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探究
2021-03-08鲁卫洋
鲁卫洋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1 孝道教育内涵和背景
孝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代大学生中占主导地位。 但不乏经常会出现有部分学生对这一传统美德的淡忘和忽视, 或者是孝道践行滞后[1]。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大学生的孝道意识,现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自我意识四方面分别提出对策与方法。
2 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
2.1 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
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风气。 孝道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比如,社会上的一些爱老孝老社区活动、敬老模范的评选,还有主流媒体对孝道的正面宣传等,这种大环境促进社会孝道的发展, 个人也会受到这种积极的孝道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孝道文化得到大力发展[2]。 消极的社会风气会给孝道的发展带来一些反面的影响, 如果转变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时, 就会使个人对孝道产生错误认识,给予一个错误的指引,致使个人践行孝道的能动性下降。
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不仅需要调动社会中每个人的积极性,更需要一些有效的宣传媒介[3]。首先,不仅在传统宣传方式上,要通过传统电话、广播、电视等平台,搭建孝道教育平台,加大对传统优良文化宣传的力度和深度。 其次, 还要利用现代化的媒体平台,拓宽孝道教育的途径。互联网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代大学生更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世界平台去了解大学生和社会公民的孝道思想, 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只有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孝道教育氛围, 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可孝道。 在一个积极良好的孝道文化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励该群体践行孝道。所以,积极宣传孝道文化,表彰孝道模范,展现优秀事迹, 让民众认识到社会各方面对孝道教育应负有的责任和义务,在整个社会提倡学习孝道教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道德风尚观念, 更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人类的进步。
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践行, 不只是靠个人的自觉,同时也需要有权威的法律做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抚养父母的义务。 ”2013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增加了精神赡养的条款,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把孝敬老人写进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孝道文化进行了保护, 同时也对全民的孝道修养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这主要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作用, 具有外在性[4]。在实行时,应注重法律对人们的教化作用,让孝道内化到心,让全体人民都发自内心的践行孝道。
2.2 明确学校孝道教育的主导地位
2.2.1 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
高校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孝道的前沿阵地, 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 人文修养的重大责任,高校不仅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对在校大学生的孝道文化的培养, 这样才能确保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 孝道文化教育应成为衡量一个当代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这就首先要求高校应把孝道文化教育写入教学大纲里[5]。除此之外,高校在推行孝道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抓好、抓牢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确保孝道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贯彻执行, 还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对于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和担任的每一节课都要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的一个很好的渠道, 可以更好地将高校孝道文化教育融入并丰富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 但国内高校通用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孝道文化的内容较少[6]。现实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较少涉及该方面内容,教学方法单一,不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影响孝道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孝道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就要增加孝道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占比, 使当代大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接触到孝道文化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课在孝道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在通识课中开设有关孝道教育的课程, 使大学生加深对传统孝道的理解,汲取传统孝道文化的优秀部分,摒弃其中的糟粕,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现代孝道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拓展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学校定期评选出孝道先进模范,举办孝道主题讲座,开展孝道实践活动,将孝道内容加入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为当代大学生讲述正确的孝道行为,用身边的人物事迹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诠释新时期孝道的内涵。
2.2.2 丰富孝道教育的载体
高校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最佳场所, 推行高校孝道教育需要良好的孝道教育环境。 这就要求高校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 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和教学资源,营造校园内的道德氛围,吸引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孝道实践活动, 最终达到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目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人在环境的影响下会不自觉地养成习惯, 加强大学生孝道文化教育,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孝道文化教育也可以加入班集体的团日活动, 让孝道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可以设置专栏,加强校园宣传,每年评选出孝道模范,通过生动的实例来鼓舞学生, 同时也对一些不孝的行为进行批评。 用这种对典型人物优秀事迹的赞扬和对孝道缺失的谴责, 让当代大学生对孝道文化教育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学校还需要利用自有广播、校报、户外显示屏、板报等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和引导。在大学校园内形成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良好风气。
2.2.3 建立孝道教育的长效机制
学校教育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只是育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 不应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 而是应该注重培养综合素质高的综合性人才。
“孝”字不单单是一个空洞的字眼,它最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 知行合一是达到理想效果的有效方式,更是孝道践行的最高层面,高校对孝道文化的教育不仅要重视内容, 还要注重践行。 如在中小学课堂,可以通过诵读并践行《弟子规》,积淀优秀的孝道文化,达到养心、雅行的目的,使学生在儿童阶段就可以接触到孝道教育。 到了大学,更应将孝道教育延续下去,帮助培养大学生对未来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感。 应加大对大学生在高校孝道文化教育方面的日常践行培养, 这样不仅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孝道观念, 还能提升其孝道意识。只有理论没有行动,孝行就失去了它自身的意义,孝道的道德修养是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所以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 还要把日常践行作为孝道教育的重头戏。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依赖自己的父母,不能给予父母足够的关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孝道教育。 高校的孝道教育还应该针对学校中的各种专业、各种年级进行不同的教育,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孝道活动, 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大学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孝道、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2.3 加强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2.3.1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孝道教育
