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建设探究

2021-03-08蒲泽敏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传统

蒲泽敏 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

乡村景观文化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体现了传统乡村居民的共同生活观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华。加强乡村传统景观文化的建设,能够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存在建设理念滞后、设计规划不合理、乡村居民保护意识差等问题。对此,可以从加强保护力度、提高村民保护意识、大力发展旅游业、突出乡土特点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建设。

乡村景观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乡村生活环境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景观文化,是承载乡村地缘、血缘关系的文化共同体。政府应当加快乡村景观文化建设,继承并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进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当前乡村文化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理念滞后

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在长期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喧哗的街道、污染的空气怨声载道。因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农村生活,并在闲暇时间前往农村旅游度假,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乡村景观风貌。然而,也正是在经济发展因素的驱使下,部分乡村景观文化染上了功利化色彩,因过分强调景观的经济需求而忽视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在乡村景观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仅仅是将一些极具城市文化标识的景观设计堆砌在一起,并不注重其内在的联系,这样不利于乡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1]。

(二)设计规划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建筑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建而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它们或是消失在风景旅游区的建设过程中,被一片片翻新的仿古建筑所取代,乡村景观文化随之不断消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乡村规划、设计者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对乡土文化缺乏深刻认识,审美取向偏离主题。这导致乡村景观建筑千篇一律,出现同质化现象,同乡村传统景观文化相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景观文化的传承发展[2]。其次,乡村规划设计未贴近大众生活。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设计者未准确掌握乡村居民审美取向与生活需求,而仅仅停留在景观文化的表面传达上,不利于展示乡村景观文化精髓。与此同时,设计者未能够精准定位乡村景观的功能属性,只是片面地认为乡村景观等同于观赏性的艺术建筑,忽视了乡村居民的生活化需求,使得乡村景观形式化大于功能化,这不利于景观文化的建设。

(三)乡村居民保护意识差

乡村居民的生活是乡村景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景观文化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依托。当前,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的乡村青壮劳动力逐渐流向发达的城市地区,导致乡村人口急剧缩减,驻守在乡村大多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乡村生活逐渐冷清,乡村景观文化也逐步消退。其次,当前未离开乡村生活的农民因物质生活的相对匮乏而对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产生了漠视的态度,人们对传统景观文化缺乏情感的交流和传承,甚至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毁坏传统乡村建筑,使得乡村景观文化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还被进一步地破坏[3]。

加强乡村景观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一)加强保护力度

首先,不同于城市文化的喧嚣繁华,乡村景观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生态性。清新的空气、静谧的环境以及古朴的生活气息让人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带来的幽静安逸。因而,在乡村景观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最大限度地保存乡村原有的自然风光,减少工业化对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习俗,形成了极具差异化的乡村文化。其中,乡村的建筑是当地历史景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当前乡村特有的居民建筑、宗庙,甚至是一方矮矮的石碑,都是其浓厚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加强乡村景观文化的建设就必须保护现存的乡村独具生活文化特色的聚落和建筑,让其充分闪耀传统文化生命的光芒[4]。

(二)提高村民保护意识

乡村景观文化是在一代又一代乡村居民生产生活过程逐渐发展形成的,乡村居民是乡村景观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坚守传统景观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景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在逐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同时,还要做好精神文化的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强化其对传统景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观念。首先,通过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等多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外出打工的青壮劳动力返乡创业,提高乡村文化的活力[5]。其次,加大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力度,提高其人文素养,强化其景观文化的保护意识,引导村民成为一名合格的乡村文化的传承人。此外,乡村景观建设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景观文化又同设计者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息息相关,要想加强景观文化的建设,乡村景观设计者必须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因此,在设计规划乡村景观过程中设计者可以积极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提高对乡村景观文化的认识,进而加强景观文化建设[6]。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人文素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但其在发展之际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景观文化的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不断挤压乡村景观文化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城市景观文化在资本的裹挟下也不断涌入乡村,对乡村传统景观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而,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的作用,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考量,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乡村景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对乡村景观文化的保护,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乡村物质、精神的全面发展。

其次,传统的乡村景观文化的感受方式主要是通过视觉的感知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但其体验感过于肤浅和简单,难以为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因而,发展乡村旅游业,应当不断创新文化体验模式,让游客亲身参与文化活动,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为游客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象。例如,让游客参与乡村民俗庆祝活动、制作手工艺品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将乡村景观文化更直观、形象地展示在游客面前,让其充分感受乡村景观文化的魅力[7]。

(四)突出乡土特点

乡村景观文化极具地域性特征,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要想加强其景观文化建设,就必须突出乡村景观文化的主要特色——乡土文化气息。首先,农耕文化是乡村景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越典型、越突出,乡土气息越浓厚,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强农耕文明建设。例如,将传统农耕生活记录下来,提炼出其中诸如耕种、收获、犁地等典型景象,进行艺术性设计,使其同工艺品和公共建筑等物质载体紧密联系。

其次,乡村传统服饰、饮食与当地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是景观文化的独特载体。因而,在乡村景观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来营造乡村特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继承乡村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添加时代文化特征或是当下流行元素,让人们充分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此外,在营造乡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而应当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时代文化特征,实现乡村文化景观的特色“现代化”。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传统
景观别墅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乡土中国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