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引导对策研究

2021-03-08王玮徐艺白莲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微时代社交思政

王玮,徐艺,白莲莲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2.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微时代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采用手机、Ipad等便携式可移动电子产品作为媒介,采用微信、哔哩哔哩等App 作为应用载体,以微信息、微媒体、微社区等形式进行传播交流的时代[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时代”文化充斥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学生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获取广阔的空间,不但扩展了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 应当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及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从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让高职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1 “微时代”文化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新媒介的产生将会改变人类的感知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出现新的社会行为[2]。 ” 微时代下产生的新媒介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也对人们的感知方式和思想行为带来了影响。 尤其是当代高职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土著人”,其思维和行为都呈现出新的面貌。

1.1 互联网思维的形成,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微时代”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不论是在人际交往、学习阅读、自我表述还是休闲娱乐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日常生活已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和电脑可以将虚拟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交互融合、无限对接,呈现新的生活场景。如“有问题找度娘”“食堂等餐就餐刷抖音”“坐公交车看电子书”“刷‘微博’关注社会时事”等。 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全天候在线”,想吃什么,手机点个外卖随时送到宿舍;与教师、学生随时线上沟通,展现了“身体在场”和“身体不在场”的随时切换。

1.2 自我意识更加强烈,情感交流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变化

在“微时代”文化影响下的高职学生非常具有自我独立意识。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在思想、感情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我见解。微平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生活、娱乐平台,学生们可以通过微平台进行个人情感的表达、情绪的宣泄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每个学生都是自媒体”,学生的自由话语权很大,他们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地点发起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或者发个朋友圈分享自己正在品尝的美食,或者晒旅行中的美景,或者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和感悟等, 朋友们也可以在微信息下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进行互动,通过这些方式高职学生自我渴望被关注的心理也充分得到了满足。

1.3 社会关系的交往与融合

随着网络社交的发达, 虚拟空间的交流成为微时代的主流,这种社交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以“QQ 群”“微信群”“抖音”“小红书”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成了当代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新场所, 也是在学生中影响最大、参与度最高的网络社交软件。高职学生在互联网上的社交互动正从“熟悉空间”逐渐扩展到“陌生空间”。 学生使用虚拟的身份在流动而分散的“陌生空间”里游走,不断探索与自己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从而与陌生人建立从“陌生”到“熟悉”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沟通深度[3]。

2 “微时代”文化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存在的问题

2.1 依赖移动终端,学生精神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

从休闲娱乐到购物支付, 从学习阅读到办公写作,从社交到信息获取,互联网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高职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手机控”是对当代高职学生的真实写照, 学生们已经习惯睡前看手机、吃饭看手机、走路看手机,甚至每隔几分钟就要拿出手机确认是否有信息。 “手机生活化”给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 许多大学生在离开手机时会产生焦虑和恐慌等心理状态,损伤学生的身体健康,失去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学生会控制不住的玩手机游戏,发信息,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不利于老师课堂授课。

同时,“手机生活化”也可以体现出高职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自身发展的困惑。 微空间里充满了新鲜事物和娱乐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填补高职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内心的空虚。 学生逐渐习惯通过互联网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种“心理满足”下,高职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个人未来发展规划的意识,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 “不执着于未来,活在当下”成为许多高职学生的口头禅,他们只享受眼前的生活和学习, 甚至有些学生持有不挂科混毕业,毕业随便找份工作,即使不找工作也有父母养活等观念。 这些思想行为都体现了学生的精神空虚和缺少对人生规划的意识。

2.2 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集体意识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手机、社交软件、网络游戏,他们对现实社会不感兴趣,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由于隔着屏幕的沟通导致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的分离, 无法通过眼神、 表情等要素准确地分辨、表达出双方的真实感受,不利于精神交流[4]。过度依赖手机进行社交沟通, 会使学生参与现实交往的欲望降低,从而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他们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夸夸其谈”,在现实生活中却一言不发,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愿意参加学校集体活动。 这样很容易削弱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更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网络社交过度将会给大学生在真正的现实交往中带来无形的束缚。

社会上各种思潮相互交融, 并通过互联网渗透到高职学生中。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高职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当代学生大多数都有着富足的物质条件, 他们更在意的是个人情感的体验,自我价值的体现。高职学生对于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没有意识到优秀的班集体,需要优秀的个人,更需要一个团结的集体。 他们认为,集体是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 可以彰显个性、 增长见识、提高自我能力的地方。 由此可见,当代高职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是集体利益。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虽然对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益处,但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淡化的集体意识, 会使学生缺乏大局意识, 不利于个人发展和长期的人际交往。

