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笔”造“神”该休矣
2021-03-08□马忠
□马 忠
洪汛涛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了小说、童话、诗歌等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擅长写童话,并以童话《神笔马良》著称,因而又被称为“童话作家”。洪汛涛于2001年9月22日去世。奇怪的是,自他去世后,他和《神笔马良》似乎特别受关注,不仅开了许多研讨会、纪念会,而且一些报刊也隔三差五地发表新闻、报道和各种文章,为他和《神笔马良》大唱赞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神笔马良》入手。简单地说,这篇童话是洪汛涛根据传说而加以整理、改编的民间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民间传说收集、整理、发表、出版的黄金时期,也是根据民间故事改编、拍摄儿童动画片的鼎盛时期。洪汛涛的《神笔马良》正是这时期诞生的,它发表于北京《新观察》杂志1955年第三期,并于1956年11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这篇篇幅不长,故事也并不复杂的童话,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还译成多种文字,特别是据此拍摄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多种奖项,这才为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所熟悉。
“神笔”之说在我国民间流传已久。洪汛涛曾谈起他所接触的民间流传故事的情况:“抗战时期,家乡沦陷,我流落于后方,和各色人等都有接触,我搜集、记录了许许多多故事,包括神笔马良的故事。”(洪讯涛:《终结版〈神笔马良正传〉》)而早于《神笔马良》发表的《仙笔王良》却鲜为人知,直至1993年5月,少年儿童出版社再版了《仙笔王良》。我特将两篇作品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情节大致相同,都是说一个少年意外得到一个老神仙赠予的神笔,然后利用神笔画画的故事。差别主要在于,《仙笔王良》中,王良在得到神笔以后,为一位员外家的小姐画凤凰,凤凰活了起来,赢得了小姐的欢心,小姐与王良缔结美满姻缘;而《神笔马良》中的马良得了神笔以后,专门为穷苦的百姓服务,他为没有劳动工具的人家画犁杖和牛马,为缺吃少穿的人家画食物和衣服,为受寒冷折磨的人家画红红的炉火,却拒绝为富人画摇钱树和金山银山。文艺创作应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显而易见,《神笔马良》除了在内容上更具有时代精神,在艺术表现上也明显高于《仙笔王良》。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一书中曾这样评论:“洪汛涛的创作历来以具有浓烈民间色彩而著称,这篇作品就是一篇‘民间传说型的童话’,作品质朴无华,小巧如玉,看似没有任何雕琢之痕,但其精心结撰的匠心又处处依稀可见。”
无疑,《神笔马良》中的马良形象,是中国孩子善良、勤奋、刚强和正义的化身,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常常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马良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和生命力的形象。“人们喜爱‘马良’这个人物,人们也喜爱马良手上那支‘神笔’,人们更喜爱这种‘马良精神’。”(彦良:《洪汛涛和他的童话创作摘录》)
即便如此,人们也不至于将洪汛涛和《神笔马良》神化,拔高到当前这种地步。“《神笔马良》是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童话故事之一,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中国明珠。……他(指洪汛涛)是继叶圣陶等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童话作家、童话理论家、童话教育家,为中国儿童文学第三代领军人物。……他的各种作品始终植根于沧桑巨变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奠定了他在新中国文学文坛上独树一帜的位置。”(洪画千:《我的父亲洪汛涛和〈神笔马良〉——写在〈神笔马良〉创作六十周年之际》,《中华读书报》,2015年11月18日)
