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新理念与新路径
2021-03-08陈淑丽
王 毅,陈淑丽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对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1]放眼过去与立足当下,精准思维早已延伸至我党深化改革和社会治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将精准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所形成的“精准思政”新理念,不仅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以贯之的办事风格,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在精准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有规律性、针对性、时代性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思政课获得感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检验思政课程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更是保持思政课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核心要义。因此,如何在认识层面将精准思政理念理解透彻,如何应对新时代全媒体快速发展带给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种种挑战,如何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融入精准思政新理念,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课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研究新视角。
一、精准思政的深刻意蕴
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体名词。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思维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和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效思维方法。精准思维得以成立,在于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精准”二字实质指的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高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事物发展的实效性和发展性。精准思政是精准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运用。所谓精准思政,是指在结合时代背景前提下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群体及独立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具体现实问题,加以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精准识别、分析、追踪和解决,从而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精准思政这一新理念,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将精准思维落实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会大大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和实效性。
把握规律性是精准思政的前提。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2]128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把握好其中规律,认识透其中本质,才能聚焦到某一点上精准发力,有效地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这是新时代高校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根本遵循。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优势,从而精准掌握学生获得感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对症“教学”,对人“教学”。精准思政之“准”就在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最快、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在把握规律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和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把握针对性是精准思政的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其中,针对性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难点,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新方向,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目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性不强。这种互动性被“大班教学”“教师所讲与学生所需有所滞后”等因素所削弱,没有学生真正的思想“问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依据各高校思政教学的需要和实际,分层次、全方位地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精准思政之“准”就在于始终以针对性为立足点,这不仅仅是思政课面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态度,更是思政课教学的新目的、新的落脚点。
把握时代性是精准思政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鲜明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思政课教学带来新机遇。全媒体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依托平台,应当被好好把握和利用。教师应将思政课融入全媒体中,且一以贯之。当前,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话语权也有效提升。然而,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引发出一系列的道德、政治等方面的不和谐,与我国主流价值观不符且背道而驰的错误价值观和多元思潮正大肆蔓延至国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再者,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人们的需要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更是注重一种有品质的美好生活,而这种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从社会到思政课堂、从思政课堂到社会,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敏锐的时代“嗅觉”加以解答和引导,使得思政课打破固守成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新面貌、新变化促进思政课的新发展,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思政课的时代感,从而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准思政之“准”就在于对时代的深刻把握,并善于将思政课融入时代变化发展的潮流中,赋予思政课新的时代使命和时代活力,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充足的时代条件。
规律性、针对性、时代性包含于精准思政的深刻意蕴中,三者内在联动的协调有利于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新的价值方向。[5]把握好规律性和时代性是思政课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把握好针对性是对思政规律和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解答。
在深刻把握精准思政规律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将精准思维与思政课相融合,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真真正正地有所获、有所得、有所感的同时,也更加需要注重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与传统思政课堂话语导向受影响
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为鲜明特征的全媒体时代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在给思政课拓宽教学渠道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会给思政课教学目标及话语价值导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始住民”,其生活、工作和学习受到网络环境的耳濡目染。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9月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7.0%。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比例为19.9%,各类学生的占比达23.7%,而受过大专、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8.8%。[6]这足以说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网络潮流中。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多元社会思潮,因网络媒介的传播而影响广泛,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及历史虚无主义等影响巨大,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阻,以至于话语实效性不强。而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且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信息素养,可能会在网络上出现盲从现象,而发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另外,在传统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为突出和重要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其思政课堂所传播的意识形态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都能很好地传播给学生,使学生有较强的获得感。而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自主通过多媒体等途径获取信息,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所想要的知识,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长此以往,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便会受到影响,致使思政课堂的话语导向价值不足。
(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烈与“信息茧房”的主观认知制约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成长环境、思维特点和行为表现不断呈现出新特征和新变化。追求个性的自我意识、时尚化潮流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大学生感到目前思政课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不足以满足自身需求,因而产生主观认知上的局限性。同时,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知识与中学思政课框架内容的相似性,使得部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预期效果有差距。再加上现实社会中一些与思政理论背道而驰的社会现实会在一定程度上蒙蔽部分学生的双眼,导致其不信思政理论知识,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不易产生较强的获得感。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在给学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和拓宽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会对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造成一定影响,使其受困于“信息茧房”。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由于部分大学生群体的思想不够成熟、个性较为活跃,长期信息的单一性和狭窄性使得某些大学生可能会出现主观认知上的误识,认为思政理论课是一种假、大、空的说教理论,脱离社会实际,对他们没有多大用处;也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影响,使之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致迷失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无法自拔。总的来讲,全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具有追求平等、自由和批判性的特点,如何精准识别、培养其认识理论学习的习惯和偏好、特点和规律,激发其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其理论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理论与实践的获得感,仍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精准思政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
