而拓展大学城群体功能,促进运行机制、内部结构和办学模式的变化。最后是复杂客体,这是大学城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的显著标志,原来各处一方的大学现在联结在一起,汇聚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专家和科研人员,体量增大、规模扩大,高密度的知识群体形成了知识的社区,出现了一批创新发展的教育文化服务中心、思想库、知识库和人才库等复杂客体。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群体性相互干扰与共震

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角度看,大学城的多角色扮演有助于城乡结合部尽快完成城市功能化与肌理完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功能化与肌理的完善是建立在多元人口群体聚合居住,构建城市供应链的基础之上的;大学不可能像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一样自给自足、独孤求败地脱离社会生活而孤立存在的,而大学城的发展也离不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作为大学城发展的生活基础,需要大量的商业、服务业、信息业、房地产业、物流业的专业从业者群体伺服;诚然,任何现代城市均客观存着城市群体知识学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而“卯榫共生”“和而不同”的情况与现实;但大学城的群体居民相关情况的综合性落差与比值更高,在人口密集“共生”的情况下接触与摩擦会更加频繁与多发,知识群体秉持的社会价值观与观察社会的视角[3],经常性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存在于大学城同一城市空间的其他群体的相互干扰与共振,国内大学城高校师生与当地居民间的小规模群体性摩擦事件近年来有所增多。此外,大学城人口频繁流动性亟待解决——除大学城建设过程中遗存的一部分“城中村”中的“原住民”以外,无论高校师生还是其他社会产业伺服力量,频繁流动性就是大学城城市群体的“共同身份符号”。频繁流动性导致的群体之间很难构建基于群体信任的社会心理契约与行为守范,无论哪一个城市参与者均不愿意对暂居地投入太多的责任心与用心经营跨社会群体的社会和谐——群体之间信任的集体缺失与频繁流动性的心理急躁,客观导致大学城社会综合治理领域经常性出现偶发性、突发性、随机性的社会治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

2.忽视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新时代大学城社会综合治理的重心与着力点仍是聚焦高校学生,“培养人”这是建设大学城永恒不变的重要目标与应有之旨,如果没有“培养人”的高等院校云集,大学城没有任何城市特征与社会发展存在的必要,大学城多种居民群体人数与权重“一超多强”的正态分布的聚焦与优势群体就是高校学生;但大学城的城市功能除高等院校教学研究以外又禀赋了要充分利用与系统集成高校人才与科学技术优势,推动所在经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性的城市功能的聚落系统集成导致除高校学生以外,大学城还有多个复合型的强势群体;如高新小微企业、互联网文化传播自由人工作室、数据库挖掘与整合综合数据中心、艺术与传媒培训教育基地从业人员等;大学城群体“一超多强”的正态分布决定大学城社会综合治理往往过多聚焦于“涉生案件”中群体性内外部矛盾处理,许多大学城公安机关与综治部门包括“涉生案件”中的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基本以“学生群体社会弱势”作为案件处理的先入为主的处理与侦办意识,通过矛盾调处协商因事而化、因势利导以,“一事一议、一案一议”的“软着陆、冷处理”统筹解决。而对于大学城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往往成为高校安全保卫部门一己之事,主要围绕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走进社会后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等内容展开,往往忽视学生“设身处地”的大学城区域性安全教育接触式感知与区域其他群体的和谐相处,大学城区域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仍停留在为完全保全自身而对“域内外未知的一切”未置可否的应激反应与消极防御,失焦于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

3.安全教育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城社会综治与治安工作总体的执行体系是由所在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领导,各高等院校同时在各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监督下,与大学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公安、综治等部门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态势。一方面,各高等院校秉持“安全不保,何谈教育?”安全发展理念,把确保广大师生安全放在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首位,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在组织构架中设置了专职安全保卫部门。把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教育强国、立德树人的更突出的政治位置,同时把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形成全链条、规范化、“闭环”无缝对接学生大学学习生涯各阶段;在高校云集的大学城就形成了校园安全教育、防控稳控“多圆闭环”的整体态势;另一方面,同时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成立了高教保卫学会,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矩阵式合力——这有利于遏制高校重特大安全事故与刑事案件发生、威慑侵犯高校和谐稳定的不法分子与敌对势力,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大学城周边安全环境。日趋完善、渐成体系的学生安全教育虽然不断提升了学生安全素养,但很大程度上安全教育还停留在教育与传授学生抵制不法侵害的“技”与防止利益受损的“术”方面,对于学生整体公民公共安全意识的养成亟待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整合提高与凝炼升华;同时,各高校要基于自身学科特色,将大学城各高校优势安全教育资源“聚能”,进一步明确安全教育“靶向”能量精准投送与能力实质禀赋。

二、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

(一)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的紧迫性

溯及世界大学城形成历史与发展路径,中西方迥然不同,却殊路同归;欧美日等西方国家大学城许多是依托自然乡村城镇生成,如美国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俄罗斯的喀山等,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二战后在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的背景下,西方国家也主动规划建设一批大学城,如美国的夏洛茨威尔、麦迪逊、日本筑波等;中国的大学城概念由海外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首倡,是一种强大办学势力与资金(也有部分家乡宗亲血缘关系潜移默化起作用)通过改造与植入中国传统城镇村落而逐渐发展壮大,如集美学村、岭南大学怡乐村等[4];时至今日,国内外大学城均保持了与所在城市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与肌理融入,在社会综治方面,学生、教师、市民“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总体形成了良好的体系——学生安全教育不但内化于心,且影响了整个学村的市民的整体守范形成清流,成为“首善之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全方位建设,办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各大城市进一步拓展大学城办学内涵,在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的建设基础上,建设“城市-大学”(City-University)教育和科研综合体,打造学习型城市和知识型社会“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日益成为大学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安全建设的提出是提升安全素质,安全教育作为人们安全素质提升的重要渠道。作为社会治理的系统工程,以“一元多维、多方主体、复杂客体”为群体特征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体系必须进行重新构建,紧密围绕大学城内在功能性主体,整合各方面公共安全资源向心聚环靶向形成合力,创新大学城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构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5]、综合施策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

