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增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四维解析
2021-03-08陈彤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重庆400041
陈彤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研究生部 重庆 400041
“红岩精神”是在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在国统区复杂险恶的环境中,以周总理为核心的中共南方局在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历史塑造丰碑,精神引领未来,在当前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建设中,红岩精神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维度发挥着正本清源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一、红岩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远大目标的追求和近期目标的实现,忠诚自己的政治选择。以国家利益为己任,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不断奋起抗争,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奉献自己的一生,体现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二)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共产党人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国统区广泛争取国民党中的抗日力量,争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及国际舆论的支持,壮大了抗日力量,推动了抗战胜利的最后到来,南方局十分重视文化界在抗日民族解放运动基础上的团结,对大后方的学者、作家等文化人士教育、引导和团结,两次成功地组织对他们的疏散和隐蔽,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保存了大批文化精英。这些文化人士的爱国热情通过作品充分展现,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工作环境极其复杂,国民党反动派实施“融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共产党员遭受政治迫害,被绑架、暗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共产党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革命操守,把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作为自己的目标,勇于牺牲和无私奉献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
抗日战争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但国民党并未停止对共产党人的迫害,周总理主动要求留在重庆,坚守阵地继续战斗,领导着中共党员在凶险的形势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沉着冷静、化险为夷。南方局领导和培育下的广大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特别是重庆解放前夕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英烈,临难不苟,实践和诠释了伟大的红岩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
二、红岩精神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四重价值
(一)经济认同:转变发展理念 助推乡村振兴
1.推动乡村振兴 提升生活品质。乡村振兴以文化振兴为重要内容,以乡村文明为重要保障。红岩村可依托红岩精神基因传承,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对红岩精神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利用,统筹旅游、宣传、扶贫、党史文化、文物保护等部门,拓展红色产业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制定完善红岩精神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加强对红色遗迹等建筑的保护利用、合理开发,运用整体性和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资源。抓好红色教育培训项目建设,用红色文化的传承助推乡村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2.引导经济生态建设和消费观念理性转变。红岩精神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宏观层面上,红岩精神所表现出的公平正义及团结的价值观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环境下对经济生态的建设有引导和调节作用,有助于市场主体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营造清朗的市场环境。微观层面上,红岩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具有求真务实的理性价值,在引导人们理性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纠正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超前消费等错误的消费观,树立理性消费观和科学的经济发展观。
(二)政治认同: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1]。红岩精神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论,反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抉择。在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的背景下,发扬红岩精神可以让广大人民自觉增进对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筑牢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三)文化认同: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深化思政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周总理曾在红岩村主持工作时规定“所有在渝的公开机关,包括新华日报社都以星期四为‘党日’或学习日”[2],要求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新时期,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深刻了解体会红岩精神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融入红岩精神,将红岩精神蕴含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价值取向通过教材和教学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优化大学生的信仰体系,提升自身素质。
在学生活动和学生工作中融入红岩精神,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在参观红岩精神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中了解、传播和践行红岩精神从而提高党性修养、道德修养,促进其成长成才。
2.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红岩精神所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关键时刻的创新和理念变革,使中华民族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这样的创新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源头之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红岩精神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传承发展。首先是创新理念,对其蕴含的深远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探索,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将其理论变得更为鲜活生动,在更广泛的层面上通过影视作品、研讨会等进行传播,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其次对红岩精神中所表现的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在对待边缘意识形态态度上。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3]。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兼容并蓄,互动整合,不将其看成一种对立关系,引领其他意识形态一同发展。还要把握好底线思维,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线,将主流意识形态内化为民众追寻和认同的理念,其中就包含了民众对红岩精神的认同与发展。
(四)社会认同:强化社会主义社会的情感认知
红岩精神在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和斗争精神,能促进社会共识和社会人格的形成。首先爱国精神体现出责任担当的社会伦理,以周总理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心系国家民族安危,抛头颅洒热血顽强抗日,这对倡导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责任伦理有着巨大影响。
其次是红岩精神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对社会性格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在利益固化,价值多元的的背景下,红岩精神的思想驱动力和精神塑造力,在整合价值冲突,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的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的过程中,营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舆论,展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
山河为碑,历史为证。不忘初心,面向未来,大力弘扬红岩精神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准确理解红岩精神在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中发挥的四重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