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设计的跨学科融合教育探究

2021-03-08宋晓真

文教资料 2021年23期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设计学科

宋晓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学科在高度细化、专业化的同时,开展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对于跨学科的定义,艾伦·雷普克曾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一书中提出:跨学科研究是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进程,对于一些只凭单门学科无法解释的过于复杂或者宽泛的问题,需要以学科为基础,通过两个及以上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内容整合见解,从而达到更全面的理解和认知。跨学科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选择对他们有意义的课程建立跨学科途径。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已几近成熟,有非常完备的理论系统,也展现了很多卓著的实践成果。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复杂程度之高、难度之大,对于设计教育者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他们不仅要对自己所属学科有深入了解,对一些外围学科也要做到加强认知甚至做到灵活应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断改进。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开拓和应用,艺术设计在不断产生新类型、新样式与新的分支的同时,更是出现了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交叉、表达重大社会文化主题的综合性设计,不断催生出更多具有综合性特征的新兴艺术设计专业,大大拓展了现有艺术设计学科的疆域与视野,但是同时也存在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落后等一些相应的问题亟待解决。

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加强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教育科研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推动“跨学科融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这对当下社会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正面作用。

一、欧美艺术设计跨学科教育的创新实践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开始从“学科导向”转向“问题导向”,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西方很多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日趋系统化、整合化,以美国和英国为例,为了解决跨学科、跨专业问题,在艺术设计领域能有所突破,他们利用学科间统合的新理念,通过相关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建设来整合相关专业知识体系,在一些新学科、新业态、新技术和新的交叉性成果方面成绩斐然。

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类型比较宽泛灵活。得益于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美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处处体现合作精神,这种合作大到与不同国家、社会之间,小到本校不同院系、师生之间等多个方面。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以建设跨学科设计教学与研究机构、跨学科设计教育项目等组织方式,整合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推动综合性跨学科设计人才 培养。

欧洲国家的设计教育模式与美国设计教育模式不尽相同,以英国为代表的很多欧洲国家的设计教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家和政府在背后推波助澜。英国的跨学科设计教育是英国社会转型及产业升级的真实写照。为了跟上日益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在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连接,大概从2005年开始,英国高等院校成立了创意产业高等教育论坛,增设集艺术设计、商业、工程、科技等于一体的新专业,通过综合性实践项目与教学课程相结合等变革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些方式也成为后来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主流和核心 特色。

总之,国外跨学科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注重多学科、多专业、多院系之间优势互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有很多可取之处。

二、艺术设计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新的专业内涵需求

在传统的专业学科领域,教师和学者往往基于本学科惯有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对于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教学缺少学术自觉,习惯于以单一学科思维进行教学,对于加强综合与跨学科的号召与鼓励,往往因缺少科研的支持、跨领域人员的调配与支持而很难突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学科上本应该是一个整体,现实情况却是界限分明;专业上本应该百花齐放,现实情况却如出一辙。设计要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需要融入社会需求的各个层面。

艺术设计教育新时代,需要新的专业内涵来支撑。作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内涵不断丰富与延伸,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和多学科特征,它应当与诸多学科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联系。如果没有这些相关学科的支撑,艺术设计教育就很难发展。

(二)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性需求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变化体现在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习模式的改变。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人才具有自主性、多元化、交互性等特点。跨学科设计教育,就其本质来讲,是充分利用跨学科的资源与知识并进行融合、整合,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能领略到专业间知识的交叉融合与补充,有助于开阔眼界,提高审美认知、创意思维、创新创业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处理很多涉及面广的复杂性问题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做到拓宽综合知识面、发展系统化思维,实现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均衡发展,培育“通”“专”人才。

(三)跨学科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意义

当前,如火如荼的社会变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其内容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从学科的发展角度看,目前艺术设计的内涵已发生改变,以前仅限于实用美术的范畴,比较狭窄,现在扩展到了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大多数领域,比如现在很多院校已经设立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及数字艺术设计等,都可以算作艺术设计的学科范围。进行跨学科教育,其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我们要重新审视艺术设计的新内涵,设计教育是一个集科学性、逻辑性,甚至社会性、应用性、市场性和审美性等于一体的一个多角度、多领域和多理念不断融合、不断创新的过程。它能够将不同的学科、产业、品牌等融为一体,利用自身特性开创艺术设计审美与思维的新局面。