(二)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的理念

“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型大学城建设理念是构建“聚能-靶向”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基本前提。一是要不忘初心。“聚能-靶向”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初心,就是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6],就是在办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征程中贯彻“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这既是“聚能-靶向”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体系建设的最终归宿。二是要秉承综合治理施策的理念。“聚能-靶向”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一头是政府与高校,一头是社会和群众——任何社会群体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都不能缺少此群体以外的群体的参与。通过“聚能-靶向”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培育“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的公民公共社会精神,弥补群体间信息鸿沟,畅通群体参与渠道,优化公民共生参与的区域综治环境。三是以高校学生安全知识迭代的需求为靶向,各高等院校与政府综治部门、公检法机关深入研究符合现代大学城环境的安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精心设计、丰富内容、服务增效,实现大学城区域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润物无声、肌理交融、顶天立地,体现时代感、增强科技感,富有创造感、彰显人文感,促进大学城区域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发展完善。

三、实施大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的对策

(一)完善安全教育顶层架构

与依托自然城镇自然生成的大学城相比,“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型大学城建设理念更侧重于从政府组织模式、综治体系变革、安全保卫资源配置机制等全新的视角引领大学城治理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发展。一是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协商,在指导思想方面要有长远目标,把握大局观,做好统筹规划,才能未雨绸缪[3]。出台大学城整体安全与社会治理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科学擘画平安城市的宏伟蓝图。二是发挥政府、高校、高新企业、社区四方形成整体合力,树立“区域综治一盘棋”思维,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分工,形成统一目标中有职能分工、统分结合“一核四维”的大学生网格化安全治理格局。三是入驻大学城要相互协调、整体推进。主动适应大学城区域转型发展升级趋势,构建“群体-聚落”(Community-settlement)型大学城建设理念相适应的联动联防安全教育与治理的组织构架体系、数据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业务发展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6]。

(二)推进安全教育数字化教学

全面更新大学城综治数据基础设施,实现从各管理主体“背靠背”工作到数据链互联互通。推进建设“城市大脑”与“智慧城市”,加强大学城区域高速带宽、移动互联、安全可控、泛在智能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跨部门信息交互和协同治理的效率和水平[6],丰富学生安全教育素材。一是加快5G部署和应用速度。进一步开创“场景式”虚拟现实与应用。4K直播与VR(虚拟现实)、IPV6、NB—IoT(窄带物联网)等下一代网络技术与数字管理相向演进,统筹建设高校安全教育云平台、教学资源云存储、课程实践区块链等基础设施,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安全协同教育和课程效果。借助国家社会管理网络“天眼”实现城市特定区域与城乡结合部的科技管理、服务、监管的应用支撑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纵横协作、共享顺畅的一体化教育支撑伺服格局,加快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含实践)数字化中枢体系建设,汇聚海量高校学生安全有关数据,形成以安全案例数据为核心、课程体系为牵引、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教育目标课程“数据湖”、整合数据和样式标准化、实现“云端虚拟”课程教育教学实践[7]。

(三)深化教育体系技术吸纳

当前,新一代数字科技已经成为引领高校教育教学建设的新引擎。如果说数字技术前期更加凸显工具理性与技术迭代优势,那么现在和将来则彰显出浓郁[6]、鲜明的“聚能-靶向”赋能作用——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互联网与信息化时代的工具理性一定程度帮助了高校安全保卫系统教育工作者禀赋与“聚能”,合理优化形成“用数据与教育受众对话、用数据帮助教育工作者决策、用数据协助教育改革与服务、用数据开拓教育载体与视阈的创新”的现代化高校学生安全教育体系。诚然,任何的教育体系构建,核心与“靶向”还是不能“散光走神”——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序展开的重要因素是根据其内在联系构成的整体意识,系统构建安全教育整体水平,必须也要重视安全教育管理环节,提高安全教育管理水平,及时发现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不断通过数据分析与云计算等科技依托,探索解决方法,不断动态调整优化;同时,要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评估评价工作,深化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深入开展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调查研究,形成相对科学完整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评价改革制度框架。

四、结语

高校安全稳定是做好高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办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拓展大学城办学内涵,高校安全教育也要遵循大学城发展特征,与时俱进,意识到安全教育的时代性,并结合新趋势、新矛盾、新问题,必须强化协同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紧密围绕大学城内在功能性主体,整合各方面公共安全资源向心聚环靶向形成教育合力。本文首先从群体性相互干扰与共震、忽视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创新构建、安全教育停滞不前等三个方面对大学城社会治理与治安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完善安全教育顶层架构、重塑安全教育发展理念、推进安全教育数字化教学、深化教育体系技术吸纳等安全教育体系构建实施路径,望能为系统推进构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聚能-靶向”体系,创新大学城社会治理体制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大学城靶向高校学生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