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文化传播路径

2021-03-08张永第石京儒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文化产业 2021年9期
关键词:民生传统媒体媒介

张永第 石京儒 长春工业大学信息传播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步入新时代,新媒体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媒体传播途径。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随着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流行,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较为明显的挑战。受众快餐化的阅读方式,新媒体特有的更为灵活的传播方式,让媒体传播变得拥有更多可能[1]。就电视节目制作而言,因为受众群体的变化,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更多地把重心放在民生新闻的制作中。因为民生新闻更贴近生活,更能够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但传统的电视制作方式流程繁琐,呈现效果呆板,也很难做到良好的文化传播。因此如何才能够在当代新媒介环境下将电视民生新闻制作得被大众接受,也就成为了当今媒体人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

(一)新媒介概述

新媒介是基于信息与电子科技的不断革新,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新兴媒体形式。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而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多元化媒体终端获取资讯。

(二)新媒体传播特征

新媒体方式下,媒体传播变得更加大众化。媒介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关系。新媒介下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不再单一地接受信息,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分享者与记录者。而且区别于以往的传播关系,传播者与受众间距离更短,更快捷,同时互动性也更为强烈。

(三)新媒介环境下民生新闻特征

新时代下的民生新闻,任重道远。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为基础,走基层群众路线,听取百姓意愿,报道百姓生活焦点新闻。使民生新闻运用百姓之声诉说百姓之事,提升了百姓对事件的关注度,让百姓有了平等交流的话语空间。同时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疏导百姓思想。引导舆论朝积极方向发展,实现了舆论监督功能,促进构建和谐文明社会。

传统新闻体系内的当代的民生新闻,需要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沉得下去的品质,需要民生新闻的制作者真正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深入基层与人民打成一片。民生新闻在传递家长里短信息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党的喉舌,充分地传播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信息。

二、新媒介环境下媒体融合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播渠道不具有时代意义

随着当前国际以及国内的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新闻媒体行业在不断地更新完善,新设备的出现对媒介传播路径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信息技术丰富了新媒介生态环境,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从2020年上半年的数据可知,我国网民已达到9.4亿。年轻人现在流行网上冲浪,所以网络平台对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有着良好的效果。电视民生新闻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相结合,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相关自媒体方式传播,借助互联网发展优势,拓展电视民生新闻信息覆盖面,使民生新闻呈现便利化、个性化特点。

(二)受众群体单一且很难拓宽市场

由于传统媒体较之当前时代来讲,缺乏一定的新颖度,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群体限于中老年人,很难取得年轻人的青睐。这种情况对电视民生新闻文化的传播产生了阻碍。就近几年的数据来看,以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帮就灵》栏目为例,作为一档比较年轻的电视民生栏目,其电视收视主力军主要为中老年人以及35岁以上的女性观众。诚然这一年龄段以及女性这一群体,现在已经成为了电视的主要受众群体。但是作为传统媒体,特别是代表百姓发声的电视民生新闻,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肩负起媒体革新的重任。

而与吉林电视台不同的则是四川广播电视台。在2020年,四川广播电视台深入挖掘媒体融合,推出了线上短视频新闻内容品牌“四川观察”。一个星期5个爆款短视频新闻内容,一个月涨粉1000万粉,一年上十几次热搜……凭借着短视频迅速闯入了大众视线,成为了年度最具网红气质的民生新闻媒体之一。

由此可见如何拓宽收视市场,开发新的受众群体,运用媒体融合发展,寻找新的可能契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节目形式固化

传统媒体在新闻节目制作方面,显然驾轻就熟。电视发展至今30余年,总会第一时间发布国内外新闻,观众也自然地习惯于通过电视去接收准确的新闻信息。因此,电视台获得了极高的公信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时代的新闻节目也面临新媒介的挑战,而更新改版,就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新闻媒体需要“颠覆”式的改变。“颠覆”传统思维,激发灵活的创作模式。“颠覆”显而易见的预期,为受众创造更多的可能与新闻点上的惊喜。总的来说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将新闻内容进行形象的联想再制作,在“颠覆”的基础上遵循媒体发展的行业逻辑,“颠覆”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探索。

三、电视新闻节目的有效传播路径

(一)改善节目架构,将电视民生新闻融入创新性元素

这是一个讲求“出圈”时代,新闻节目也应顺应时代,灵活运用电视拍摄技巧,在节目的质量上下功夫。同时也应该培养新闻类电视节目记者,灵活采集信息[3]。打破传统的工作流程。

(二)定位新的受众群体

借鉴新媒体的制作流程,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采用较为适合的节目形式,尽可能地融入新媒介背景下的时代元素。也许刚开始转型探索的话,会有些找不到方向,因为不知道受众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哪里,但是完全可以通过摸索,在原有固定受众群体的基础上逐渐找到新的受众群体[4]。在找到后,要善于“抓住”受众眼球,然后陪着稳定受众以民生新闻内容为桥梁,展开互动。应该让民生新闻在百姓中生根,急民所需,想大家所未想。以本土化为主要阵地,找到民生新闻的主要矛盾点。

(三)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的政策选择与战略取向,意义深远。新媒体不只是冲击了传统媒体,更是在改变世界,在改变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运动方式,在改变媒体与使用者的关系,在改变公众的信息消费偏好、信息消费行为和消费体验评价标准。传统媒体今天的转型,已不能只是一般的转型、一般创新,而必须是颠覆式创新,媒体融合亦然。仅仅想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工具,而传统部分仍一如既往,并不能有效增强传统媒体的适应能力与竞争力。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从内在去接受新媒介,并且深入地去探索发展与转型的道路。

总 结

综上所述,在新媒介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但其实从某些程度上说,是挑战也是动力,媒体融合已然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多元生产与公众信息获取“去中心化”之间的结构性失衡,让媒体公众的动态流失成为媒体转型所主要面临的问题。这种情况特别是在网络技术等相关的产业的蓬勃发展的前提之下,要求电视新闻媒体人聚焦社会民生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强化故事性、强化解读的方式聚合引领受众。在新媒体与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紧跟社会的热点动态,保持创新的敏感度,用最为准确且被更多年轻人接受的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相关报道。传统媒体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顺势而为,但是同时也要肩负起传播党的声音、讲好本土故事的重任。

猜你喜欢

民生传统媒体媒介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