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审美研究

2021-03-08和洪星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内在美艺术美美的

和洪星 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民武装学院)

美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性格,使你的心灵得以净化,使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围绕美是什么、美的存在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好人生等方面对大学生审美问题进行了探讨,一管之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始终保持着对美的热爱和追求。美的领域无限宽广,美的魅力无处不在,美的激励动人心魄。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对美是什么、美的存在形式、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好人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审美修养,对于丰富大学生活,陶冶高尚情操,铸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美是什么

(一)客观说

客观说,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在物本身。牡丹本质上是富贵艳丽的,人们才感到牡丹美,才发出“唯有牡丹真国色”的感慨。

(二)主观说

主观说认为,美是一种只存在于观赏者心中的感觉,认为美在心而不在物,美是心灵的创造。[2]牡丹美,不是牡丹本身有什么美,而是人们把自己的审美态度投射到牡丹身上的结果。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三)关系说

关系说认为,美是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牡丹美,不在花,亦不在人,而在牡丹与人之间的关系。美不但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属性,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和评价,美产生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

(四)综合说

马克思认为,动物只依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造东西,可是人善于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懂得怎样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所以人类也依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马克思所称的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本质。林同华先生依据主观说、客观说、关系说、马克思说认为:美是一个流动范畴,是一个由无数固定范畴构成的流动范畴。美是自然、社会、艺术的形象显现的过程。林先生观点的精华是:美这个形象显现的过程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是人类心灵的对象化。此说法与鲍姆嘉通之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一观点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的存在形式

美的存在形式即美的具体形态。一般认为,美的存在形式可大致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四种。

(一)社会美

1.生活美

生活实践主体的人,在其各种实践活动中的“美”即生活美。第一,生活美主要是社会关系中人的美,人体现社会关系,则是通过人的行为。于是,有了人的“行为美”。美的行为一定是善的行为。第二,人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也有其“美”。社会环境美主要指非物质方面的社会环境美,即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景之美。

2.人的美

第一,外在美。首先是形体美。其次是相貌美。相貌美由人的头部之大小合适,五官匀称、标准,各部分搭配恰当而构成。再有是服饰美。人之蔽体御寒的服饰也有美。第二,内在美。内在美有两个主要内容:道德思想品质的修养、才能智力结构的创造性。无德有才或无才有德均不是真正的内在美。第三,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对立统一。两者的统一、两者的和谐一致是“人的美”的至高境界。但是,内在美是重于外在美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内在美因此有一些表现困难。但是,诚于中必能形之于外,其貌不扬可以通过美好的行动、语言、风度来弥补。当这些内在美冲破外在的重重阻碍而顽强地表现出来时,将会更强烈地感染人们,内在的和谐就会压倒外在的不和谐。《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但人们无不深切同情,觉得其美;相反,仪表出众的卫队长却被人们嗤之以鼻,觉得其丑。因为前者内在是美的,而后者内在是丑的。

(二)自然美

自然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已存在。但是,自然美之所以成为自然美,却是在自然的人化,即成为人的非有机的身体后才得以实现的。人化的自然是广义的人化自然。它包括未被人类直接作用的一些自然,如浩瀚的戈壁、皎洁的明月、寥廓的星空。“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自然美是在人们不仅认识到自然的本质属性,也看到它所反映的人的本质力量时,才由人们完善了的感性认识发现的。人们所发现的自然美,是由于其自身的特征,更是由于其与社会生活有着丰富、复杂的联系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美。

1.自然美重于内容

自然美不同于社会美,它的形式重于内容。自然美的形式清晰具体,而内容(某种暗示、象征、寓意式地反映社会生活)则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往往集中注意形式方面的自然美。

2.可以成为某种人类社会的寓意和象征

自然美对人类社会的寓意和象征是多方面的,完全可以见仁见智。同样是咏梅,陆游可以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调子低沉。而毛泽东可以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调子昂扬。

3.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之所以成为“自然美”,其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缺一不可。中国人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便与它们自身的自然属性密切相关,也与其社会属性密切相关。梅之冰肌玉骨,傲霜斗雪;兰的质秀清芬,淡雅幽芳;竹的虚心有节,四季常春;菊的西风卓立,蕊冷香寒;均既与其自身状貌有关,也与其与“君子”品格的相契有关。自然属性决定自然现象的形式特征,使其呈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社会属性赋予自然现象以社会价值、社会意义,它建筑在自然属性基础上,决定着自然美的内容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象征作用。

(三)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的造型美,表现为事物形式之间的结合关系。即美的内容显现为具体形象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就是美的内容存在的方式。

1.形式美的构成

形式美的自然元素,如色彩、形状、声音等与对比、对称、节奏、和谐、均衡、多样统一等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抽象共同构成了形式美。它们既是构成形式美的因素,又是形式美的具体表现。