三、艺术设计的跨学科融合教育策略

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对内对外各个维度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对艺术设计这类综合性极强的交叉性学科来说,设计的作用也是设计的时代使命。要想实现跨学科多维度的融合,需要在对学科属性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与跨学科之间的壁垒,统筹科学规划,不断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构建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和策略。

(一)联合设计产业界,打造跨学科创新教育平台

作为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设计教育之所以蓬勃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内在需求的结果。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不同学科协同发展,才能凸显联合创新能力在创意产业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作用。

未来艺术设计的实践势必会从工作室转向实验室模式。这样一个转向其实需要我们从最基础的角度出发进行底层建构,建立以学院为轴心的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的实验场所,将设计教育有机融入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中。科研、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模式是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办企业及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以个人驱动的一种实践方式转变成跨学科团队合作方式,并且以服务优先、利益分享为原则进行校企联手的市场运作,让工程师、艺术家、科学家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一种协作的方式进行创造,探索创造性实践应用和设计策略的潜力,以改善服务和产品的开发。这个跨学科的教育实践恰恰与产业界和科技界的跨领域创新实践不谋而合。产学研的协同创新不仅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撑,对于教育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为产业带来创新活力。

(二)归纳跨学科多维度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生成机制

与过去纯艺术的概念相比,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创造的多样性、设计的统合性,更加注重实验和探索,已然成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生活。设计教育的方式和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调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主动关注社会需求的价值倾向,在课程设计上需有所创新,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引入交叉学科,拓宽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入和实用,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强竞争力。

首先,随着设计岗位的竞争日益激烈,学校应注重反映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进行科学的社会调查和论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与拓展专业课程,注重课程体系改革与传承的关系,加速设计教育的升级,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结合本区域优势,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制订特色课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立足于自身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学校的育人特色。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善于将地方特有的优势资源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将其转化为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不仅能够为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服务,还能够实现课程结构的多元化,形成健康合理的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传统文化。

再次,强化应用,与时俱进。课程要有实践性和应用价值,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和信息。

(三)清晰培养目标,定位多元发展的专业层次结构

传统封闭的教育环境、同质化培养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各级院校有必要制订清晰的培养目标,按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体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多元定位与不同发展层次。有鉴于此,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和艺术设计学科交叉性的特点,把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分开培养,定位多元发展的专业层次结构和办学格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分类、分层次进行,避免课程设置随意性和盲目性。我国高等学校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类型也应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才能在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构建中真正做到及时调整培养方式、专业结构及课程体系。

比如研究型高校主要开展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是一种通识教育。这就意味着对多学科贯通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需要模糊专业界限,打破学科内的专业壁垒,打散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在课程设置中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逐渐创造新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为目标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有实践性,具备较强实用性方法及适应社会的复合能力。在跨学科教育教学中,须明确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性定位,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体现出通用性知识与专业技能整合相近的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职业要求与发展潜力并重融合发展。

(四)强化教育特色,构建多元融合的创新人才结构

创新教育是艺术设计的核心,现代艺术设计以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设计学科的发展高度依赖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设计教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依靠教育各环节的协同合作。所谓创新型人才,指的是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还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从整个文化体系和教育制度来看,我国还远没有完全形成适宜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培育公民创新意识的文化环境。校际资源、教育层次之间缺乏有效共享与联系的机制,这使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培养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设计是一个系统的程序活动。通识理念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没有专业限制,艺术和设计与其他学科一样,培养的是广泛的基础人才。设计人才不是纯艺术家,也不是纯工程技术人员,它的本质及其交叉的学科属性要求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必须对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践语言必须千锤百炼。熟练掌握相关设计技能,是提高在社会实践中的适应能力的首要条件。如果缺乏宏阔的艺术视野、文化视野,就会被狭窄的界域限制未来的长远发展。严格来讲,学生创新素质中的许多方面并不能在短期内以量化方式呈现,这就更需要向其他学科借鉴、学习。基于历史、文学、哲学,乃至经济、法律、信息等学科多重知识的交互影响与支撑,使学生突破单一领域的限制,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有助于从多方面思考问题,透过表层看到事物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发展规律。学生的思考角度和思考方式势必更加立体和多元。当这些潜在思想反哺行为时,学生的绘画创作、艺术设计势必会更加深刻且富有创造力。

四、结语

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是普及化,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必然促使其更快地走向普及化。在进行跨学科教育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从多个层次多个视角出发,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创新体系,为中国的现代文明社会输送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设计人才,这才是未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跨学科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星.云.海》
《花月夜》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