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2021-03-08吴京京

梧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智能化思政

吴京京

(上海财经大学 浙江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5)

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思政教育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及正确观念的培养、形成和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得益于我国互联网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将智能化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在改进我国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方式的同时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部分高校领导与教师对于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及教学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1]。同时,部分高校也存在对于智能化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矫枉过正的情况,过分重视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形式,对于高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所以,高校及教师应提升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思政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及全面发展。

一、智能化时代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智能化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首先,智能化时代的科学技术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需要以及高校学生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高校思政教师的理念也需要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更新。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补充的技术前提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更新与补充提供了技术保证。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同时,智能化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为高校学生推荐学习资源,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对高校学生的学习偏好以及学习习惯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推荐教学资料,帮助高校学生节约学习过程中查找资料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知识结构的认识,弥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3]。智能化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传统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提升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真实性,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情况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弱化周围环境对于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的影响。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革新的技术基础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是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可借助技术手段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感官进行扩展与放大,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高校教学方式的创新及教学质量的提升,改变传统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课堂气氛低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将互联网这一传播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高校思政教师进一步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逻辑以及工作思路,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流畅度。同时,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高校思政教育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网络思政教学设备的熟练程度,对于高校思政教师网络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更新的技术保证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一次全方位的创新。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还有助于进一步更新高校思政教师的网络教学理念,与网络思政教学工作相适配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指导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更准确地把握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网络教学理念的更新对于高校思政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还有助于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不再拘泥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借助技术手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仅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组织形式,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4]。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效率与质量提升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推行受阻。同时,部分高校思政教师虽切换了网络教学形式,但在教学模式与理念上仍固执己见,对于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智能化教学设备作用的发挥以及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也是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部分的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高校各教育主体的重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领导作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负责人,对于各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工作效率,对于高校其他工作人员以及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学工作的执行力度以及配合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各教学部门之间的配合以及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部分高校思政教师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支持与践行力度有限。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不够,有个别教师仍坚持自身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网络教学的优势及智能化教学设备的优点,不利于高校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思政教学内容背后的意蕴,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最后,部分高校学生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形式的接受程度虽然较高,但在实际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学生甚少在课余时间浏览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课堂秩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老套

科学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并未充分改善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导致自身在智能化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首先,部分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教师虽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教学方式,但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网络思政课堂上无法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及时的交流互动,影响了高校思政教师在线教学工作针对性与个性化程度的提升。其次,部分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进一步更新,使其在网络教学过程中仍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无法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资料查找,不仅不利于高校学生良好学习观念与习惯的养成,对于其实际思政观念形成以及政治觉悟提升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5]。最后,部分高校尚未实现线上与线下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在实际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线上思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分离的情况,个别教师在线上的教学内容并未在线下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贯彻,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在言传身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使得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科学完善的平台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顺利开展,还有利于高校教师互联网操作能力的提升及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但在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在整体设计、颜色布局、栏目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导致高校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兴趣程度不高,除了教师要求之外,部分高校由于思政教育平台界面设置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学生对于思政教学网站的浏览次数有限,影响了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其次,部分高校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思政教学平台稳定性与安全性不高,使得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作弊与刷课的现象,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导致高校思政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对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对于高校教师后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后,部分高校太过重视网络教育在形式上的新颖性,导致个别高校的在线思政教育课堂出现了娱乐性过高而严肃性与专业性不足的情况。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性与严肃性较强,但有的高校对于智能化教学工具及网络教学形式的运用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四)过分重视人工智能作用的发挥,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智能化教学工具的辅助,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智能化教学工具及网络教学平台。但在实际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过分重视教学设备作用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首先,个别高校的教学定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使得有的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中过分关注教学设备的使用,导致在实际网络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本末倒置”情况。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若过分重视人工智能作用的发挥,就会使得高校思政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与了解程度下降,对于学生思政道德觉悟的提升及其全面发展帮助有限。其次,部分高校教师在实际网络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重技轻人的倾向。部分高校对于教师网络教学技术与能力的要求过高,但却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的关注。思政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与素养,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与熏陶,但有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过分强调教师教学技能以及对于网络教学设备的操控,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际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反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智能化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策略

智能化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既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同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革新也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加强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宣传,提升高校各主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高校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督促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提升教学质量[5]。此外,高校还要进一步维护网络教学平台,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一)加强宣传,提升高校各教育主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科学有效的宣传方式对于高校网络思政教学工作接受程度的提升以及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中,首先,高校领导以及相关宣传部门要加强对于各项宣传媒介的运用,提升高校各教育主体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接受与配合程度,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高校不仅要依靠线下宣传及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的支持,还要充分发挥网络在传播上的优势,通过校园网、本校教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帮助高校各主体进一步明确网络思政教育对原有思政教育工作的提升和改善,提升高校各主体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相关文件的学习宣传,组织高校领导在详细分析与研讨相关网络思政教育文件,帮助高校领导深刻理解网络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开展方式,提升高校领导对网络教学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推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最后,高校教师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对于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度。

(二)加强高校教师培训,改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方式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与引路人,对于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及健全人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作为网络思政教育课程的主导者与推动者,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重视现代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将网络教学模式与思政教学内容充分结合,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思政水平的提升及其全面发展。在智能化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推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首先,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思政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但区别于传统的思政教育,网络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要求较高,所以需要高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强化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进行表扬,以此为学生树立些榜样,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意见进行鼓励,促进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思政教师的职后培训,促进高校思政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转变,同时还要鼓励高校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对于网络教学设备的熟练程度,进一步掌握在线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提升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质量[6]。最后,高校还要注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要关注高校在线网络教学工作的质量,还要将线上教学内容与线下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不仅要打好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理论基础,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将所学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以及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既是对我国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次机遇,同时也是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次考验。所以在今后具体的工作中,高校首先要进一步培养和引进网络技术人才,加强本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提升高校思政网络平台的承载力,避免由于同时在线学习人数过多等原因而导致的网络卡顿,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师生的教学质量以及学习效率。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安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数据及个人信息进行及时加密与保存,同时也要杜绝部分高校个别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作弊及刷课现象,在提升教学平台安全系数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界面的排版与设计,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思政教学的严肃性与专业性,避免由于网络信息手段及智能化教学设备的运用而产生过度娱乐化倾向。

(四)平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人工智能与人文关怀的运用

智能化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不仅是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其核心目的在于借助此类先进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7]。在具体工作中,高校教师首先要明确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不能由于教学设备的新异性而产生过分重视教学设备而忽略教学内容的现象。在高校网络思政教学考核工作中,在教师教学评价上对教学内容与方式的重视程度也要高于对教学设备的运用,在评价上应着重考察教师的课堂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质量,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其次,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度,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通过建设师生在线沟通机制以及线下意见箱,及时了解学生在智能化时代网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最后,高校还要在教学定位上重点突出对于学生的重视,在教师教学工作中,通过优化教学评价考核标准等形式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及实践能力,智能化教学设备仅仅对于教学过程起到辅助作用。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明确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智能化思政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