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现状与路径探析
2021-03-08孔丹华李路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0
孔丹华 李路生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随着多元社会发展,职业性别环境也呈现多元化,对大学生职业性别观念的塑造以及生成产生重要影响。为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在职业环境中的切实贯彻,摒除传统性别教育以及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以教育方式推进新时代职业性别平等环境,在高校加强职业性别教育尤为重要。
一、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是现实之需
加强社会性别教育是当下人们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深入推进性别平等基本国策的现实举措。聚焦到职业环境中,传统的职业性别分工意识以及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现实存在,就需要通过意识觉醒来加以重塑。追根溯源,就必然要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
(1)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是女权主义在职业环境中深化的必需。职业性别教育是通过高校课程教学以及文化宣传引导学生摒除传统的性别歧视以及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科学的职业性别平等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性别平等观念,进而提升应对职场性别问题的处理能力,构建新型的职业伙伴关系。职业性别理论构建的现实基础是女权主义,通过营造男女平等的职业性别环境,维护女性在职业发展中的合法、合理权益。但我们国家社会性别构建的现实基础是妇女解放,这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权主义的初衷产生背离。过度强调女性在多方面的解放,反而会对职业环境中性别平等格局的构建产生制约作用。
重新解读社会性别理论,对现实职业环境中的错误观念和思想加以归因、纠错,重塑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性别意识,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是必然举措,也是基础和现实之需。
(2)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是营造职业性别平等环境的现实基础。营造职业性别平等环境,贯彻落实国家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社会公众的职业性别平等意识,重塑新型职业性别平等观念。而意识的觉醒、观念的塑造离不开教育,因此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是激发职业性别平等意识、营造职业平等环境、构建职业性别平等机制的现实基础。在当前的职业环境中,性别歧视、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社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社会公众难以塑造职业性别平等观的现状仍比较突出。归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父系社会以及封建礼教的影响下所塑造的“男尊女卑”思想仍在职业环境中占有空间;另一方面,妇女解放的过度解读、观念的扭曲以及在其影响下所开展的运动,使得部分群众认为女性应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脱离劳动,又或较于男性应获得更为优厚的福利和晋升渠道,这也使得部分职业招聘人员加重了对女性求职者的偏见。而破除这些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具体举措就在于教育,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首先要通过课程教学、文化氛围营造以及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职业性别平等意识,塑造求职的性别平等观念。在更深层面上,要促进整个社会职业人员观念的转变,纠正存在错误解读和偏颇的职业性别观念,重塑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时代职业性别观。
二、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现实制约因素
在高校范围内加强职业性别教育,也存在着诸多现实制约因素。职业性别教育缺乏专业性、以及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固化等因素都制约着高校内职业性别教育的有效、有序、规范的开展。
(1)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缺乏专业性。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加强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进程中,还应将性别平等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以及教学的全过程中。虽然现在许多高校开始关注大学生性别平等教育,开始在课程教学中融合职业性别平等理念,但是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专业化仍没有得到体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缺乏职业性别教育的专门课程与教学。虽然各高校已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但更多的强调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求职观念以及职业平等观,但对求职以及职业发展中所存在的职业性别不平等现状及原因缺乏讲授与深入分析,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职业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与塑造。
②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本科院校虽然开设了关于女性职业发展观念的选修课程,但是受众多数为女性学生,忽视了男性学生也是职业性别教育的重点教育对象,这也使得高校职业性别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③职业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学科建设缺乏系统性。当前高校所开展的性别平等教育多是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开展,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课程教学标准,没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等。因此,高校课程在注重专业化的同时,还应关注其系统性。
(2)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固化。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也严重影响着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开展。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开展,受限于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教师性别平等意识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职业性别教育的有效开展。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固化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在辅导大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进程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性别取向,认为女性学生应选择偏重稳定、工资水平固定的事业单位和时间较为固定的轻工业单位;认为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的大背景下,女性应更多地回归家庭,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家庭中,所以职业选择空间范围应以居住地为圆心,半径范围有限。此外,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企业单位管理者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开展产生冲击。高校开展职业性别教育的本质是在真正认识两性心理、生理以及社会层面的异同基础上,解构自我潜在的性别偏见以及性别迷思,从而建构两性和谐发展、相互尊重的职业性别文化,但是在学生求职进程中因招聘人员的性别刻板印象而接连碰壁,往往也会冲击着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职业性别观念,使得职业性别教育的实效性缺失,影响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
三、高校职业性别教育深入推进的具体路径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深入推进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高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就需要解构传统职业性别教育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影响,重构符合新时代职业发展的性别关系秩序,以构建新时代发展所需的职业性别平等机制。
(1)传统职业性别教育的解构。为深入推进高校职业性别教育,首先应做好传统性别教育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影响的解构。首先,传统职业性别教育刻画了男女有别的框架,在框架基础上引导不同性别学生按照框架成长,具体体现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职业观念,“男为正、女为副”的职业发展理念,“男阳刚、女阴柔”的职业性别特点等等。其次,传统职业性别教育以女性解放为理论基础,注重女性从劳动中的解放,但也存在解读偏差的局限性,使得当下部分女性过度强调女性的解放,讲究女性地位要高于男性的错误思维,又反过来影响着职业环境中对女性的性别偏见。再次,传统职业性别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和校园教学,使得职业性别教育的重塑缺乏现实条件。
(2)新时代职业性别教育的重构。针对传统性别教育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当前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现实制约因素,重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职业性别关系秩序,从而深入推进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第一,打破传统职业性别教育所刻画的无形框架,推进职业性别观念的多元化,引导高校学生摒除性别的职业固化思维、职业固化理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观念。第二,推进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重新界定职业性别教育的理论基础,即女权主义,在女权主义引导下推进传统职业性别教育错误观念的纠正、现代化职业性别教育体系的重构。第三,加强高校职业性别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育,注重教师职业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摒除、职业性别平等观念的重构,从而推进高校职业性别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