精准思政的开展并非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或整体思维的忽视,而是依据精准思维的指导,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探索方法,从而以“精准性”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完善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不强大多在于对思政课的规律性把握不当、针对性有所缺乏、时代性不强等。因此,将精准思维融入思政课堂中,必须得从精准把握思政规律、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准讲授教学内容及精准探索教学方法四个层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到实处。
(一)精准把握思政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
把握好思政规律,关键就是要正确审视学生思想变化,不断总结学生成长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全媒体时代的出现和不断推进使得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下的学生群体在思想、情感、心理上的了解存在部分盲区。因此,必须要精准把握思政规律,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情感变化,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第一,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特征和学生问题。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惯性思维和教育定式,并依托信息技术对每一个教育个体的特征及问题进行把握分析,实现教育个体的“独立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育个体进行有效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转变育人理念、教学观念,努力适应全媒体的潮流发展,主动融入学生的媒体圈,感受全媒体时代下学生情感、心理等各方面的变化,针对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并在育人过程中不断总结凝练新时代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规律、新理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引领。
第三,注重精准捕捉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要突出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着手,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教学,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精准把握一些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结合部分学生的特殊问题加以补充与完善。
综上,精准思政要求应在掌握和探索思政新规律过程中把脉学生思想政治问题,在结合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制定与学生期望一致的课堂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最大化,从而增强其认同感和参与性,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二)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坚定政治方向,全方位强化思想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高度突出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意义。思政课作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学科,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导向作用,应当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整个思政课堂,在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第一,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相比于其他课程,思政课是一门具有鲜明政治属性的课程,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意识形态的主渠道。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就要从意识形态出发,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情怀。因此,思政课必须要坚持以政治性为灵魂,以科学的政治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在思政课堂上,要通过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着力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加强学理性探索中更科学、更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收获满满的精神食粮。
第二,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政治理论的传授,更在于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的传播,是指引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的特殊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思政课所传授的知识更具有价值性和知识性,是传播国家大政方针、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确定好每一门思政课和每一堂思政课的具体目标,注重将更多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将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融入课堂教学目标中,以“显性”和“隐性”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大学生;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思想理论回应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在事实判断的过程中学会价值判断,学会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精准讲授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时代同频同振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由“获得”和“感”两部分组成。其中,大学生只有在思政课堂上有所获,且是实实在在的得到,才能有所感,才能有发自内心、真真切切的感悟。教学内容的精确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一,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有针对性,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成效,这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关键。精准思维指导下的思政课必须要对准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精准思政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气”。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应当注意文字的简洁性、朴素性,要以学生读得懂、读得清、读得会的标准编写教材;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可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利用插图、漫画等素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要善于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选准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注意避免全面的“理论灌输”,否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第二,要加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抽象性而言的,旨在以精准制定、讲授更贴合学生群体生活实际、学生思想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真情实感的思政课堂,收获实实在在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生活气”,要从生活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地将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在思想上提升对思政课的认同感。
第三,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深刻时代背景。思政课作为一门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时代变化的课程,应当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首先,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新时代,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将立德树人的总要求细化到每门思政课、每堂思政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中,从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履行好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其次,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要将习总书记最新的讲话精神和思想理论融入教材中,且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要将课本上的内容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下讲解,借用时政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理论的领会和感悟;最后,要与社会、学校实际相结合,挖掘区域内实践发展的特色内容,并且内化为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案,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精准发力教学方法,实现思政课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7]224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依托于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拓宽了信息的获取渠道,电脑和手机等便携式的学习载体成为学生群体获取知识、了解未来的重要方式。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运用得是否恰当、灵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是否有获得感。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基本出发点,积极转变思政课教学观念和精准实施教学方法,努力跟随全媒体时代发展脚步,争做新时代“全媒体”思政课教师。
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把握思政教育过程的连续性。要结合全媒体展开教育教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按照不同划分标准(比如学科专业、教学班级等)统计,在遵循学生成长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分众化、分阶段的思政教育,确保在校教育的衔接性。例如针对新生多开展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联的直播,利用网络文化作品创新性地来回答新生大学生活适应性问题;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多制作有关学习、人际交往的短视频等形式的网络作品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观和恋爱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针对毕业班则多开展考研、保研、就业等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做网络直播在线解答等,实现教育引导对象的全覆盖,总体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8]。
第二,在思政课堂上,思政课教师教学要注重将全媒体舆论传播规律和思政课课程特点相融合,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抽象枯燥的理论术语转化成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大众化语言;把空洞的说教融进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文字作品、影视作品及实证新闻中,让主流价值浸透生活又润物无声,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思政课教师除了课堂上教学方法的精准,更需实现增强课上课下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思政课教师要利用QQ群、微信群和学生取得持续联系,共享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将课程中的重难点梳理后分享给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巩固;思政课教师可以透过网络,以平等的身份、具有亲和力的文字语言进行“虚拟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思政课课堂教学和线下联系实现了教学手段上与学生的无缝对接,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思政课认知的同时,更是提升了其内在获得感,促进了精准思政的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