2.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对称、对比、和谐、节奏等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也是同前述色彩、声音、形状一样的构成形式美的因素,是形式美的具体表现。第一,整齐划一。事物外表的一致性构成了整齐划一。这种同一形状一致的重复,构成了一种形式美,也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一。第二,对称均衡。整齐划一的缺点是单调乏味。因此,对称均衡这一法则就应运而生了。第三,调和对比。有显著差异的事物互相映衬,就形成了对比。如颜色中的黑与白,形状中的直线与曲线,声音中的强与弱。没有对比,意味着没有差异,没有矛盾,也就不成其为事物。第四,比例匀称。形式美讲究比例匀称。即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面积、体积等关系符合一定的比值关系,这种关系也应是匀称的。第五,节奏韵律。在形式美的元素中,色彩、声音、开关都须遵循节奏韵律法则来构成形式美。物质在时间、空间中运动所形成的某种对比、变化关系,即节奏韵律。也即色彩、声音、形状在构建美的过程中有秩序地连续运动。第六,多样统一而致和谐。和谐是对立面的统一,是不谐调东西的协调一致。黑格尔说过,和谐一方面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粹对立,因此它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和谐的要旨是“多样统一”,多样才能非单调,不枯燥;统一才能无散漫,不杂乱。既要于多样中见统一,达到乱中见整、异中求同;又要在统一中寓多样,臻于整中有乱、和而不同。前述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均是“多样统一”的具体化对称。对比,是于统一中见多样。节奏比例都是从多样中达到统一的具体途径。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对生活形象的捕捉、再现与创造。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体现,是对生活的反映,是美的形式。

1.艺术美的特点

艺术美的形式是有限的,但它所传达的情致韵味却是无限的。艺术美往往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第一,直接与间接的统一。艺术美是直接与间接的辩证统一,两者互为补充。艺术美的形式是直接,艺术美的欣赏者在这种直接形式的引导下,领悟了超过艺术美形象的思想,此即间接。艺术美直接性突出,则明快;间接性突出,则含蓄。第二,表现与接受的统一。艺术美应该具有表现性和可接受性。前者来自艺术美创造者的审美创造,后者来自接受者的审美态度,两者缺一,均难构成艺术美。

2.艺术美的本质要求

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总反映着一定时代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唐代的书法艺术崇尚“丰肥”,一反前代之“瘦硬”,是由于大唐国力雄厚,气魄恢弘所致,是“大唐气象”的曲折反映。第一,艺术美包含着艺术家的审美个性。艺术家辛勤劳动创造了艺术,艺术美是其审美心理结构物态化的表现。作家汪曾祺的小说清雅淡远,耐人寻味,即与其饱受老庄哲学影响,及师从沈从文有关。正是上述爱好及从师的经历,塑造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形成了其艺术之独特风格。第二,艺术美须对应受众的审美心理。艺术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但是,艺术又是社会的公器。艺术美的肯定、发掘需要受众的参与,需要受众与创作者在某一层面、某种途径的相契、共鸣。

3.艺术美可以表现生活“丑”

艺术美可以表现生活“丑”,其“丑”甚至较生活中现实的“丑”更加集中,更加鲜明。但是,艺术美中的“丑”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丑,不是现实形态的丑。它已经依照艺术美法则进行了富有艺术家个性特点的审美创造。

4.艺术美因其门类有别而各具特点

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想象艺术三大类。第一,听觉艺术美的特点。听觉艺术主要是音乐。音乐也可以说是一种时间艺术,它须依赖于人的听觉,在时间中进行。因此,它难于表现“具象”,长于表现“抽象”;常诉诸感情,少求诸理智。音乐即使有标题,也不过是感情的路标。音乐多具有空灵美、共鸣美。第二,视觉艺术美的特点。视觉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眼睛是人类接收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器官。因此,视觉艺术地位极为重要,给人的感觉也最为直接。视觉艺术擅长表现形象,难于表现抽象。电影因其是动态艺术,表现能力更为突出。视觉艺术多具有各种形式的具象美。第三,想象艺术美的特点。想象艺术主要指文学。文学美因其须借助文字这个媒介,方能传达给读者,因此,也有了一些间接特点。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读者在某种意义与程度上参与创作之想象美,也是其特点。

三提高审美能力,塑造美好人生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只有提高审美能力,我们才能陶冶美好的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使人生更加丰富、充实。第一,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美的欣赏和创造都是在一定审美观指导下进行的。审美观是在审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和具体形象性等特点。比如中国古代在评价人体时,有的朝代以清瘦为美,有的朝代则以丰腴为美,于是有了“燕瘦环肥”的不同审美追求。所以,审美观作为审美意识发展的最高层次,指导着人们去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青年大学生,只有树立了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吻合、代表人类共同追求和向往的审美观,才能提高审美的能力,使自己的审美修养趋向成熟、完善。第二,塑造美的心灵。古罗马时期新柏拉图派的创始人普洛丁说,眼睛如果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就看不见美。一个卑劣猥琐,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的人,怎么可能陶醉于贝多芬的音乐,沉迷于李白的诗?贝多芬说:“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心中没有高尚、美好的道德,很难使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相和谐,很难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第三,积极参加审美实践活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强调:“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狄德罗认为艺术的鉴赏力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只有多看、多听、多实践、多研究,有了丰富的审美经验的积累,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和欣赏。美的创造更是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从穿衣戴帽、烹调品茗、家居布置、种花养草、言谈举止、待人处事到创作艺术品,任何一种美的创造都要在实践中完成。审美能力体现于审美实践活动中,并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和锻炼。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审美的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内在美艺术美美的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内在美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所谓内在美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