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南音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研究

2021-03-08张冰冰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文化产业 2021年17期
关键词:南音泉州市泉州

张冰冰 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朝,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现已成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随着数字媒介不断发展,非遗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的传播特征。文章以泉州南音的保护与传承机制为起点,分析南音媒介的传播途径,提出数字化模式下南音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等,主要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是连接两岸同胞和海外华侨的文化纽带。2002年5月,泉州市开启南音非遗申报工作;2009年,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4月文化部 《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托先进的传播技术,搭建拥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当前以数字化为主的传播技术得到运用,为非遗提供了新的传承路径和保护平台。利用科技化的方式将南音进行数字化保护,形成集资料、功能、传播为一体的南音数字化模式,既符合用户接收模式和数字时代的传播特征,也是传承南音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泉州南音保护和传承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在市政府和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下,拥有着相对完整的保护机制。

(一)地方政府对南音文化的支持

自列入名录以来,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认真执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对南音的保护,并制定《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除了颁布有效的保护政策,泉州市政府还推进了一系列行措施,如组织专家对南音遗产全面造册登记;出版《泉州南音基础教程》《清刻本文焕堂指谱》《泉州弦管名曲选编》等南音著作;开展泉州南音记录工程;积极鼓励南音进入中小学校园;创办与南音相关的比赛……2019年,《泉州南音保护实践案例》荣获文旅部公布的“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奖。

(二)民间社团对南音文化的传承

南音源远流长,其音乐特性决定了南音活动的聚集性。南音民间社团文化深厚、分布范围广,遍布于广大南音爱好者中,故南音又有“曲馆”别称,是南音艺术交流、文化活动的载体。据了解,最早的南音民间社团为1630年组建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民间的弦管班社馆阁更是遍布全城。民间社会组织为南音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是泉州南音经久不衰的保障,它为南音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育教学对南音文化的发扬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相关从业人员在文化教育部门的帮助下,编辑出版了《泉州南音基础教程》,将南音演艺技艺推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并对泉州市大、中、小学各个层次学生开展传承培训,增进学生对南音的了解。除推进南音进课堂外,每年还要开展南音传承人培训活动,开展公益性演出、文讲讲坛等。为宣传南音申遗十周年,泉州市于2019年举办少儿南音“歌吹漫步”活动,涌现出一批南音新秀。在推进南音专业化方面,现有多所学校开设南音专业,培养南音演奏和研究的专业人才。

二、泉州南音媒介传播现状

保护与传承泉州南音文化,要做到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传播市场的多元化、传播人员的多角色化。

(一)基于网络媒体的交互传播

新媒体平台为南音提供了实时互动、非线性的传播平台,避免了传统直线单向传播的单一性,是实现数字媒介的重要手段。目前,南音传播拥有官方网站、双微平台、收听软件等以数字化模式为主的多种传播途径。现有南音官方网站——福建南音网,该网站涵盖新闻、乐理、曲库等多个领域。此外,泉州南音还拥有 “泉州南音网”、中国古曲网下设的中国南音专区等网站。

调查显示,目前与南音相关的公众号包括地方南音社团及各地南音爱好者团体,与南音有关的公众号中,用户粘性最强的公众号为“福建南音网”;南音相关的微博账号较少,粉丝数最多的账号为“福建南音网”官博,该账号主要用于发布新闻与活动通知。双微平台缺乏互动,无法吸引相关爱好者的“流量”。泉州南音还活跃在各大收听软件中,如于2020年1月底入驻喜马拉雅的闽南语频道,就深受南音爱好者追捧。

(二)基于文化创新的影像传播

在数字化的时代下,视觉感官成为传播的接收主体,“影像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适应时代的传播节奏,为传统南音表演模式增加视觉冲击。微电影具有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它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通过群体传递的方式拓展潜在用户,助力泉州南音的传承发展。目前,与泉州南音相关的微电影多为南音相关专业、南音爱好者拍摄制作,有《新三千两斤》《未来南音》《南音梦》等。微电影赋予了南音故事化的创作手法,给予数字化模式的“人气”和“热度”,推动南音的保护与传承。

(三)基于数字建设的平台传播

南音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专业化谱曲、视频、乐理的收集与整理,数字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泉州南音艺术研究院运用数字化保护技术,至今已收集了南音乐谱789种、1292本;现存传统曲7283首、过枝曲1998首、套曲9套170首、滚门曲牌994个、新曲1172首……

除了保护原有的南音资料,泉州市还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南音推广至民间。泉州市文广新局开展了南音记录工程,全面系统存录古曲。该项目于2018年进行创新,将南音曲目通过“二维码”形式免费对外发布,并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进行 “智能曲谱”,做到曲调合一,促进南音文化传播。泉州地方戏曲研究老唱片进行整理翻录,转录为mp3格式,并编写出版了一部附有二维码的有声书籍《听见南音历史的声音》。

三、泉州南音数字化建设发展路径

泉州南音正在加强原有网络媒介推广,与时俱进地开发也更利于南音推广与传承的传播途径。

(一)南音感官互动:建立“VR/AR+博物馆”模式

目前众多的南音博物馆中,仅位于泉州市博物馆的“泉州南音南戏陈列馆”较为出名,而与其相关的文化公共场所较为集中,使南音艺术难以在大众中传播。2017年11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VR体验馆(一期项目)正式上线,其中南音模块仅有一个场景,且缺乏互动娱乐性。馆内反映非遗历史文化的相关内容,如遗址、孟郎君塑像、宫灯等更是无人问津。数字展览通过音频讲解、立体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科技手段,让博物馆全貌通过互联网展现在大众眼前,使大众能够更便捷的获取信息,达到科普知识和弘扬南音文化的目的。

(二)南音技艺传承:建立“南音+地区文化”模式

数字化保护不仅是为了保护珍贵的资料,更是为后续的查找和研究提供了数据库平台。作为形成已久、传唱远播海内外的本地传统音乐,南音与泉州当地的贸易经济、闽南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研究价值,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推广非遗时带动新老两代南音人对南音的研究交流,践行“以研究促进发展,以南音挖掘地区文化”的理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南音品牌创新:建立“文化IP+定制化”模式

IP产品指无形的、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资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首的IP,兼具文化认同感与精神消费升级,受市场的波动较小,生命周期较长。打造以南音为主的IP产业链,以非遗南音作为蓝本,推出包含文学创作、戏剧影视、动漫游戏、周边衍生品、主题旅游等产品,既满足老一辈南音人的情怀表达,又能够吸引年轻人加入南音队伍。目前,传统的“印图式”文化衍生品已无法满足时代更新的需要,科技、贴标签式的文创产品逐渐成为文创市场的主力军。因此,创立以南音为主体的IP,定制与其相关的科技创意化文化衍生物,能够强化“南音”的符号形象,提高南音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南音泉州市泉州
泉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李进杰的南音情