2020年4月,第三届全国小学童话教学观摩研讨会暨《童话学》理论与提升语文素养实践结合辅导报告会上,这样介绍洪汛涛:“洪汛涛先生(1928年4月9日—2001年9月22日),中国享有盛名并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文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出版家、活动家。一代童话大师、共和国文学精英、‘神笔马良之父’、‘童话学’的奠基人。”在这则不足百字的简介里,竟然出现了两个“名”(盛名、著名),五个“家”(文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出版家、活动家),后面还跟了一串“大师”“精英”“之父”“奠基人”。
按理说,作家和作品应该交给读者、观众和时间,由他们去评判和解读。虽然洪汛涛和《神笔马良》早有定论,但绝没有现在这样的评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洪汛涛和《神笔马良》何以如此之“神”?一言以蔽之,这完全是脱离了历史和真实的情况,人为地造出的一个“神话”,而始作俑者,就是洪汛涛的儿子洪画千和孙子洪运。从洪汛涛去世至今,他们以各种形式纪念洪汛涛的活动没有间断,利用《神笔马良》在报刊发表文章,借名人、专家之口对洪汛涛和这篇作品大肆宣传,将其包装成“与张天翼、叶圣陶、陈伯吹等齐名的‘中国童话十家’”,并称,《神笔马良》是“中国影响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是“世界上与安徒生和格林齐名的童话大师洪汛涛成名作”。不仅如此,洪画千还将自己吹嘘成“儿童文学理论专家”。
在《逝去大师永远童话——纪念洪汛涛先生九十诞辰》(《上海作家》2019年第2期)一文中,洪画千又写道:“他41万字理论巨著《童话学》填补了世界文学空白”,“是一张光彩夺目的上海文学金名片”。“中国明珠”“上海文学金名片”,为了描绘父亲的文学成就和光辉形象,遣词造句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倘若说《神笔马良》是“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童话故事之一”,还算不为过的话,那么,称它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中国明珠”,是否夸大其词了呢?
以洪汛涛的孙子署名的文章也不少。从洪运编的《神笔马良故事的故事——纪念〈神笔马良〉创作六十周年》,就可以看出其借势造“神”之不遗余力。该书封面清楚地标明:洪汛涛著,洪运编。内容包括:洪汛涛生前最后定稿的终结版《神笔马良正传》;洪汛涛讲述的《神笔马良》的创作缘起和经过,以及修改的情况;洪汛涛的自传性文字,包括童年的经历、求学和读书的故事等;社会各界的评价、研究和纪念文章,等等,共56篇。事实上,书中署名洪汛涛的文章只有18篇,也就是说,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并非洪讯涛所写,但是,这本书的著者为什么偏偏就变成洪汛涛了呢?
由上可见,洪画千、洪运的所做所为,不但严重损害了洪汛涛的形象,而且违背了他的初衷。在朋友的眼里,洪汛涛是个谦虚而又低调的读书人,生前受尽倾轧,正如他的好友鲁克先生所说:“少年时代就与‘笔’有缘,但在家乡却无立足之地,只能在浙东山区到处飘荡;成名之后,又受到周围一些人的莫名嫉妒,使之无法更好地施展才能。”洪汛涛晚年患有心脏病,逝世前一年,他瞒了家人,偷偷地立一遗嘱,从中可见他的耿直与愤懑——
余一普通老百姓,一生碌碌,很是平凡。自问该做的事,都尽心尽力去做,立足付出。悄悄而来,悄悄而去。来之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发讣告,不要登报,不要去通知别人,不要悼词,不要麻烦任何人,不要举行追悼会及任何仪式、活动。骨灰入土为安,留个小坟权作纪念。
洪汛涛
2000年6月亲笔,留给家人
从这份简短的遗嘱里,完全可以看出洪汛涛并非沽名钓誉之辈。他一口气写下六个“不要”,非常恳切地要求家人能切实遵循,绝不能忘记他一生所受的凄苦,不要追求浮名而破坏了他清白的气节。如果用洪汛涛先生的遗嘱,来映照他的家属,相信这绝不是他自己想要的。
评价一个作家和作品要恰如其分,诚如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宗介华所说:“吹过了头,便走向反面。”对《神笔马良》及其作者的如此过度的宣传炒作,为什么儿童文学界变得如此安静、鸦雀无声,并任由以此为代表的不良风气,在儿童文学界继续漫延呢?
我觉得,创作出了问题,首先应该检讨的就是评论,评论的失位恰恰是因为缺乏正确的理论基础和立场。纵观时下的一些儿童文学评论,很多是只说好,不说坏,只谈成就,不言缺失,只赞亮点,不及瑕疵,完全把评论变成了推介,甚至变成了吹捧,丧失了评论最大的特质——批评功能。
那么,评论家该为什么样的儿童文学站台?我看,这确实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