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研究
2021-03-08齐艳霞车立红
齐艳霞,车立红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近年来,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困难与挑战日益凸显,对于步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是党和国家的理论主旨和实践原则,但以往大部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思想务虚层面的号召和呼吁”[1]。因此,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措施是克服困难与挑战、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决定》中,首次阐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这一论述,并作出系统部署,既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领域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性,又体现了我们党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前所未有的制度建设新高度、新视野。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科学内涵
《决定》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坚持这项新的根本制度是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做出的重要举措。因而,厘清这一制度的科学内涵,是贯彻落实该举措的前提和基础,需重点把握以下三组关系。
(一)要处理好根本制度与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之间的关系
《决定》第一次完整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须重点把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同时进一步指明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共同构成了彰显社会主义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党中央通过深刻总结而提出的一项新根本制度,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等特点,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具有统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思想始终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来开展的。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架构。坚持这项新的根本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统领作用,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影响着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建设,还在实践层面上指导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建设,二者必须符合根本制度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准则。就我国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讲,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其实质上就是坚持这项新的根本制度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准则的最好回应。
(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幻而作相应的调整,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将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终生信条,并在建设实践中验证了其科学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与我国基本国情结合起来,逐步上升为党和人民共识的意识形态。因而,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将其以制度化的形式确立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这一价值定位在意识形态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既彰显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真负责,又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自身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视为一项根本制度,即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4]。通过大力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活动,确保党内外思想领域的团结稳定。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未缺席,始终坚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结合的状态伴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之中,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根本制度层面。
(三)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与文化“多样”发展之间的关系
主流意识形态实质上是指在所有意识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具有一元性。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与我国大不相同,因而从未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淬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颜色革命’暗流涌动”[5]。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宣传西方文化,企图对我国国民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更有甚者,一些打着“自由、民主”旗号的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冲突的社会思潮来争夺发言权,企图撼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因此,在这复杂的背景下,要坚持一元指导,理性包容地对待与中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二、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制度化的原因
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5]。不论是步履维艰的过去还是前途光明的未来,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中还面临着很多现实困境。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必要性
这项新的根本制度是巩固党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刻在中国旗帜上,经过长期探索与考验,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建设、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完成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伟大创举,创新出新的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项新的理论成果不仅为先进文化和制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还展现出党不断进行时代性的理论创新的决心。将指导地位制度化的这项举措,是新时代党总结制度建设经验教训后的一次大胆跨越。
这一根本制度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标志着国家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攻克艰难的关键时期,在这艰难的背景和复杂的环境中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发挥团结民众的作用不容小觑。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努力奋斗,克服艰难险阻取得辉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不断拼搏、团结一心开创了新局面,最终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国走向富强之路提供了根本制度遵循,必须牢牢把握。
(二)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系统阐释了指导地位制度化的重要论断,既推进了我国制度建设工作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还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价值遵循。这项新的重要阐释,是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度自信的集合,也是历史和现实推动下做的最佳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且科学地汲取了党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教训,积极地将意识形态建设向规范性推进。
从理论上,习近平总书记汲取了意识形态领域制定各项具体制度的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在新领域、新空间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融合进行探索。指导地位制度化的重要举措,系统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若干难题与挑战进行了探究与阐述,同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开拓新领域、新空间、新境界的显著标志。
从实践上,人类历史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制度的变化。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克服复杂的困难与挑战,对理论进行着符合时代的创新,而每一次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变化都潜藏着内外联动的反应。对于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来说,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提出的指导地位制度化,既凝聚了全党和全体各族人民的热切希望,又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的任务进程。坚持这项新的根本制度,汇集了党和人民的精神支撑,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有效制度保障的作用。
(三)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上提及“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3]。这一论述充分显示了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重视的态度,同时对隐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复杂难题和挑战作了隐藏性阐述。具体表现为国内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交织、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的肆意传播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共同影响。
首先,受到国内各种外来思潮的淬炼。国内错误的社会思潮其本质上指的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否定了党领导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思潮。例如,“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它们披着装饰过的学术外表,以舆论自由和文化多元为借口,试图抨击马克思主义。除此之外,否认我们党的正确领导,甚至肆意妄为地公开反对和全盘否定正确的言论,意图打破人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这些错误的的社会思潮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甚至阻碍了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进度。
其次,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逐步面临了新的难题和挑战。当前,电子产品成为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用语笔笔皆是,像“富二代”“官二代”等相关言论,在高校很是常见。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消极的言论,导致一些“仇富”“仇官”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他们借助APP、各种浏览器等新媒体发表偏激的言论,并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使得大量非主流意识形态错误社会思潮快速发展,企图损坏主流意识形态在全体人民心中的形象,由此造成全国各族人民思想的混乱,从而将网络空间顺理成章地变成各种社会思潮的栖息地。
最后,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建设依然潜藏着若干难题,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创新进程缓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漫长的理论创新,取得了一次次优秀的成果,但同时自身发展和创新也在不断的面临挑战。西方社会思潮“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矛盾和发展趋势的精神折射”[6],实质上是企图通过错误思潮造成中国思想领域的混乱,从而破坏中国长期以来具有统一性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企图达到撼动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稳固的地位和威胁党的正确领导的目的。因此,要始终坚信党的领导,跟随党的步伐,通过指导地位制度化的举措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三、巩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重要举措
中国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就必须不断完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具体制度,充分将其制度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同时采取“硬性的”态度对网络空间中各种错误思潮予以纠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一)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把思想建设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始终是党中央领导集体最正确的选择,所以我们要从始至终的对其进行贯彻和落实,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意识形态工作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党既要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努力“打理好所负责的土地”,还要经受住对各级领导人“硬性标准”约束。同时要时刻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步伐,团结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共同创造出文明和谐、互帮互助的社会大环境。因此,要求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因为只有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放在党的手中,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细水长流,一路向前。
(二)纠正网络空间中各种错误思潮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进入新时代也代表着正式进入了改革开放攻克艰难的关键时期。在这艰难的背景和复杂的环境中,网络空间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实践工作始终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在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在其领域发挥团结民众的作用不容小觑。通过代表性的“领袖人物”引导,围绕经济、政治、民生、环境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题进行合理规范的探讨,同时充分发挥有影响力的网站和手机软件,例如使用“新华网”“学习强国”等软件来引导人民群众,促使他们对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产生兴趣,并进行关注和讨论。就政府方面来说,要发挥政府的力度,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发布正规的、具有引导性的意识形态新闻消息,促使人民群众了解更多关于国家和社会的消息,激发全体人民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从而推进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学校是学生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的主要阵地。尤其是在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出现边缘化或是态度松懈时,极易被错误的思想侵入,最终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新时代为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还要求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的安全工作,将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到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心上来。同时定期召开以意识形态工作为主题的研讨会,深入研究校园意识形势,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配齐且配强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贯彻落实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部署要求,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来确保高校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贯彻实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质上是对责任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的归属。首先,不论职位高低、大小,各级的责任主体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严格恪守党纪党规。通过解决现实问题来破解马克思主义标签化、意识形态工作软指标等问题。其次,要明确各级主体的权责与分工,细化政治与工作责任,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与决心,对工作中失责、失范的领导人进行严肃的责任追究。最后,对于网络中的错误社会思潮,领导干部要勇于直面问题,发挥带头作用,用钉钉子的精神来强化监管学校与网络,不走马观花,切实守住斗争的主要阵地。
无数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的制度屏障。因此,坚持这项新的根本制度是创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局面的基石,是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继续前进的学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