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究
2021-03-08王安石哈尔滨商业大学
王安石 哈尔滨商业大学
文章讲述了为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渗入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路径,使高校认识到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一路径不仅可以体现该理念融入管理工作中的价值,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而且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行业的体制改革。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国家教育部门极为关注的话题,通过以人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进而确保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性、民主性、公正性。高校应加强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树立学生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为高校确立经营目标,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同时还能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实现管理理念的指导价值。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老师应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使管理工作得以有效、有序的开展。高校应加强管理人员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并要求其能够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使管理者了解并分析以人为本理念的概要和内涵,同时明确该理念渗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路径,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而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此外,学校应提高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效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改变传统生硬的管理模式,通过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也可以通过树立教学典范的方式,加强老师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重视,并对先进教师进行表彰,调动其他老师的工作热情,同时让受到表彰的工作人员,讲述其工作经验,促使更多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效仿,实现以人为本理念渗入工作的有效性。改变高校学生学习观念也可以推动管理工作的进行,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学校应该从多个方面加强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师可以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自己的教学助理,不仅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还可以实时掌握班级中每名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控能力,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老师的工作量。
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能够为我国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尤其是从事和教育有关的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及素养,进而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并使该工作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为了保证高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现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的最终目的,高校应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明确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师管理团队,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如今,很多高校管理队伍的成员都以本科学历为主,毕业后便留在学校从事学生的管理工作,因缺乏管理实践,致使管理人员缺少相关的管理经验。同时又因成员没有极高的理论素养,导致高校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高校在组建管理队伍时,需加强每一位成员的专业素养,要求其掌握与管理和教育有关的学科知识,并具备良好的生活作风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事业的发展。此外,相关的负责人应明确教学目的,并根据老师的综合素养及能力,进行成员筛选。在确定成员后,需定期开展管理相关的培训课程,提高成员的管理资质,为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负责人也需将道德品质、管理经验、奉献精神作为考核的标准,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此外,让高校内部的全校师生参与到监督的工作中来,进而找出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并及时改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1]。
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监管。在建设制度时,需遵循三项建议:首先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学科建设和体系建设,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配合教师实现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其次可以借助网路渠道,完成院校的宣传与推广,向更多人展示其优势、成就、教师团队、教学理念等内容,进而提高院校在教育行业中的竞争力。以这种方式提升高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从而扩大招生力度,增加学员数量,以此获得更多的教育资金,为该校建设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提供经济保障。最后是健全管理工作过程中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参与力度,保证管理制度建设的有效性。
此外,高校的科研工作也是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而科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是确保科研工作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具备优秀的创新思维、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丰富的教学实践,才能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使更多高校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院校不仅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还应着手于科技的研发工作。而科研工作的开展更加明确了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并利用激励机制辅助科研工作的开展,进而增强科研力量。高校如果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对科研工作进行鞭策,将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参与者的心理活动,不仅会阻碍科研工作的进行,还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实施。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决定高校发展的根本,院校只有认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才能够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与实施,进而为高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该种教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被不断弘扬,通过践行这一理念,使更多管理者明确其相关意义,在设立教学任务以及目标时,围绕学生而展开,并采用先进且科学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仅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使管理工作发挥其最大效能,并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想法,在其遇到困难时及时解决,明确培养社会型人才的重要目标。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这也间接地稳固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并在多个领域开拓了海外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加入我国发展的建设中,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院校需具备超前的思维以及洞察力,并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具专业素质的人员,科学合理的渗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可能的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为我国高校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2]。
培养学生管控能力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实施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为了实现该理念的有效渗入,应从根本上开展融合管理计划,通过提高学生自我管控能力,促进理念教学的有效开展。事物发展的条件是外因,而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因,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需将内因与外因相互结合在一起。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过渡阶段,而老师的任务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包括学生的管理方面。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但却没有将这些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导致学生的作息极其不规律,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重视自我管理组织的完善,进而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对学生们的管理工作。高校还需充分做好每一项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进而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使其认识到自控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这些从学校角度出发的举措都属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学生通过自我升华,实现自控能力的提升属于影响学生发展的内部因素。
学生应合理规划自己的空闲时间,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并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眼界,并在活动中完善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将法治与人治相结合,避免因长期开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后,对学生管理模式产生巨大的主观影响。高校利用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约束,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管控能力的提升,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有效渗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以及老师不仅需重视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应明确以人为本理念的渗入方法,通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等方式,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高校还需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