家长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 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正确的方式,首先应该让孩子从根本观念上了解到孝顺父母这一基本道德, 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子女示范孝顺父母, 自然而然地让子女形成孝敬父母的意识, 并且让子女意识到孝道不仅是最基本的一个礼仪道德,还是做人最起码的规矩。
作为家长应主动和孩子沟通、谈心,父母在生活中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 这样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和谐的家庭环境,子女会有更多的耐心聆听父母的见解, 也能够营造出一个和睦、 融洽的家庭氛围。平等、民主的教育方法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所推行的,在整个家庭成员中,父母虽然是家长,但在家庭地位上和孩子是一样的。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如果父母高高在上,不给孩子任何的自由和权益, 这样会使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隔阂。
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溺爱,理性施爱于子女,注重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树立正确的孝道教育观念,强化孝道教育,并从一而终,才能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这样更利于培养孩子们的优秀品格。
2.3.2 增强家庭成员以身示范作用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父母通过自己的行动示范,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方式。 ”90 家庭教育要言传身教,他们的言行和举止,都会在子女成长的道路上产生莫大的影响,如果想要教育出优秀的子女,家长们就要身体力行,起到模范作用,和自己的父母保持和谐优良的关系,从自身做起,孝敬老人,多和子女与长辈交流互动。 父母自身践行孝道的行为和举动所产生的感染力比口传更强, 教育作用也更有效。
父母在家庭孝道教育过程中, 时时刻刻都要为子女做出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感染孩子,也应该深刻的意识到自己所有的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 自己要从自身和小事做起,严于律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时常去看望长辈, 陪长辈聊聊天,做做饭,给他们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让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 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孝道。 父母要为子女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这些都对他们以后孝道观念的形成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2.3.3 构造家庭和谐氛围
事实研究证明, 父母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相处融洽且氛围和谐的家庭, 孝道的教育才能实现更好的效果。 在家庭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 认识到在一些事物的看法上同子女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父母同子女多在情感和生活中加强交流,多谈心,增加双方理解、减少对方的隔阂。为家庭孝道教育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这样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更能改善家庭的生活质量。
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行灌输在子女的身上, 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与自身曾经的遗憾去约束要求子女, 牺牲子女自己的梦想,这些都是在教育中错误的沟通方式。
在对子女进行孝道教育时, 家长应积极引导子女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思想感情, 只有在父母与子女平等的家庭关系中,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成功实现孝道教育的真正目标。同时,孩子也要对父母的安排进行考量,在确认是否正确之后再执行,避免盲目遵从, 否则就会在成长中逐渐丧失属于自己的判断意识,最终成为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人。
2.4 提升自身的孝道修养
2.4.1 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自己能够控制自我行为和思想意识的一系列活动总称为自我教育, 是学生实现自我目标的有效过程。 自我教育最后所取得的成效是常规教育无法媲美的,“自我教育是指个体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为最终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可以轻松地实现在学校传统教育中和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实现的教育。
优秀的孝道修养的形成不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需要本人的自我教育。自律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通过思想道德规范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传统的儒家思想将其称之为“慎独”,大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主要是通过自我反省来培养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时刻监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自己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最终才能达到提升自我修养的目的。自我教育的优点有很多,首先,大学生本人既是施教者又是受教者,既是相互对立的,同时又是可以相互转化,这两种身份可以起到共同监督,共同进步的作用。 其次,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学习和不断积累沉淀,自身也形成了对孝道知识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自身对孝道教育学习的积极性。 自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者把自身转变为积极、 主动学习的主体, 在践行孝道上慢慢地养成良好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孝道在大学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沉淀和升华,从而把孝道教育内化为当代大学生孝道修养, 从而提高敬老、爱老观念。
2.4.2 强化中华孝道文化认知
孝道观念作为孝道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 决定了自我认知的高度。继承其中的优良成分,摒弃不适于时代的成分是正确的孝道观念; 孝道观念的形成与中华孝道文化认识的深化,往往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一方面,正确的中华孝道文化认知能使人们辩证地看待传统孝道, 在孝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 我们要正确对待其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社会发展现状和孝道现状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正确的孝道认知, 而正确孝道认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时代的孝道内涵,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
2.4.3 提高伦理道德修养
孝道作为一种品德修养, 不可能单靠几天的心血来潮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通过刻苦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目标, 因为任何一蹴而就的提高修养水平的行为,都只是一个表面的假象,必须要保持热情, 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不断反思自我的精神去主动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地提高伦理道德思想修养。
实践证明, 加强伦理道德思想修养能不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积极地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引导的作用, 同理可得, 孝道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才能将修养水平最终内化, 成为自己所特有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内涵。
2.4.4 知行合一的实现
只有努力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践行孝道。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在理念上接受孝道教育,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还应将孝道理念灵活地运用在现实生活的实践中,比如,关爱自己的父母,多加关注父母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减少父母的压力,在不断实践中实现自我独立。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扩大对身边事物关爱的范围,不仅要关注自家老人, 也要将爱心奉献给其他年龄较大的长辈,带动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 孝道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念的缩影和折射,反映并影响着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的自治能力和社会化程度较高,并且承担着家庭和谐和社会建设的双重责任,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 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还是对于家庭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长期来看,提高大学生的孝道教育水平应该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这4 个方面入手,相互联结,共同作用,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所期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