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运用“区块链+”技术改革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1-03-08张星
张 星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9年10月24日下发关于加大“区块链+”技术在民生领域的资金投入和创新研究的号召,本研究以“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手段,把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作为研究目标,形成“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坚持和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其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 高校思政课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
1.1 区块链技术对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2008年美国学者中本聪利用比特币概念将区块链技术带入了大众视野,作为数字货币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一次开创性行为,区块链技术为比特币的安全应用保驾护航,除了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外,即“区块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其技术的多形态、多体系、多用途、多规格还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拓展,形成“区块链+医疗”、“区块链+食品”、“区块链+教育”等发展模式。“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该数据库由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产生的数据区块有序链接而成,区块中包含有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无法被篡改的数据记录信息。”[1]高校思政课作为承担大学生立德树人的公共课程,是一门区别于专业类课程的素质教育。思政课的受众越广,本门课程的教学影响力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也就越广,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概念“去中心化”就是为了去除权力中心和中介辅助,直接形成点对点的P2P模式,提升受众的广泛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在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方面具有的重要意义,首先是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特征使得思政课可以让网络上充斥的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和西方宪政民主论等错误思潮无隙可乘;其次去中心化的技术特征可以打破教育权力私人占有的弊端,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发展目标;最后由去中心化衍生出的共享技术,可以扩大思政课的线上教学资源规模,助力高校思政课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形成“区块链+思政课”的线上教学模式,把高校思政课的社会效益最大激发。
1.2 新时代是高校思政课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不仅在经济领域施行优化资源配置,去除过剩产能的政策,在教育领域也要积极引入大数据、互联网和区块链等自然科学技术,以此来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思政课教师要深刻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新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严峻,环顾当今世界,我国依然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合围圈之中,我们不仅要冲破西方媒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污蔑诋毁,还要时刻提防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所以,进入新时代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都要求高校思政课要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透明性、开放性、自治性、匿名性和信息不可篡改的技术特征,打造精品思政课程,牢牢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培育有本事、敢担当、愿奉献的高素质人才添砖加瓦。
2 高校教育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况及现实困境
2.1 高校教育运用“区块链+”技术的情况
“区块链+”教育的发展模式在国外已经逐步由理论转向实践。第一个将区块链技术融入高校教育的是塞浦路斯的UNIC大学,其不仅支持用比特币形式来缴纳学费,而且还是第一所提供以区块链为核心技术的虚拟数字货币学位的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则在2018年创办了《加密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课程,而且以法学享誉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则将区块链技术与法律相结合,意在研究区块链标准,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金融市场的秩序,避免虚拟数字货币暴涨暴跌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危害。以工程信息学闻名的麻省理工大学则第一次将区块链技术的相关课程以在线讲授形式向广大群众开放,收费为3 000美元一课时,而且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后,可以颁发区块链学位证书。我国“区块链+”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显示,目前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申请数达1.8万余件,而中国占比超过半数,居全球第一。当前国内数十所知名高校已经开设了区块链的相关课程:清华大学在着重研究区块链技术的合成与创新、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在区块链与经济领域相结合的理论造诣上颇有建树、武汉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在区块链技术中的子项目通信应用和密码学上收效颇丰、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则在区块链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区块链机制建设规范上面着力下功夫。区块链技术在地方教育事业的应用中,也于两年前进入了试验阶段,“2018年10月19日,全国首个大数据教育区块链试验区——京津冀大数据教育区块链试验区启动仪式在廊坊举行,以推动京津冀大数据教育区块链试验区建设工作”[3],就此,区块链技术正式服务于廊坊市各大学校教育之中。
2.2 高校教育普及“区块链+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实困境
2.2.1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之前,普及“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具有阻碍性 区块链的核心科技去中心化技术既是一场引起全行业技术的颠覆性革命,也是一场对于人类而言的思想解放运动,要想形成开放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其关键就在于破除教育权力所有者的利益藩篱。“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必然对传统教育管理机构造成强烈冲击,使得传统教育平台在利润分配上遭受重大损失。”[4]尤其是在高校之中,如果所有思政课的实践活动、记录方式、评价标准、学分获取都由学生自己掌控上传至区块链之中,那么传统教育背景下学校的许多行政管理岗位将成为虚职,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这也是导致高校当中许多人缺乏将其进行推广普及的动力。
2.2.2区块链存储容量有限且保密性有待考证 “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要想推广普及,让思政课可以成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劳动人民都终生受益的课程,首先得拓宽区块链的数据存储规模,以思政课为基础将大量开放式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制作成视频、音频和图形存储到区块链中时,需要以较大的存储空间和较快的网络上传下载速度为根源,而就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而言,还没有真正达到万物互联、互联互通的境地,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这个困扰是可以被顺利解决的。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产生的比特币虽然自诞生的十几年以来,从未因遭受黑客攻击而引起财富泄露危机,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如何保证存储有个人、企业、学校和机关单位信息的区块链可以有效抵御黑客攻击依然有待实践的检验。
2.2.3“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可借鉴经验较少 与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一样,将区块链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相结合也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但犹如邓小平所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各行各业都在改革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弊病,高校思政课也应当大胆的迈出改革创新的步伐。虽然区块链技术还未由经济领域彻底过渡到教育领域,但我们切不可安于现状,要“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理论与路径,以期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和影响力,为党为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高校思政课运用“区块链+”技术改革创新的基本路径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白皮书(2019)》指出“区块链系统的透明化、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完全适用于学生征信管理、升学就业、学术、资质证明、产学合作等方面,对教育就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6]。
