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方向探究
2021-03-08刘英丽
刘英丽
(唐山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根据教育部新制订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教材质量承载很多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期望,影响我国几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成长发展。[1]同时,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策略的主要来源。教材是教学理念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规定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模式。[2]
大学英语教学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主要标志是《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制订和颁布。《指南》提出全新的课程设置,包括“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三大类,而且提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课程建设原则。各高校可以根据办学目标和定位,建立本校独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教材编写者们要以《指南》为依据,对编写教材的目的、要求、内容、难易程度等做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教材。
一、大学英语教材的简要回顾
综合李荫华和董亚芬等学者的观点,截至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大致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从1961年至“文革”;第二代是从1979年至1985年;第三代是从1986年至90年代中期;第四代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第一代和第二代教材基本上以语法为纲,有的吸收了结构主义的成分,强调句型操练,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他方面少有顾及。第三代教材开始按大纲要求进行编写,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础训练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普遍加强听力训练,予以说、写、译关注。教材突破单本书的传统,开始向系列化发展。在第四代教材的研发过程中,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教学改革的举措,包括2004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修订、网络教学的试点等,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开创了空前的历史新局面,涌现出了诸如《大学英语》(全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新时代交互英语》、《21 世纪大学英语》等大量各具特色的新教材,并从纸质平面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目前,在《指南》指导下,以注重知识创新、教学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开创教材建设的新纪元。
二、《指南》背景下的新一代教材的建设方向
“教材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编写要体现新时代新要求;教材建设要有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内容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材建设的目标在于培养适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充分体现个性化。教材编写理念需要积极更新,打破传统,在策略上引领教师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材建设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化和教学资源移动化的方向发展。
(一)多元教学目标与教材类别多样化
根据《指南》要求,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得心应手,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根据专业性质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些课程可以根据不同学校和院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定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或者任意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应选择通用英语,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要求通用英语教材选材做到题材广泛多样、语言规范,打好语言基础。选材要遵循“三性”原则,即趣味性、知识性、可思性。此外,选择课文材料要注意经典性与时尚性的融合,科普性与文学性的融合,使选文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文字经得起推敲,这两个融合是教材可教性与可学性的保证,也是教材生命力之所在。[3]
对专门用途英语定位的明确是《指南》区别于以往大纲的重要一点。专门用途英语是通用英语课程的扩展,旨在培养学生在学术交流中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与国际专家学者无障碍沟通,同时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渠道。把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英语语言教学相结合,是英语应用能力的高层次表现,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学校和学科特点的真实写照,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途径。[4]
专门用途英语包括学术英语和职场英语。由于职场英语更多的是需要结合实际工作才能有效习得,因此关于职场英语的定位、教学研究及教材建设等在高校层面少有涉猎。相反,学术英语和通用学术英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通用学术英语侧重各学科英语中共性的内容,侧重培养学生所属学科的英语学术素养和学术表达能力;专门学术英语教材按照学生所属专业进行编写,如财务、金融、医学、法律等领域,根据需要纳入校本教材或学科系统内教材的范畴。笔者建议,通用学术英语教材按照学生所属的5个门类、62个一级学科中相近学科大类进行分类编写。教材可以涉及学科内容,但应该比较浅显、通用。选材和任务要具有真实性。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应基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结合学生所在专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综合分析和设计。编写人员应由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组成,对教材内容、话题选择、核心词汇和语言要求等方面通盘考虑,开发出能真正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的优秀教材。[5]
跨文化交际类大学英语教材属于专业基础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编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各国文化差异,知识性和实用性并存,开阔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为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在内容上新教材的编写可将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学术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
(二)办学层次多元与教材层次多元化
中国地大物博,地区间发展有很大差异。各地区高校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为了满足个性化的教材和教学需要,我们要因材施教。《指南》制订了三级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学目标应做相应调整。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对象都应有明确的规定,教材编写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笔者认为,对于教学型高校的多数学生而言,入学时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通用英语课程仍然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这些高校可选择《指南》提出的基础目标,通用英语课程一般设置216课时(即1.5学年)。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可在后期开设相关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研究型高校,学生英语水平较高,可按提高目标选择高标准教材。基础英语阶段的通用英语教学安排144课时(即1学年),之后开展学术英语教学。对于生源优质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英语生源较好的一些高校,学生可免修通用英语,直接学习学术英语课程。相应地,教材建设需要针对不同水平和专业,开发针对不同起点、适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材,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通用英语教材的编写要突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和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统一起来,使他们能够把从课本里学到的语言运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首先,积极关注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材编写理念和教学方法,了解、跟踪、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理论、模式和方法。其次,充分考虑国情,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文化差异、心理认知过程都具有中国语言文化的特殊性。[6]第三,考虑地区差异和学生差异,比如教材开发时要迭用有难度梯度的教学材料。教师可先用测试题评估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发展水平,之后再根据测试提供的结果,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学习内容。对于通用学术英语教材,开发时须构建在目标群体的调研基础上,以保证实用性。已出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即使对于英语水平很高的学生来说也是难度过高、缺乏实用性的。[6]因此,对通用学术英语内涵的理解很重要。它侧重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适合同一个学科下所有专业的学生修读。用英语听讲座、阅读文献、撰写学术文章和参加学术讨论应该是学术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根据目标群体选择难度合适的学习内容是关键。
专门学术英语教材属于内容型教材,侧重特定学科专业(如医学、法律、工程等)的语篇体裁,突出培养有具体专业特点的语言技能。因此,教材编写时要秉承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与学生所在学科的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例如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教材内容可以和医学基本知识、医学道德和医学发展等有关专业方面的一般知识结合。专门学术英语教材的目的是要提高学习者在专业领域内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多元教学模式与多模态教材
《指南》提出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要不断创新,特别提出要加强最新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元化教学资源。比如利用网络慕课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个性化学习,以满足未来个人发展需要。
新教材在编写时需要在体例、练习设计等方面做出较大突破,英语教材质量有很大提高。笔者以为,要突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重新审视科技的作用,构建包括纸质教材、数字化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等多模态的教材资源体系。纸质教材是多模态教材的母体,也是组织课堂学习讨论的主要内容和材料。编写时既要精挑细选课文材料,还要精心设计围绕主题的各种讨论和各种真实的输出任务。建议把听说读写整合为一体,把输入输出整合为一体,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任务交际型模式。[7]
网络教学平台除承载数字化资源外,还应具备自主学习功能,在线的同伴互评、反馈、讨论功能,测试功能,个人进展记录功能等。此外,该平台还应具备教学管理功能,使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参与及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8]近年来,基于移动终端的碎片化学习具有灵活度高、针对性强、吸收率高等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计和构建移动英语学习平台。
综上,一个多样化、多模态的教材不仅需要在教材媒介和载体做调整,随着时代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要跟上时代步伐。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助推信息技术与高校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结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倡导回归教育本质的背景下,大学英语应更好地发挥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展现其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识变、应变、求变”的新形势下,适应“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等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思路,探索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融通中外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强化科学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这正是《指南》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材建设的目标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