2.3 网络言论随意化,网络行为失范

当代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能够快速学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社交、消费、娱乐等。学生在日常与人沟通交流时, 话语里经常伴随着网红词汇,如“盘他”“尬聊”等。“贴吧”“微博”“小红书”“B 站” 是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这些微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话语环境以及表达自我感想的多种渠道。 学生们在“微平台”提供的空间里,仅需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发声、发表言论并获得好友的留言点赞。 然而,由于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缺乏自律性,缺乏对信息好坏的甄别能力,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以下特点:不经过慎重的考虑, 仅凭自我感观就在微平台发表个人观点,转发、点赞、评论不实信息,发表的言论存在无逻辑性、无营养性以及随意化等特征。

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关注突发事件、社会热点等,并对其进行转发、评论,由于网络谣言、网络语言失范等现象经常发生,因此他们的舆论能量不容小看。以散布网络谣言为例,2020年10月24日, 一则关于集美某职业学校的谣言在网络热传, 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经查,魏某是在与朋友聚餐时听到相关不实消息,并配以网络下载的来源不明的图片,并将消息发布在微信群中,后该消息被大量转发扩散,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行为体现了他们的道德意识不强以及对于问题深刻思考能力的匮乏,吸引大量的公众注意力,浪费公共资源的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 “微时代”文化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3.1 科学理论引领, 增强微平台的思政教育感染力,扩大思政教育的工作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5]。因此,在“微时代”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育人、育情、育心”的原则,既要重视科学理论的引导作用,也要重视高职学生的精神感受。将传统思政教育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例如,利用学校网站、公众号创建网上党建园地、大学生思政主题教育互动版块,充分利用网络微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观念, 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微平台里,扩大主流思想舆论,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利用网络元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微元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思政教育的工作广度。例如,找到日常生活中流行的网络词语、平民化的语言和主流权威语言之间的突破点,开展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与时俱进,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紧跟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爱好,不断增加新内容、改进新技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 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生动, 用真实的人物事迹感动人们、鼓励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3.2 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素养,加大舆情监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在网络发达,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当下,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网络信息辨别、网络行为的管理等素养,以免被不良的网络信息所迷惑。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 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以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为素材,通过党团活动、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推送相关文章等方式, 促使学生主动关注了解网络素养问题, 提高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自制力和社会责任感,做中国好网民。

高职院校应当健全对大学生的舆情监测机制,随时跟踪反馈学生在各社交平台的舆论动态, 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处理,控制不良舆论。对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的不满情绪和不良心态进行有效疏导, 对学生散布不实言论和煽动性话语要第一时间进行教育引导,控制不良舆论的传播[6]。 严格做好舆情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障学生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成长。

3.3 线上与线下融入思政教育,引导高职学生自我管理

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真心实意地为学生办事,才能真正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迷茫时指引方向, 还要实现教育引导工作与学生自我管理间的协调配合。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进行有效沟通,避免学生用非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全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集体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现实的集体中,感受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乐趣;通过开展集体学习学生手册、 优秀生学习生活分享会等活动,倡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自觉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作息习惯。让学生自觉找到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的平衡点, 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微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

3.4 将“五常”文化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 新的道德体系是以传统的道德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 鲁迅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应当“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7]。可见,在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五常”文化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巨大的意义。

以“五常”思想中的“仁”来培养学生的爱心。“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的关心和尊重。高校可以通过演讲、征文、辩论赛、报告会、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爱心;以“五常”思想中的“义”来增强学生的正义感。 引导学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要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大局为重。 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和道德品质,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一个有作为的人;以“五常”思想中的“礼”来培养学生的文明感。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凡事有个度,不做违法犯纪的事情;以“五常”思想中的“智”来培养学生的聪慧感。智慧有先天的遗传,更有后天的努力。我们要引导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增长智慧,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活学活用。经过动脑思考,将所学的知识从“学会”变成“会学”。 以“五常”思想中的“信”来培养学生的诚实感。 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要求言行和内心所想的一致统一,不虚假,它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无形的但又最具有说服力的“通行证”。 塑造诚信要从小事着手, 不仅包括做错事情要勇于承认,还包括不欺骗人,在荣誉面前不把别人的功劳揽作自己的等等,让诚信发挥其必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忘初心, 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专业技能,跟上时代发展趋势。切实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使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 不断提升高职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微时代社交思政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社交距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