3.1 以共享式总账分布技术扩大高校思政课数字资源共享规模,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慕课网作为当今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获得了成功。“区块链+”技术作为更高一级的资源共享模式,远远超出了慕课网在高校教育领域应用的层次,向着社会全行业进行普及。高校思政课特殊性相较于其他学科具有开放性特点,即接受思政课教育的受众越多,则本学科所产生的教学实效范围就越广,对承担社会立德树人的作用就越突出,所以必须要破除思政课的学科壁垒,拓展思政课资源共享规模。例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在当今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将高校名师(也就是资源供给方)的“思修”精品课程封存到区块链中形成创世区块等待校验,经过学术权威评估后,系统将储存“思修”课程的创世区块传输至前一个区块的主链上,同时将区块链中的数据备份到各个节点——每个节点拥有相同的“记账簿”(也就是共享式总账分布技术),快速高效地通过支链将课程资源共享到全行业的私人区块链之中,形成“思修”课程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而密码朋克技术又加密保护了共享该“思修”课程的高校教师的知识产权,以免发生侵权纠纷。现如今虽然传统课堂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和教育培训机构的主要教学方式,但我们不能无视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线上教育正在以快速崛起的迅猛姿态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尤其自2020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对全世界所有的学生学习行为和成人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的改变,线上教育一度反客为主,成为获取知识和进行工作的主要方式,慕课、智慧树、钉钉、腾讯会议等一大批线上平台发挥着沟通世界连接你我的不可替代作用。作为高校在读的一分子,笔者在疫情期间线上听课的时候不禁发现,除了倾听本校教师的思政课外,还可以免费接收到名校名师的优课熏陶,着实受益匪浅。作为为党为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时代新人的高校思政课以素质教育为主,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清醒的政治判断,绝不可走上违法犯罪的歪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所以,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因时空因素限制导致业务水平低下的问题,促进国家教育公平,使偏远地区享受到发达地区的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全国各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得已经远离校园已久的社会工作者接受高校优质思政课的熏陶,进而提高全行业劳动者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使得中国在不远的未来由密集型劳动力大国向高素质劳动人口大国转变。
3.2 以时间戳技术持续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众所周知,就目前世界科技和人类认知的发展程度来讲,时间是唯一不可逆的存在物,区块链技术就是利用时间不可逆原理,把资源的生产时间和封装时间作为追踪溯源的价值标准,形成具有加盖印章效用的时间戳技术。例如: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把思政课教师拍摄的“纲要”课程按照上传时间作为标识记录到公共区块之中,高校大学生将上课之前已经储备的基础知识储存到自己的私人区块之中,之后将学习“纲要”课程的进度、作业完成情况、学到的新知识新感悟以及在网络虚拟空间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等活动行为以时间逻辑为序不断记录到形成的区块链之中,并将已有的旧知识以时间戳节点划分,自由地清除和更新(清除的只是区块里的旧知识储备,不会清除已产生的学习行为时间戳记录),学生私人区块的容量大小以根哈希值(Hash)算法在思政课数据系统里得出不同学习行为所能获得的学分绩点进行长期记录,并于期末时累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最终学分总值。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思政课能否产生应有的教学实效,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授课技巧是第一位,但即使最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课程之时,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将知识理论入耳入脑入心,那么思政课的显性效益还是无法得到彰显。归根结底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不自觉,这是由于学生生理上处于青春躁动期,无法从一而终坚持完成某一件特定事件的本性所致,此时就需要通过外部监督机制的介入以此来消除负面天性造成的不良影响;二是被动学习,学习只有凭借个人兴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就好比高考后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欢专业就读,工作以后人们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领域,这样往往可以产出事半功倍成效。目前高校依然有许多大学生只是为了取得一张大学文凭或是通过期末考试而在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完全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主体的存在,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将区块链中时间戳技术应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之中,一是通过时间戳技术这个外部机制的介入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长期监督管理,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自觉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掌握学习思政课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时长以及作业提交情况等,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和掌控者,学习主动性也随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也会因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而进一步增强。
3.3 用去中心化技术和LRS存储区块推动师生双向互动评价机制的建立
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教学评价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作业和试卷为中介,以分数为标准来测试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成效,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只集中于一学年期末的网上评教,流于形式。根据笔者在读本科时期对思政课的学习感悟,以及研究生期间的思政课教学实习以及助教工作,并结合学生的反馈,认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为,也就是无法像理工类学科一样准确量化学习后的行为效果,因为仅仅通过考试对学生学习思政课后的思想道德素养评价是远远不够的,高成绩不代表高素养。区块链中的PoW机制技术(工作量证明)和时间戳记录可以很好地解决思政课隐性效用转化为显性效用的难题。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也曾说:“要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7]例如,学生在教师上传的公共区块链之中对自身思政课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进行有关思政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参观红色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课后小组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是情景剧排练等活动;参加马克思主义宣传类社团活动,如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朗读、校园投稿红色正能量三行诗活动等;亦或是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行为统统可以记录到区块链技术中的学习记录存储区(LRS),通过工作量证明和时间戳记录的量化标准来显示学生在本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效果。这样,老师以学生个人专属学习存储区块LRS中的知识储备容量工作证明、课程相关性活动行为时间戳记录为评价标准,不仅去除了以考试为中心的一系列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而且通过“区块链+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教师也可以随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动态,以因材施教的方式及时了解把控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效等。反之,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区块链中及时反馈,减少原始教学评价方式因时间间隔过长,空间间隔太广的不连续性缺点导致的实效性问题,从而真正达到为了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目的。
4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可以助推高校思政课形成开放式教育模式,扩展思政课教学影响力和受众数量,提升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改革传统教育下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弊端。未来社会是信息化时代,数字共享资源模式也将会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之一,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区块链技术可以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迎接区块链技术成熟后对教育领域的冲击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